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34@365【崇川风物】南通地名:山门巷、富贵巷、唐闸、狼山七房等

(2017-11-30 20:41:55)
标签:

365

南通

老地名

老街巷

历史溯源

  这是一则在濠滨论坛看到的帖子,全文如下:

  山门巷的由来
 现今,知道本市山门巷的人很多,然而知道山门巷名称由来的人恐怕就没几个了,这里没有山,哪有山门之称的呢?
 原来,明崇祯年间,巷内有一座祀典武庙,因马头朝里,俗称“回马关帝庙”,分为三进,正殿奉祀武圣关公,后殿奉观音,庙并不算大,香火十分旺盛,特别逢到农历五月十三,相传关老爷生日,庙内请戏班子唱戏,设素斋款待香客,善男信女云集而至。

 通州(古代南通称为通州)各大商号、董事乡绅都要前往进香、拜佛,然后看戏,品茗用素斋,但是回马关帝庙的和尚不懂规矩,每次送客不分主次,一律只送到庙门口止步,从而引起士绅商贾不满。

 他们私下商量了一个对付和尚的办法,集资在距关帝庙百尺之外的巷口建一座庙门,盖了一座精致过街亭,这样,和尚送客就只好送到新造山门外方能留步,这条规定不知持续了多少年,清末民初由许松甫先生等人将回马关帝庙改建成学堂,即现今的南园小学,庙门和过街亭在解放后拆除,这巷子久而久之就称为“山门巷”了。

 查家坝桥
 元朝张鼎封万户侯,管全省军务,死葬西门外北郊桥侧,因名其地为张家坝桥,坟墓甚大,占地四五十亩,年久废弃变为义冢,适有查姓居冢旁遂误为查家坝桥,光绪末,伐冢改为桑园,得墓碑,题为“大元万户侯张公墓”,可见“张”误为“查”之证。

 唐家闸的由来
 唐闸镇旧时有座坝,地名唐家坝,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建筑石闸,因而又以闸得名,唐家闸在通州水利历史上最著名,不仅水年利于排涝,旱年并可引江潮入河,以利灌溉,现在的活闸系泽声水利公司所建,作用仍排泄和引蓄并兼,为大生纱厂花纱进出运输服务,至于泽生公司的目的,则主要为收取船只过闸费,后来张家把泽生公司当作私有,差不多是他家自设厘卡,大生纱厂厂基旧名陶朱坝,坝名不见方志书,见张謇《年谱》,唐家闸早先既是唐家坝,那陶朱坝也许没有坝,也许是一段障水堤岸,不是唐家坝或盐仓坝之类的坝。

 富贵巷  

 富贵巷名不见《州志》,居住巷中人家房契都称“学后”,老年人口头及文献记载亦皆称“学后”,因为巷南东面一大段在儒学射圃墙外的缘故,什么时候开始称富贵巷,为什么称富贵巷,都不详,巷内曾有徐、孙二家做过高官,那是咸、同时代的事,《光绪志·疆域志·市巷》有鹰扬巷,无富贵巷,《州城隍图》有巷未注巷名,想当时还未有富贵巷的名称。 

 官道桥

 官道桥原是板桥往东通到东教场演武厅管道上的一座小木桥,民国□年,重建改砖穹,桥名随改官道桥。
 它在旧城厢图上注名作凑板桥,而依俗称当做凑爿儿桥,通州方言,对拼凑的东西称为凑爿子,此桥命名或因初成系多人醵资聚料出力的缘故。

 观涛桥 
 自板桥至东桥教场,原来不再有桥梁,经过后在二土地庙西,加上了一顶桥,这是拆城后、利用旧城门搁在那里给人家走(是开去坝头的关系),叫城门桥,桥下的河是呆河。
 观涛桥原名凑板桥,改观涛的名称,1921年后,因为这桥是沿运河通往金沙、石港以东各处的大道,凑板桥是本身,自改建砖身拱桥石,即取名观涛桥(有石刻桥名嵌在桥身),此桥不通往东教场。 


 狼山的七房 

 狼山七房分布于山路上下,梵行庵,即三元宫,在藏经楼东部,占地最广,福慧庵又名下篱笆,在三元宫之上,白衣庵又名望海楼,在半山亭之东,准提庵又名四贤祠,祠祀宋代的范仲淹、胡安国、文天祥、岳飞等四人,法聚庵即三贤祠,又名魁光阁,在藏经楼之西,鼎新庵又名斗姆宫,在雷祖殿之下,已近山顶,福兴庵即关帝庙,在山的东南麓,只这一房在山下,过去规定分年轮流管理山顶香火一年,这一年的收入即可坐享七年优裕生活云。  

