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和中国电影诞生发展同龄,1905年由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至今已逾百年,它的创办揭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序幕,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成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05年是博物苑建苑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一百周年,建设了6330平方米的新馆,新馆特邀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共有6个展厅,以“散点式”布局和老馆“珠联璧合”,和当年老馆传统园林、园囿和谐相融,也正是吴老提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而闻名全国。
张謇曾多次上书吁请清政府兴办博物馆,由于不被重视,他只能在家乡率先实践,历史让他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开山”第一人,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祥地,当年博物苑初成,张謇曾欣然赋诗《营博物苑》,诗是这样写的:“濠南苑圃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证史匪今三代古,尊华是主五洲宾,能容草木差池味,亦注虫鱼磊落人,但得诸生勤讨论,征收莫惜老夫频”,如今博物苑与岁俱新,在新馆特建一块诗壁以纪念张謇。
博物苑内的南馆建于1906年,初名“动矿物陈列室楼”,后称“博物馆”,是博物苑主要陈列室,当年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二楼半圆型月台上悬挂着张謇手书一副著名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道出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南馆朝北大门两旁各有一座亭子,陈列古“玄妙观”的“三清”塑像。
中馆建于1906年,始称测候所,用以测报天气,是中国最早气象观测机构
所在地,1914年,测候所迁至农校,中馆改建后,作为金石碑帖陈列室,张謇亲笔题写中馆匾额。
“国秀坛”集中全国各地名石、名花,是张謇当年重点经营的一处景点,国秀坛外围种植着密密竹林,走过蜿蜒幽深的竹径来到坛中,一块纤丽奇俏、玲珑剔透的景石在其他花石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便是著名的“美人石”。
“美人石”原是明代南通籍大司马顾养谦私家花园“珠媚园”中之物,后来“物换星移”,“珠媚园”一再易主,终至废圮,后因种种原因被丢弃在福山江边,任凭泥沙霜雨侵蚀。
数年后,张謇途中见之十分痛惜,苦于无处安置,1906年,张謇营建博物苑时,请人将幸存之石运至苑内,建造了国秀坛,“美人石”历尽坎坷,终于回到南通故地,有了一个良好归宿,张謇以此事作《美人石记》铭刻于“美人石”背面。
国秀坛南面建有一个六角小亭,原本是一个半封闭式攒尖圆顶草亭,始建于1908年,叫“国秀亭”,内部陈列各种名竹和矿物标本,所以又称“竹石陈列处”,现在国秀亭经过整修,供游人休息,可在此遥看“美人石”。
市区通师二附内本是“珠媚园”遗址,这块原处园内的“美人石”如今矗立在博物苑的国秀亭花圃内
相关阅读:手绘400余年前的珠媚园 通师二附编印校史绘本


从1895年创建大生纱厂起,张謇就在南通奔波,可以说近20年居无定所,直到1914年才在博物苑西北建造他在南通城里的第一所住宅,1915年6月落成,张謇举家迁入,称名“濠南别业”。
“别业”是别墅的一种雅称,张謇老家在海门常乐镇,因而将南通城内这处住宅称为“别业”,“濠南别业”是融住宅与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落,南部漏窗围墙把“别业”与博物苑分开,穿过围墙中间大门,就从博物苑来到“濠南别业”,“濠南别业”作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运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成功范例,已被载入中国建筑史。
“别业”主体建筑是一座四层英式楼房,坐北朝南,气宇轩昂,红色铁皮屋顶,设有气窗,青砖墙面,白色灰缝均匀而美观,朱漆门窗宽阔敞亮,窗框上以红砖砌成拱形装饰,在二、三楼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向南有突出的阳台,东西两侧回廊上的红柱颇为别致。
“濠南别业”大楼底层称“地炕”,为储藏室,通过折扇形阶梯可直接进入二楼。
二楼中间大厅为议事厅,是张謇当年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厅两侧厢房分别是议事室和书记室,大厅后有推拉门,向内西面是会客室,东面是宴会厅,中间是木楼梯,会客室里曾有一副张謇亲书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方孝,与父言慈”,反映了他的处世态度。
三楼东西两面房间分别是张謇夫妇及其子张孝若夫妇卧室、餐厅及梳洗室、琴书房,此琴为当年张謇使用原物,中央是大客堂,北面有先像室,供奉张氏祖先,顶层为张謇两个义子居住的地方。
“濠南别业”主楼之西有一座附楼,称“西楼”,但在二层楼上建有“过街楼”与主楼连通,两楼之间有围墙相隔,主楼东侧原来有一座“花竹平安馆”,是张謇为其夫人养病而筑,然建成时,徐夫人已谢世,张謇便在馆内设一“倩影室”作为纪念,其余房间则供接待宾客之用,梅兰芳三次来南通演出,均住于“花竹平安馆”,由此,今“濠南别业”北端矗立有张謇和梅兰芳的青铜雕像,雕像依据当年历史而塑。
1922年6月,梅兰芳第3次前来演出在南通的合影,经艺术创作成为濠南路上引人驻足景观,现“濠南别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得到全面维修。
我来补充:博物苑内新馆外、靠近南门的那株百年银杏,曾是当时东岳庙遗址内的银杏之一,当时张謇要修建博物苑,庙里道士便想砍掉所有银杏、卖掉,张謇得知后进行阻止,将这些银杏买下,移栽在博物苑里。
以下即为本文提及、博物苑新馆外亲水平台墙边、纪念张謇的那块诗壁,需从贵宾休息室内才能近距离看到这块诗壁,此为过往博文配图,早已删除不存,即2014年1月,博物苑新馆重新装修,刚好贵宾休息室门开着,工作人员不在总台,我们抓紧这极为难得的机会,忍着浓重油漆味进入拍摄一番,也来到亲水平台处、近距离拍摄这块诗壁(和平台仍有距离、无法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