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0@365常熟“荤八仙”和“素八仙”、苏州“乌米”饭

(2018-05-10 19:58:59)
标签:

365

苏州乌米饭

常熟

“荤八仙”

“素八仙”

  日前微信看到、苏州旅游局官方公众号推荐常熟沙家浜旅游,早在10多年前,姨妈和妈妈她们就已去过(自驾),相对而言,那时景区人少、风光尚可,如今也很商业化了。

  公众号内容里提及常熟有“荤八仙”和“素八仙”,倒让人颇感兴趣,自然会想起苏州著名的“水八仙”。

  去年5月初回苏三天,那天雨中探访古胥门,从姑胥桥下健身步道行走期间,看到桥下墙上有八幅彩色植物图案,细看正是“水八仙”。

 水八仙”是苏南地区传统食物,又称“水八鲜”,包括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种水生植物的可食部分,大多在秋天上市。

  南通所说“高瓜”,苏州称为“茭白”,荸荠也称“马蹄”或“蒲圻”(谐音、通常浙江这么称呼)。

  曾在古城区山塘街的通贵桥下,通往生肖邮票博物馆必经之路的一家小店里吃过一次,加了牛奶和红豆的芡实,且是冰箱冷冻过的,虽吃着挺冷,但那种味道真心好吃。
  当然,也未必就是真的“鸡头米”,何况每年上市,苏州街头售卖就价格很贵,采摘也十分不易。

  也是公众号里看到,苏州、无锡等江南地区,每逢立夏都要吃“乌米”饭,老底子的说法是:立夏吃了“乌米”饭,暑天不怕蚊叮,还不容易中暑。

 别看这道貌不惊人的“乌米”饭,从采叶、打汁、浸泡到蒸煮都让陈阿姨花费了大量心思。

 乌饭树喜欢长在石头缝里,叶子圆圆的,新长的嫩叶呈红色,叶片两面光滑发亮,叶子边缘有规则的小“锯齿”,叶子闻着有清香味,四月正是陈阿姨去太湖边采集乌饭树新叶的时候。
 “此时采摘制汁做成的乌米饭,在色泽、吃口上最佳,入夏后,树叶已老,做成的乌米饭(“珍珠”糯米)在吃口上自然逊色许多”,陈阿姨说。

 乌饭树叶(南竹树叶)采摘下来后,必须与时间赛跑,从采摘乌树叶到打汁,须在半天内完成,完成打汁后,糯米便被倒入其中,开始8至12个小时的浸泡。

 同样是为尽大程度保持花青素等成分不因氧化受损,这一过程也被设定在零下1度至2度的冰柜内完成。

 “温度也不能过低,否则汁水渗透进糯米后,会结冰,糯米分子结构遭到破坏,就失去了软糯口感”,陈阿姨表示,两斤半左右的乌米饭,混入约4两白糖、3两猪油,均匀拌上2分钟,才算制作完成。

  陈阿姨的邻居李阿姨端起一碗乌米饭尝了一口,连声称赞:“饭里带着一丝丝甜味,糯软滑爽,吃起来十分可口”。
  新闻阅读:老苏州自制乌米饭 

   央视网视频:[吃货地图]苏州:吴珍堂乌米饭(青海卫视节目、苏州木渎山塘街的“乌米”饭)


   乌米饭历史悠久,出现于唐代,那时叫“青精饭”,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养生食物,为道家斋日的饵食。

  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皮日休《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青精饭熟云侵灶,白“衤劫”裘成雪溅窗”。
  陆龟蒙在《道室书事》一诗中说:“乌饭新炊笔饭香,道家斋日以为常”。
  张贲《以青食迅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谁屑琼瑶事青食迅,旧传名品出华阳,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按,“青食迅”是青精饭的别名,说“迅”是因为黑米是煮熟过的,加工起来很快。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

  “碰瘌痢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举行,主要活动是抬“猛将老爷”,“猛将老爷”是一个用香樟木调成的坐像,面容安详而不失威武,却是光脚、秃头,这一绝无仅有的特色使这个民间活动有了一个古怪滑稽的名字“碰瘌痢会”,这个习俗主要通过抬“猛将老爷”,乞求他能给人们带来财气和“庇佑”。

  “灵岩走月”: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在灵岩山顶赏月就已成为风尚,西施爱月,夫差为讨好她,专门在灵岩山为她修建了玩月池,历代名人雅士亦有喜爱登灵岩山赏月,如梁简文帝、韦应物、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征明、唐寅、康熙、乾隆等,而苏州民间也有中秋到灵岩山赏月祈福的传统。

  “四月初八吃乌米饭”:乌米饭,开始因道家认为久食可以强身延年,成为道家食品。
  到明代时,寺庙大兴,加上吴语“阿弥”与“乌米”读音相同,于是乌米饭又成佛家食品。
  而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所以人们选择在这天用乌米饭供佛,同时乌米饭也成了“户户皆食之”的应时食品,直到现在,“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的食俗相沿未变。

  木渎还有许多别具江南特色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拜喜神”、“走三桥”中的走“永安”、“吃年酒”、“烧头香”;元宵节“走马锣鼓”、“闹元宵”;二月二的“撑腰搞”;立夏时的“吃甜酒酿,尝三鲜”;端午节的“赏端阳”;七月七的“七夕乞巧”;中秋节的“斋月宫”、“灵岩赏月”;金秋十月的“天平观红枫”;腊月的“喝腊八粥”;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多姿多彩,不胜枚举。

  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其中有乾隆亲题的御码头(苏州启园、即席启荪花园),乾隆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130@365常熟“荤八仙”和“素八仙”、苏州“乌米”饭


  常熟“素八仙”和“荤八仙”图片来源:芦苇深处有个沙家浜 

130@365常熟“荤八仙”和“素八仙”、苏州“乌米”饭

130@365常熟“荤八仙”和“素八仙”、苏州“乌米”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