 胡长龄碑称光孝塔为支提塔  
 天宁寺旧名光孝寺,有塔五级,名光孝塔,明嘉靖、万历二志及清康熙、乾隆二志都作光孝塔,惟嘉庆十四(1809年)年,知州那登重修,胡长龄撰碑记独题作《重修天宁寺支提塔碑记》。
 胡碑记今仍在塔基层东壁,其拓本尝收入《南通县金石记》,惟碑腹部前十行烂脱百数十字,在州治西北者即今修天宁寺之光孝塔,缺十一二字,下接“今名者也”,缺文说明改支提寺的缘故,胡卒后未刊闻集,此记亦不载《光绪志》,缺文已不可考。 

 南通城门名称和北极阁
 
 南通城无北门,在北门地点城墙上建了一座“北极阁”(如今市区北濠桥畔的南通中学后门外),其余分为东、西、南三门,东门叫“宁波门”,或谓取其近海滨江,江海不要“为灾”的意义。
 西门为对外交通要道,封建皇朝时,上面的圣旨、公文、卸职官都要经过这一门,叫“来恩门”,南门叫“江山门”(如今开发区的南通壹城房产仿民国街区内有仿建的“江山门”城楼),南门外就是五山和长江,是很现实的,1920年拆去城墙,仅留下东、西、南三个城门和“北极阁”。
 解放后为便利交通和整顿市容,又将三个城门拆去,“宁波门”三字是篆书,“江山门”和“来恩门”是正楷,这三个门的三块石刻现保存在人民公园(如今的博物苑)内,封建城垣的影像到现在只有那座“北极阁”是南通城的存余一部分了。 

 南通第一条地道 
 省立南通中学(过去的七中)校园之间为积谷仓前的一条街道所隔断,故于1920年造了一条地道,把学校和校园联络起来,地道用钢骨水泥,建筑非常坚固。 

 南通的宝塔  
 南通三塔是文峰塔、支提塔(光孝塔)和狼山支云塔,以狼山顶为最古,建筑史上宝塔形式,代有变更,创始为四方形,以后才有六角、八角等形式,雁塔为唐玄奘藏舍利子,即是四方塔,按《州志》载也是支云塔为最古,可相互参证。

 三人巷  
 南通市的“三人巷”或以为采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义,其实不然,据说这名字是习位思改定的,因巷中有一宅系周源灏旧居,为举人,其邻吴氏有女甚美,时号美人,又有人州差王某同居此巷内,所谓三人盖指举人、美人、差人。

 南通境内之石港场镇  
 石港场镇,位于南通市之东北,相距约六十里,在场镇中范围比较宏阔,古名卖鱼湾,顾名思义当年是一个滨海渔场,宋文天祥曾于此处渡海勤王,后人为之筑亭,名曰渡海亭,以资纪念,在场镇东北隅之土山上,筑二贤祠,一是范文正公仲淹,一是文文正公天祥,以示崇德报功之意。 

 通济桥的修建历史  

 通济桥原为南吊桥,当初是州治最长石桥,俗称长桥,清康熙以来志书都说它系“元至正中郡人周茂等建,天启元年(1621年)陈实功易石”,其实初次易建,石桥者并非陈实功,明《嘉靖志》载桥系元至正二年(1342年),郡人周茂等构木为之,成化间知州傅锦易石重建。

 《万历志》记载又较详,它说:“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州傅锦易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州曹金重建,至三十三年,副使李天宠因倭寇去其穹石,仍驾以木”。

 那么天启元年,陈实功乃是再度易木为石,不知《康熙志》为何节略掉中间一段过程,到《光绪志》又于正文下加注:“江苏巡抚慕天颜延聘陈实功往治母病,造桥作谢”一节,这一传说始见《五山外史丛谈录》,顾鸿等修《江南直隶通州志》、杨延撰等辑《崇川咫闻录》都沿袭讹传采入。

 顾曾焕修《光绪志》亦复据不疑考,按:慕天颜之为江苏巡抚,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东华录》,而陈实功卒年,约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决无死去六七十年(“六七十年”为“三四十年”之误-编者),重为慕母治病之理,至其他相因而起的讹传,当然更不足具论。  

 十虎桥的故事  
 十虎桥,州志都不载,仅见于《海曲拾遗》,据说桥在剑山东北,那里地形和五十年前已不相同。
《海曲拾遗》谈的又是那时民间相传的故事,那地方要建一座桥,附近的人屡次会议,建造以便行人,可地主富农不肯出钱,造桥找不到材料,因而屡议无成,有十个农民挺身而出,愿负担造桥责任,合力完成这座桥,就近开山背石头,挖土担来填基脚,力气大,工作快,勇气十足,十人像十头虎似的,不多时就工程告竣,附近的人把桥名定为十虎桥。 

 三元桥  
 南通桥梁建筑以三元桥为最佳,人们只知其形式秀美,很少知道它结构的坚固,三个“法圈”都是正圆式,一半露出水上,一半隐藏水下,名副其实应称“三圆桥”,后来牵强附会到“风水”迷信上去,定了今名。 

