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盆景,尤其是谈到落地盆景,人们总会提到南通如皋水绘园内那株“六朝桧”,据史料记载,“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父曾易占,累官太常博士,支持变法改革,兴办水利垦殖,喜欢花卉树木,交文友,谈天下大事,其手植的盆景,经历数十代风风雨雨至今傲然屹立。
这棵被列入《中华古树名木》的六朝桧,也称古桧,其实是圆柏,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3年)由曾易占在如皋为官时和儿子曾肇共同栽植,距今(2013年4月)整整1000年,堪称如派盆景杰作。
这株千年古桧树干光滑可鉴,有一道深槽从基部向上延伸至顶部,外皮纹路清晰,勾画了整株造型曲线美,从底部开始为左蟠右展,再右蟠左展,顶部呈辐射状枝条,张开大伞如云头,前大后小,向上似“腾飞蛟龙”入云天,向下又似猛虎下山作俯冲状,密密麻麻的细枝约数百支,又似微型森林小景观,整体看姿态是曲、奇、傲、挺、苍,更奇特的是,这株古桧叶片多样,有龙柏、侧柏、圆柏、翠柏叶片,极为稀少,有着特殊观赏价值。
南通博物苑内有一棵古银杏,树态雄伟,树干笔直向上,枝繁叶茂,能有这么好的长势,和清末状元张謇的竭力保护有重大关系。
东岳庙是南通老城区古庙之一(如今的南通博物苑内),建于明朝中叶,庙内种植数株银杏,香火不济。
1912年,张謇废寺庙、建学校,培养人才,进行地方自治,规划将东岳庙所在地盘为南通农校,东岳庙道士决定将庙内银杏锯掉出售,找来木匠准备动手。
得到消息的张謇连忙叫人去庙里把道士请来,说明愿将树全部买下,不准砍伐,为此,张謇还专门立碑告诫后人“买从道士手,中有老夫心”,因为这个故事,这棵从斧下留存的银杏入选《中华名木古树》。
据介绍,张謇保护树木的事不止一次,市区师范、农校、图书馆、侯氏墓等地古银杏都在张謇规划拆迁中保护下来,特别是军山气象台建设规划时,专家计划拆除寺庙,铲掉全部古树,张謇干预后,古树才没被锯倒,留存至今,张謇于1905年开始组织学生到南通五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军山和剑山的统称)地区种树,历经数年,终成一片学校林,成木数万株。
南通市区的外东濠河上的三元桥为明崇祯中(约1636年)张元芳始建,张元芳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居官不顺,返乡后多行善事,康熙《通州志》本传记他“改建风水种种,不可悉记”,建三元桥便是其中之一。
它的诞生与“风水说”有关,是时通州籍高官连连被罢斥,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录取者不多,说是因通州东南地势偏低,文运不佳,唯增高州东南方可走出困境,于是高拱的三元桥和文峰塔应运而生。
“圆与元”同音,“三圆”即“三元”,据说清朝一朝能连中“三元”者不过两三人而已,但“三元”作为好口采,未尝不是美好愿望的寄托,1962年夏,暴雨成捞,桥身訇然而塌,同年重建三元桥,仍是三孔,为混凝土梁桥,近年,三元桥又一次改建,加宽加长,注意美化桥座三孔亦作半圆状,又恢复昔时三元桥之俊美。
三元桥在南通算是最美的石拱桥,有三拱,中拱高大,三拱与河中倒影形成三个完整的圆,与桥下濠河水组成动静相宜,变化万端的画图,令人流连忘返。
三元桥东侧有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文峰塔也是张元芳所建,同样是为改变南通“文运不济”的“风水”所建。
张元芳在建文峰塔的同时还在塔旁建了佛寺,相传建塔时,塔顶出现五只一尺多的大蝙蝠,时将它们合于塔尖中,我国民间以“蝠”和“福”同音,为好口采,就名寺院为五福寺,另称文峰禅院。
五福寺内建有韦驮殿、大雄宝殿、文昌阁、三圣殿、大悲殿等佛殿,上世纪50年代,殿内办起织布合作社,后又改名南通市色织一厂,佛殿改建为厂房,后因房屋开发等,五福寺彻底消失。
文峰塔古朴庄重,高39米,五层六面,内设扶梯,有走廊,长长腰檐,檐脚上翘,饰以“龙首、走兽、仙人”,下系铜铃,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和仰月宝瓶。
说来也怪,自从有了文峰塔、三元桥后,南通的颓势一举扭转,此后几百年出了近百个进士,到清朝更是出了胡长龄、张謇两位状元。
其实这是历史巧合,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积淀,从野蛮到文明、从文化荒漠到文脉润泽需要一个过程——南通人用六七百年时间走完这段历程,从明朝末年开始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
“三元桥”和文峰塔的历史老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