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23@365苏州观前街各家“百年老字号”的典故、曾经的观前街风貌

(2017-11-19 18:28:12)
标签:

365

苏州

观前街

百年老字号

曾经的观前街历史风貌

  观前街是中国十大商业步行街之一,街道两旁汇聚着众多名闻遐迩的老字号,有陆稿荐、稻香村、叶受和、采芝斋、黄天源、东来仪、三万昌、乾泰祥等。

 正是这些百年老店的存在使观前街不仅成为一条繁华商业、购物街,更使文化苏州底蕴在这条街上得以阐释,这也是观前街区别于国内其他著名商业街的最大特色。

 白相(游玩)“玄妙观”、吃“陆长兴”面条、食“黄天源”糕团、品“三万昌”茶叶、买“陆稿荐”卤菜、秤“采芝斋”糖果......已成为老苏州人“荡观前”的习俗。

 中外游客喜欢到观前,也是被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所吸引。老字号把古老而现代的苏州有机结合起来,使百年观前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观前街就是老字号,一条观前街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老字号的历史。

 

 观前街的老字号绝大多数都创办于清朝,诞生于17世纪以前、历史最悠久的当属观东的陆稿荐。 

 陆稿荐创办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传说该店前身是一家陆姓店主开设的生熟兼营肉铺,曾有一瘸足老乞丐前来求宿,店主出于侧隐之心收留了他,后将乞丐留下的破草荐投入灶内,锅中竟有异香传出,人们循着香味纷纷前来购买品尝,生意日隆。

 

 店主人心生一计,把“吕洞宾”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改店名为“陆稿荐”(稿荐即草荐),由此声名大振,所产五香酱肉、蜜汁酱鸭、苏式叉烧、酱头肉等长盛不衰。 

 

 观前街上比陆稿荐晚一个“辈分”的百年老店,有雷允上(1734年)、稻香村(乾隆年间)、松鹤楼(1737年)、春蕾茶庄(乾隆年间)、恒孚银楼(嘉庆年间)等,这一时期的苏州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空前繁盛,老字号越建越多。 

 

 稻香村是国内食品行业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老字号的名称大多有着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稻香村就与《红楼梦》有关,史料记载:“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乾隆南巡到苏州时,御膳中有稻香村的清水玫瑰月饼和松子枣泥麻饼,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回京后专门派人前来采办,赐以匾额,稻香村从此名扬天下,到民国时,苏沪宁及北京等地都有以“稻香村”为名号的茶食店。

 
 松鹤楼是苏州苏帮菜馆中声誉最高的老字号,创办于乾隆二年(1737年),原是一家小面馆,后来增加了苏州风味菜,讲究选料用料、刀工火候,发挥炖、焖、焐、煨特色,使每道菜肴色、香、味、形俱佳。

 据传乾隆三下江南,曾在该店品尝“松鼠鱼”,主要名菜有“白汁元菜”、“三虾豆腐”、“蜜汁火方”等,品牌菜肴“松鼠鳜鱼”是食客们最爱。

 

 19世纪的中国处在辉煌与衰败更替时期,苏州观前街的老字号几经战火洗礼又顽强幸存下来,分别是今天的黄天源(1821年)、三万昌(1855年)、乾泰祥(1870年)、采芝斋(1870年)、近水台(1884年)、叶受和(1886年)、王四(1887年)、元大昌(1896年)等,部分老字号即使是在世纪末诞生,距今也有百年之遥。 

 黄天源素有糕团“中华第一家”美誉,创始人叫黄启庭,最初是在东中市都亭桥增设一粽子摊,因质好味美,生意极好,后扩大为店铺,经营糕团、汤团、猪油糕、糖山芋等,“黄天源”名字也越叫越响。

 今日的黄天源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时令食品店,糕团产品月月翻新,“撑腰糕”、“青团子”、“神仙糕”、“端午粽”、“红豆糕”、“重阳糕”、“冬至团”、“桂花糖年糕”等数不胜数,品种多达380余种。 
 

 三万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寓意“绵绵不绝,繁荣昌盛”,苏州人历来有到茶馆品茗习俗,茶馆也是开展商业、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苏州一些米行、油坊老板每天必来“三万昌”边喝茶边谈生意,由此形成米市茶会和油市茶会,三万昌遂成当时苏州粮油交易中心及粮油行情信息中心。

 

 乾泰祥创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是苏州丝绸行业中唯一“中华老字号”企业,尽管有关乾泰祥创办时间的记载不多,但这家老字号在同行中早已声名远扬,提起乾泰祥,几乎家喻户晓,苏州还广泛流传着“吃到松鹤楼,着到乾泰祥”的俗语。

 