 五山之外的镶山  
 自来指数通州城南诸山,总称为五山,列举为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先后方志书都无例外。  但近年事实上指数的却不止五山,而是六山,即除狼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外,还有所谓镶山,镶山在最西边的黄泥山西,是黄泥山西麓一个略形“折断”的小丘,
高不过三四十尺,长不过百十尺,不知何时何人名曰镶山,其取义大概是因它在五山的缘故。
 张謇于公元1917年11月,就山之北营“西山村庐(张謇个人别墅)”,1919年6月又在山南营梅坨,是一所不大不多的建筑物,附带着一区,种有数百株梅树的园林,在他自撰年谱中,记的是营镶山的梅坨。

 五山的许多别名 
 通州城南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是习惯名称,同时各有别名,至少一个,多的几个,连五山总名也有,总名别称是“狼五”或“五狼”,又引申作为通州的别称,明末,通州人诗选集命名《狼五诗存》便是一例。
 狼山在五山中最著名,别称特多些,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称为狼山是唐人说法。
 宋人王安石的诗提到狼山作郎山,不作狼山,他曾在海门做过知县,狼山当然到过,其作郎山也许有所本。

 但嗜好典雅的文人们却没有沿袭使用,在南宋,据志书上说有个通州知州叫杨钧,曾请改狼山为琅山(也就有人)且说他感于烟光凝而暮山紫,因此称为紫琅,而一说是山上石头发紫,于是有紫琅之称。

 解放前后,附近狼山地区还曾划称为紫琅乡,紫琅也引申作为通州别称,像有关通州的诗话命名为《紫琅诗话》是又一例。
 但据《州志职官表》,南宋时代的通州知州只有杨布而无杨钧,把狼写作狼,狼山石刻智显和尚的《易路诗》就这样,最近发现天祚提名上,石刻残字,其中亦做琅山,至于别称是白狼,只有个别例子。

 此外,军山一称象山,象山实系象鼻山简称,清初未登陆以前,东部有狭长石伸出水上,像是象鼻昂起,因而得到这样的别称,三百年来多次开山采石,那“鼻子”已凿掉,象山再也不像了。

 剑山得名,传说秦始皇曾淬剑于此,全称是剑迹山或作剑脊山,又称刀刃山,《光绪志》说系以形锐得名,其实一点也不尖锐,明万历间筑新城取石已被凿掉一半,看来这一点也未必形锐。

 黄泥山原名塔山,黄泥山是俗称,宋人称为仙女山,马鞍山以形成得名,其实狼山以西的两山都形似马鞍,所以宋人和明以后的两山山名却相反,宋人以最西的名为仙女山,即黄泥山,而明以来迄今,却称最西的为马鞍山,此乃是明以后记载搞错,与别称无关,马鞍山也有别称,在清代通州人诗里称狮山或狮峰的即指此。

 兴隆镇疑即新港镇 
 光绪中叶,通州江岸又连年塌没,沿江小市集或不复存,前者如义学镇,后者如姚港镇之类,然在军山左近未闻塌没新隆镇,刘名芳新隆镇散布诗曰:“山下余坡海上洲,百客茅屋晓烟稠:在唅砑石磨香砻稻,辘辘柴车响驾车,柳树青帘沽酒店,芦花白板打鱼舟,满堆芋票成村市,社鼓声喧识有秋”,名芳住军山,山下自指军山下,今距山不远有新港镇,据居民茅姓述上代相传镇创于雍乾间,殆新港镇昔称兴隆镇耶?

 小洋巷闸 
 建于1917年厦,因狼山港淤塞,故辟新港并造闸于海坝镇东马厂圩,结构用钢骨水泥,荷兰工程师特来克(其父也是水利专家)设计,指导施工,开放后效果甚好,但历年未久,江岸被潮水冲坍,该闸早经沦没江心,其原址所在现在只能约略指点了。

 西被闸 
 南通盐仓坝原有盐仓坝正闸一座,耳闸一座,正闸因年久失修,早已失其功用,只有耳闸可泄水入江,但其口径甚狭,底亦甚高,传说待内河水涨至七分三厘,才可允许防水入江,其功用甚微,因此另建新闸于大有坝,名曰西被闸,上接城河,下通任港,口径宽二十四尺,墙高十七尺。内河水涨,则宣泄入江,以免积潦成灾,内河水涸,则放潮进来,以资农田灌溉,该闸建于1923年冬,成于1924年秋,历时九月告成。 

 众安桥  
 众安桥,据《州志》在望江楼外,《光绪志》把它列在城南江家桥、马家桥、避风港桥之南,所指是新城南门上望江楼外的一座桥,后称“新城桥”,是座平构木桥,今东西河流已断,桥也不存,原有桥堍东南墙上留有众安桥三字刻石一方。 

