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
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特种工艺品,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世界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
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因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广告灯笼,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后来,宫灯制作技术传入民间。
还有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有一个老汉,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祥和、喜庆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
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便把所有灯笼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
灯笼做工别致的“广告”灯笼,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
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这种大红屯头灯笼,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