 采芝斋在观前街老字号里也许最名闻遐迩了,清同治九年(1870年),河南人金荫芝在观前街设摊熬糖、剪糖、卖糖,受启发于街头小儿吃粽子情景,他将小方糖剪成粽子模样,串起来卖,广受欢迎,这种糖也被称为粽子糖。

 后来,金荫芝接手旁边一家名为“采芝斋”的古董店,正式在观前街扎下根来,从此“到采芝斋买糖去”也被众口相传,金荫芝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

 

 传说清光绪年间,慈禧有病,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给慈禧作为辅药,慈禧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从此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

 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的黑底金字“贡糖”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振,苏州城里流传着“采芝斋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传奇说法。 

  相关阅读:观前街老字号的历史和现状 

 

  360“图书馆”:抗战时期,苏州菜馆业的变迁与城市空间(1937年-1945年) 

 

  但有不少网友表示,观前街现已沦落为服装街,整条观前街现在七八成是卖服装的,还有黄金银饰店。

  观前的老字号或被挤走,如“观振兴”或被挤小,“黄天源”被挤掉三分之二门面,“陆稿荐”被挤掉二分之一门面,“东来仪”被挤到三楼、挤掉三分之二,观前街的文化历史名店前途令人担忧。
   

  观前街的文化用品名店“东来仪”历史悠久,是“陆益元堂笔庄”、“文怡书局”和“东来仪”三家合并而成,其中“陆益元堂笔庄”建于1821年(道光元年,己近二百年历史),“文怡书局”建于1908年,“东来仪”建于1935年。

 “陆益元堂笔庄”的后人陆鸿渐在笔庄百年纪念文中说:“笔小道也,与国运相终始,中国文化一日不断,则笔亦一日不能绝”,陆老前辈的话应有其一定道理,但他没有预见到科技发展、电脑已代替了笔的大部分功能,不过笔还是有其功能的,绝不会被抛弃,“笔小道也”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东来仪”的命运令人担忧。
   今年7月,笔者想购一副高档围棋“云子”,认为只有“东来仪”能有,到那儿一看是服装店,二楼还是服装店,只得回头,后问业内人士,说在三楼,还说一二楼出租收入远高于经营文化用品收入,因楼高又无显目标记,很少有人知道、极少有人光顾,基本名存实无了。

  帖子原文:[开门纳言] [苏州市] 苏州观前街老字号名店须珍惜 

 

  也有网友非常怀念1788年的苏州,据说那时可是“全国第一城”!

 

  附属阅读:苏州观前街:苏州烙印正被渐渐抹去(图) 

 

  在一些老苏州人看来,原本的观前街不仅是一条购物商业街,更是苏州人拿得出手的地方特色型文化景点,有着遍地牵绊着苏城历史的老字号,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色彩的玄妙观,以及一座座现代气息百货商场。

  既是苏州的“孩子”,一向“恋家”的苏州人自然特别青睐带浓烈苏州味的观前街了,可观前街深深的苏州烙印渐渐被磨平、抹去,浓浓苏州韵味慢慢在流失,玄妙观和太监弄的变化就是明显的一个缩影。

 

  “白相玄妙观,吃煞太监弄”一直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观前两个重量级景点,曾任苏州市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现任苏州老字号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有着30年观前街商业工作经验的刘骥回忆起当年的玄妙观,称之为苏州版不收门票的“上海大世界”,因为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小吃,三清殿内是传统年画市场,出售桃花坞的各种画张,观内空地上常演出各种江湖杂耍,有变戏法、木偶戏、耍猴戏、西洋镜、唱小热昏、卖拳头、说露天书等。

 

  锣鼓响处围满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医卜星相”也是以前玄妙观一大特色,有“祖传秘方、专治气喘、痨疾、筋骨酸疼”的江湖郎中,有“拨牙的牙医”,有“主治跌打损伤的伤科”等。

 

 从旧时的无尽记忆中拉回,刘骥很是叹息地说,现在玄妙观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市场,各类杂七杂八的商店并排杵在那儿,卖的是不知哪里进货来的假包假表,除偶尔闻到香烛味道,看到道观上空飘的缕缕青烟,提醒人们这是一座供人烧香参拜的地方,“现在的玄妙观一点特色都没有了”。

 

 美食街“太监弄”的命运同样不济,除少数“老字号”坚守,其他“老字号”或撤退或上楼,被逼仄得缩手缩脚,无力发展,整条街几乎已是各类洋快餐和外帮菜系饭店天下,原来苏帮菜、小吃店鳞次栉比的兴旺景象再也无处找寻。

 