 鹰扬巷 
 鹰扬巷在孔庙北,所谓学后,其名系取义于科举时的祝颂,但此巷名《康熙志》不载,《乾隆志》则称阴阳巷,疑本名阴阳巷,《光绪志》改作鹰扬巷,缘其名不雅,至“阴阳巷”的命名疑当与“阴阳学”有关。
 《康熙志》阴阳学在察院东,如阴阳学在巷西端,则恰在察院东,其易名鹰扬巷,想在阴阳学废圯后,像州治谯楼东本有医学,《康熙志》云今废,《乾隆志》因之,可见乾隆时阴阳学犹未废,至《光绪志》删去医学下今废二字,却不说明纂修时二者的存在,而是说明二者的都废。 

  资生街 
 位于唐闸西洋桥及西贸易市场一带的一段街,取名于南通资生冶厂,原名“通州资生铁冶厂”,分铁厂、冶厂两部分,建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春,十月间“开炉试冶”,相传资生冶厂初建时,厂门口悬挂的精致巨匾上由张謇撰写“周公遗锅”四个大金字(也有说叫“周公遗制”)。
 《实业文抄》上说:原江北民间食锅运自镇江者曰“广锅”,运自苏(州)、常(州)者曰“苏锅”,执事(老师傅)皆无锡素业冶人,初建由张謇任总经理,赵翼孙人总监,虞仁良任经理,因虞不善经营,(锅)腹厚度不能尽悉,不甚合(畅)销,后携许聘三任经理,很快扭亏为盈,冶厂即兴旺起来,随之于厂门两侧,形成店面而成为“街”。

 兴隆街
 原为阜生茧厂,先已废,据传阜生茧厂初创时,因技术不精通,质量欠佳,后厂总经理挖空心思亮出“兴隆”的挂匾,说也奇怪,厂即慢慢兴旺起来而扭亏为盈,因而兴隆成立家业兴旺的吉兆语,其街也就曰“兴隆街”,有时也称谓“兴隆巷”. 

  小巷深处传遗闻 
 南通有四条巷子取用了有纪念意义的巷名,西公园附近有扬中街,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陆扬中烈士家在此,以烈士名字命名,扬中街一侧还有扬中后园,离扬中街不远有一条烈士巷,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赵志仪烈士家在此巷内,此巷名纪念先烈,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碑”,还有一条在铁星桥附近的将军巷,是纪念六百余年前,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部将金应。
 历史上,南通地名最早见于书籍,至今还保留在巷名中,且有多种传说、流传民间的是城南望仙桥,那里还有望仙桥东巷。

  南通以掌印巷和富贵巷巷名口彩最好,特别对当官者有吸引力,掌印巷名始建于《乾隆·通州志》,从巷内有元张宏纲的住宅和祠堂,对照以前州志,知道原为“依莲巷”,张宏纲袭万户侯,任招讨使,是以为颇有治绩,得到百姓爱戴的高官。

 虽富贵巷巷名不见于南通各旧志,连《光绪·通州志》的《通州城隍图》也只画巷子,未标巷名,人们笼统以“学后”相称,学后是儒学后的简称,此巷在清咸丰、同治时期有当过兵部侍郎孙铭恩和当过巡抚的徐宗千两家居住,富贵之名大概由此渐出。

 这两条巷子便成了新到任州官必经过的巷子,他们宁可进西城门后不直接走西街到目的地,而是南向经展龙桥、玉带桥,转弯向西,过掌印巷,绕路过富贵巷,然后到州衙或学正署,州志上载有新州官上任后有阅城——登上通州城头,绕城一周仪式,据传阅城前,州官也要经过掌印巷与富贵巷,讨个好“兆头”。

 官地街是南通诸多巷名中最特殊的一个,因巷内墙上嵌有一块天然有“官地”两字的石头而得名,此石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淡红褐色底色上的黄褐色“官”很明显,“地”字要模糊得多,惟天阴雨湿时才较清晰,1958年拓宽人民路,而后拆去嵌有此石的大聪电话公司房墙,建新华书店,此石便下落不明。

 说起南通巷子之窄,人们便想到和平桥西侧北向的一人巷,举数字说明此巷只能容一人过,是很具体的。
 城中还有一条三人巷,如以一人巷推而论之,以为能容三个人并排而过,那是臆断,也有人以为巷名来自中国大圣人孔子那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有教育意义。
 实际这是一个带戏谑的巷名,巷中住着一个叫周源灏的举人,相邻有一位姓吴、长相美丽的女人,还住着州衙门当差的王某,清末尤为习性斯文拟定这个巷名,三人者是举人、美人、差人也。

 前几年拍摄的市区寺街内的官地街民宅

334@365【崇川风物】南通地名:山门巷、富贵巷、唐闸、狼山七房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