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2018-03-11 20:19:22)
标签:

365

老上海

逸闻

中山公园

“法华”牡丹的渊源

  每到4月,  来中山公园观赏牡丹可谓正当时,说起这中山公园牡丹的渊源,要从上海的一条马路说起,对的,就是这条“法华镇路”。
  古时候流淌着一条法华浜(也称李漎泾、漎溪),曲折蜿蜒十余里,北接吴淞江,南通肇嘉浜(今肇嘉浜路)、蒲汇塘(今蒲汇塘路)。
  起初两岸人烟稀少,只有过往船夫在此歇脚,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法华浜北岸造起法华禅寺(今法华镇路525号),崇宁元年(1102年),南岸造起“观音慈报禅院”,后改名“观音禅寺”(今新华路650号),寺院建成促使人口向这里靠拢,慢慢聚为村落,并叫做法华巷。

  南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许多北方富户移居法华巷,宅院、商肆皆以法华禅寺为中心,沿法华浜东西两侧扩展。
  于是,这里出现集市,吸引了附近乡民和外埠小贩,而上海县,直到元初才诞生,所以民间流传着“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城”之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法华镇仍基本保持古镇风貌,沿街商铺林立,其中不乏茶馆、南货店、中药房、酱园、浑堂(浴池)、棕绷店、铁匠铺、箍桶摊等,沿河店铺通常把木桩打入法华浜,一半建在河上,俗称“河浜房子”。
  由于长期壅塞,法华浜几近断流,早已肮脏不堪,以致民谣中有“龙华的桃子,法华的蚊子”之语(意为这里的蚊子像“龙华”水蜜桃一样出名)。
  在此情况下,1958年春用了一个星期,在荒地取土填平法华浜,拓筑全长近一千八百米的法华镇路,东起淮海西路,穿越番禺路、定西路,西迄延安西路,那取土挖出的巨坑,后来成为天山公园(初名法华公园)的人工湖泊。

  这是法华镇的由来,那和牡丹又有什么关系呢?

  昔日宋室南渡,不少洛阳花匠迁徙于法华浜沿岸,带来名扬天下的“洛阳牡丹”,加以悉心栽培。
  这些花匠经过不断实践,熟练应用以扬州芍药根系与“洛阳牡丹”花芽嫁接方法,即取粗细适中的砧木,在选好接穗后进行插入式嫁接,或进行“一刀式”嫁接。

  反复尝试中,一种以盆栽为主的牡丹精品——“法华牡丹”脱颖而出,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法华牡丹”虽“初传自洛阳”,但“与洛阳不同,宜植沙土,移他处则不荣”,“必取法华土植之”。
  由于法华镇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优于沿海地带,“法华牡丹”得以持续繁衍,因而,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称:“法华镇之牡丹,相传自宋即有之”。


  明清两代,许多士绅陆续在法华镇兴建宅第,为营造富贵气氛,竞相在宅院内引种牡丹,使之声誉日盛。

  那时,法华镇的私家园林以东园(也称漎溪园,在东镇)、南园(在法华禅寺南)、西园(在观音禅寺东北)和北园(也称丛桂园,在今延安西路1448弄)最为著称,皆大量栽植牡丹,“栽接剔治,各有其法”。


  邹弢的《漎溪八咏》中有一首《殿春花墅》这样咏东园:“繁华占断洛阳春,国色天香异等伦,乡俗当年夸富贵,如何此日不骄人”,并附注曰:“殿春即牡丹,法华古镇有牡丹六十余种,传自洛阳,清乾嘉年间,漎溪园为尤,盛花开满畦”,“园主必张筵宴,邀请缙绅辈为雅集”。


  据考,负有盛誉的山东“曹州牡丹”当年可能也对“法华牡丹”产生过一定影响。


  至乾隆、嘉庆年间,法华镇成了观赏牡丹胜境,“每逢谷雨春和候,只听人人说法华”,牡丹研究专家计楠在《牡丹谱》中收录百余种牡丹名品,“法华牡丹”就占了48种。


  若论栽培规模,李氏的东园“独占鳌头”,该园“尤多异种”,罗致的牡丹最名贵者为“紫金球”、“碧玉带”,其他珍品尚有数十种,有些“可值万钱”,怒放时“五色间出、大如盘盂、游赏者远近毕至”。


 “法华牡丹”的名气也传到海外,1843年至1845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采集家罗伯特·福琼来上海,引种一批牡丹,未能成活,此后,他再度抵沪,终于成功引种三十余种牡丹,正因“法华牡丹”驰誉遐迩,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谓:“法华牡丹李氏良,远近人称小洛阳”。


  说了半天还只是“法华”牡丹,和中山公园有什么联系呢?


  法华镇作为牡丹重要产地之一,曾被前人笔记描述成“名园聚处”,由于法华镇是上海县城与太湖流域各地之间的交通要冲,近现代遂成“兵家必争之地”

  上海“小刀会”起义时,义军曾挺进法华镇,击败疯狂抵抗的民团,在镇内广誉堂(今法华镇路661号)设后勤机构,“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期间,均曾在法华镇一带驻扎。

  1924年秋,齐燮元与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地盘发生军阀混战,浙沪联军数百士兵曾住进法华禅寺,搞得镇内“鸡犬不宁”,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法华镇,大肆烧杀掳掠,百姓遭遇“空前劫难”,随着一次次硝烟弥漫,法华镇民生凋敝,“法华”禅寺破败,“观音禅寺”沉寂,多数园林荒废。


  1958年春,仅存的一些“法华牡丹”因生存空间局促,在填浜筑路时被保留于中山公园,栽培技术也由园艺师不断口传心授,后来“法华禅寺”遗址西边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分部,东边成为服装厂,“观音禅寺”遗址转让给化纤厂,至此“名园聚处”已难觅踪迹了。


  中山公园在解放后辟建了牡丹园,延续了“法华”牡丹的历史脉络,并使“法华”牡丹文化在中山公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上海市区花期盛会热点。


  1956年在原有园林风格上,将园内始建于1916年、1934年的“中国式凉亭”迁移至现址,改名“牡丹亭”,同时园地扩展约4千平方米,筑成大小15处牡丹花坛,并从菏泽、豪州等地引进30多种、300余株牡丹,再现昔日“法华”牡丹的富贵风采,成为解放后、上海最早建成的牡丹观赏园地。


  牡丹园内深处是绿树围护的牡丹亭,牡丹夹道而立,含苞怒放,各展风姿,园道两侧则绿草如茵,映衬得号称“花中之王”的牡丹格外富贵。

  园内除种植牡丹外,还配植芍药、贴梗海棠、山茶、杜鹃等数十种花卉、灌木,花色各异,疏密相间,形成特色鲜明庭园景色,大有昔日“殿春花墅”古风遗韵,成为上海市民观赏牡丹的绝佳去处。

  这就是中山公园牡丹的渊源,每年4月,牡丹园内一朵朵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典雅,“小洛阳”的辉煌在中山公园内延续着。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法华禅寺”遗存的两棵古银杏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法华遗韵”仿古石牌坊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昔日“法华禅寺”

70@365老上海逸闻:也说中山公园的牡丹渊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