  要说带动了观前街的繁盛,除一座玄妙观、一条太监弄,一家家老字号也功不可没。

  刘骥介绍,其实苏州过去最繁华的地方不是现在的观前街,而是金阊区的石路。

  俗话说,店多成市,因为历史原因,自从陆稿荐、采芝斋、稻香村、黄天源等一批老字号集体搬迁到观前街,形成前店后坊格局,加上苏州人对本地老字号情有独钟,观前街人气一下旺盛很多。

 

  喝茶品茶是苏州人特别的一大喜好,细细品味杯中香茗,耳边萦绕苏式评弹,尽显苏州人闲适自得的生活。

  当时最出名的茶楼要属吴苑茶楼,1911年开设的吴苑茶楼,前至太监弄,后至珍珠巷,能同时容纳1000人。“那是个很特别的茶楼,不仅海纳百川,而且设置各类不同小茶室,分属不同身份顾客使用,哪间茶室供哪类人喝茶分得相当精细,吸引了不少老苏州”,刘骥对此印象很是深刻。

 

  再看看今天的老字号里,除偶尔能听见操着苏州口音的市民去买些特产,大部分光顾的都是外地游客,一些老字号不堪惨淡经营,无奈退出观前街,像朱鸿兴、观振兴等“苏州一碗面”都选择到居民区重新开张,保留下来的老字号,像亨得利钟表店、久泰布店等几家老字号已处在“半死不活”状态,“原来撑起观前半边天的老字号,如今四散各自经营,留守老字号已处在孤军奋战的尴尬局面”,刘骥感慨到。

 

  原本作为旅游观光与商业结合为主的观前街,玄妙观和老字号店面无一不是相机取景框里最受欢迎的画面,现在拿起相机想拍点东西,人们会发现镜头里出现的是千篇一律的服装店与快餐店,只能从发黄老照片中找寻逝去的美好回忆了。

 

  怀旧是人们一种共同的特殊属性,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听等感官的体验,还有心灵的震撼与回味。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代表着它有独一无二的过去的积淀与凭证,也是现在乃至未来发展过程中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一条街也是如此。

  “其实商业和历史文化可以巧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是所有商业性质的街都是纯商业街”,刘骥说,北京前门和杭州清河坊就很好体现了这样的结合。

  刘骥介绍,北京前门和杭州清河坊也曾一度衰败过,当年清河坊与中山中路交叉口的“四望角”一度面临被拆的命运,已有70%左右古城区消失了的杭州,再失去这块历史文化重区,那清河坊的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杭州政府研究后立即停止拆除,开始对清河坊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依照"修旧如旧"原则,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为此发布《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又开发新街景,才得以有今天极富历史文化气息又不乏商业娱乐功能的清河坊。

  杭州清河坊和北京前门成功“重生”对目前遭遇尴尬的观前街是否是一种借鉴?采访中,对观前历史文化逐渐流失感到惋惜甚至有点愤懑的刘骥一再强调:“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观前街,将不再是苏州人的观前街了”。

 

 

  2011年,已是78岁高龄的徐老伯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也算整个观前街“变脸”的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的观前街,徐老伯一脸怀念,“那时观前街可不像现在,虽然店也很多,可都是卖些高级东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口袋里没几个铜钿是不会去观前街买东西的,哪像现在,到处都是卖衣服的,特别是运动服饰,快变成运动牌子一条街了,还有门口服务员的叫卖声,跟小菜场一样”,说到这,徐老伯不由地感叹到。

 

  据徐老伯回忆,观前街最让他流连忘返的还是那条有着“吃煞太监弄”美称的美食一条街“太监弄”,那是徐老伯去得最多的地方,“每天早上去黄天源、朱鸿兴、观振兴吃碗头汤面,特别是松鹤楼的卤鸭面,绝对是享受,价钱也不贵,只要三四块钱”。

 

  如果说现在观前街只是一条热闹繁华商业街的话,那当时的观前街除了是一条商业街,还是一个热闹小夜市。

  听徐老伯介绍,每到傍晚时分,观前街会迎来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刻,玄妙观里两边店铺纷纷把桌子摆到街面上,还有摆摊的挑个担子就来了,顾客们几乎是肩膀挨着肩膀坐着,吃得不亦乐乎,正是有了“玄妙观”这座江南名观,才有了四面八方而来的香客游客和食客,有了摆摊做生意的人,有了热热闹闹的观前街。

 

  也许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了,又或许是观前的苏州味道不再那样浓烈,徐老伯现在已很少去逛观前,偶尔逛逛也是陪老伴去采芝斋、黄天源买些糕点小吃或陪小孙子去新华书店买书,徐老伯觉得好像再没什么东西可以吸引他去逛了。

 

  都说观前是苏州的一面镜子,反映了苏州发展,逛观前也成为苏州人的一种习惯,但这种习惯在渐渐转变,变得没有动力,变得麻木。

  机关公务员陈女士一直关注着观前街的变化,“观前街真是让我很纠结”,在苏州土生土长的陈女士说,也许出于怀旧,她现在仍时不时想去观前街逛逛,但每次都很失落,到街上不知看什么,逛什么”,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逢年过节、父母偶尔带我去观前街,虽然那时没什么钱,最多吃碗朱鸿兴的面或绿杨馄饨,或吃块黄天源的糕,或去玄妙观里吃点小馄饨、肉汤团、酒酿圆子之类的小吃,到采芝斋买点松子粽子糖,但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去,开开心心回家”。

 

  现在陈女士是越走越沮丧,从西走到东,最后也都是拐进老字号里、零零散散买些记忆里的苏州特产,自我安慰一番回家,“好在这些店里的店员大多还是苏州人,还有一种亲切感”,陈女士说。

 

  最让陈女士纠结的一段时间是在结婚后,婆婆家恰恰在观前街边一条小巷里,每个周末去婆婆家,横穿人流如织的观前街,耳畔此起彼伏店铺的叫卖声,记忆里观前街的美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由嘈杂、喧嚣引发的嫌弃。

  后来,婆婆家被陈女士夫妇促成搬去古城外,周末不再去观前了,然而时间久了,陈女士不由惦记,于是午休时间会去观前,而每次观前街都有变化,变得苏州味越来越淡,变得几乎和别的城市商业街越来越相似。

  去过北京前门大栅栏、杭州清河坊的陈女士,对现代商业和地方人文还可以有非常奇妙的组合方式很是赞叹,但回头看看“自家”观前街,陈女士很郁闷,“我认为观前街的褪色似乎是某种商业任性使然,观前街其实我是爱的,但现在走着爱不起来,如果哪天老字号们也消失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再去观前街”。

 

  “停车都这么贵,早知还不如打的去呢”,最近(2011年7月),市民周女士为停车费的事可没少生气。

  原来她前不久带小孩去观前街转转,到观前街附近,发现免费停车位都满了,路边收费停车位也挤得满满当当,出于带着小孩怕累着,周女士也就没高兴把车停在离观前稍微远一点的周边地带,而把车开进附近一个地下停车库,可当周女士带孩子吃完饭逛完街回来取车,却被告知要付59元停车费,原来这停车场是计时收费,当初也没问清楚收费标准的周女士只得“哑巴吃黄连”,无奈付了这59元。

  “以后没事还是少去观前了,要去也再不开车去了,这么贵的停车费比打的还不划算”,周女士抱怨说,市民杨先生也有同感,一次到观前办事,结果从临顿路开进来后足足花了近20分钟才到办事地点,路上拥挤不说,连个空车位都找不到,差点误事,“这么拥堵,以后还怎么敢开车来啊,要买东西还不如去园区买,虽远一点,那边停车位多,而且好多是免费的”,杨先生说。

 

  细细看,观前街如今能留给人们美好回忆的除至今存在的玄妙观和新华书店,几乎已找不到其他可以让人回味的当年热闹而不嘈杂的特征了,那些曾让人们时不时去转转的老店,如:东来仪文具店、万国杂货店等都已淡去,有的搬出观前,有的即便仍经营着,却也是几度迁移,搬到楼上或某个不起眼角落里。

 

  曾风光一时的老字号们现在仍坚守在原地的屈指可数,有的也不断缩减着身板让出部分门面,据一位老字号店里的服务员介绍,现在来他们店里买东西的顾客,外地游客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比邻苏州的上海人,苏州市民来买的越来越少了。

  采访中,很多外地游客或在苏打工人员都觉得观前街非常热闹,可被问对观前街有什么特别印象,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苏州工作五六年的小黄虽不是苏州人,却也算“苏州通”了,“刚到苏州那会,也就只认得观前街,常会逛上一会,现在很少去了,因为现在买东西一般直接去园区买,交通什么都蛮方便,难得想吃点苏州土特产或回家时带点回去才去观前街逛逛”,一位常州游客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观前街除了多一座玄妙观和一些老字号外,与其他城市商业街没什么区别,来一次就够了,喜欢开车自驾游、已几下江南的北京游客陆女士对第一次来的观前街很失望,觉得还比不上山塘街给她的印象。

  今天的观前街是进步还是倒退,是落寞还是发展?失去地方特色标签后,苏州味道渐淡的观前街是否会成为商业经济发展的败笔?

  附属阅读:苏州观前街,你还会去吗(图) 

 

 
323@365苏州观前街各家“百年老字号”的典故、曾经的观前街风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