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去往苏州的各处著名景点、园林,拍摄都很细致,却也难免有所疏漏,不乏会忽略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古迹,或因时间关系、景区太大,不可能完全逛全某处园林或历史古建。
有些没有逛到、或全新扩建的区域,也会从博客有所见到。
不得不说,曹雪芹对苏州也非常熟悉,《红楼梦》一开篇就提及苏州,之后的内容更是多次涉及苏州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比如2014年5月首次带爸爸回苏,去的虎丘,登上山顶,站在被誉为“中国比萨斜塔”之美誉的虎丘砖塔旁,感觉颇为“阴森”,而向另一方向的山下望去,貌似有个牌坊之类的建筑,或许那是后山区域,并没去到。
今年夏天,从苏博成员“江南雨”伯伯博里看到,虎丘里新扩一处园子,还开辟出一块荷花池。
相传虎丘半山腰的剑池,就是吴王阖闾的墓、还藏有千把宝剑,孰真孰假,难以定论!
今年6月,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在苏州博物馆进行展出,张叔叔也曾前去观赏。
新闻阅读:越王勾践剑为何出现在楚国墓地?、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并非经过特别处理
越王勾践在吴国只是在阖闾坟前的白马涧养马,当夫差的牵马仆人,其夫人作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仆役。
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病情,“问疾尝粪”,博得吴王夫差欢心,3年期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真心臣服,就放勾践夫妇回国,并没受到多的耻辱,“卧薪尝胆”勾践是回国后的作为。
虎丘又名海涌山,位于苏州闾门外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以“扁诸”、“鱼肠”等剑3000把陪葬,故以剑名池。
相传葬后3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其高仅30多米,占地不过200余亩,远望只是平田中的一个小丘,但一到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绝岩纵壑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常游虎丘。
虎丘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极其深厚,除千人石、剑池外,还有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孙武子亭、白莲泉、第三泉等名胜古迹,自东晋至清末,虎丘寺宇禅林迭经兴废。
山林间透发出苍郁古幽之气,那么虎丘剑池底的阖闾墓究竟是不是藏有宝物?千百年来始终是谜,不过客观说,相当多的人都相信阖闾墓藏有宝物。
2000余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此,欲求得“鱼肠”剑、“干将莫邪”剑及其他藏宝,随行臣子劝阻,说民间传说虚幻,皇上不必当真,再说掘阖闾墓工程浩繁,又易遭受江南吴地民众怨诽,秦始皇这才打消了求剑念头。
其后漫漫岁月里,历代帝王雄主多有对虎丘剑池的阖闾墓藏宝感兴趣,但付诸掘墓行动的几乎没有,当然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有关,彰显出封建社会赖以存续的一种文明理念,似乎谁也不愿落个千古骂名。
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与相邻的无锡、常州、无锡江阴、苏州昆山等地同属吴国地区,自明清至现代,苏州民间多有虎丘阖闾藏宝无数之传说,民间野史中亦多有记载。
其墓中藏有剑器、玉器等宝物,作此推断有两个依据,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地处江南太湖地区的吴越两国经济生产水平虽还不及北方黄河流域,但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饶,民间金属冶炼业已比北方发达,吴王夫差还在南京城西筑冶城,吴、越两国王公贵族大都有死后厚葬,在墓室陈放陪葬物习俗。
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古人员在苏州城外远郊无意中发现的吴国时期某贵族墓室(系凿山体岩层所辟建)内就出土玉璧、玛瑙珠串、玉带钩等珍贵文物,由此可推断阖闾墓中肯定有陪葬物,且更多更珍贵。
另一个依据是阖闾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穷兵黩武,向楚齐等诸侯王国发起过挑战,为“春秋五霸”之一。
其子夫差应会在虎丘墓中放入与乃父征伐勋绩相匹配的名剑等兵器,像“鱼肠”剑等名剑就极可能在阖闾墓中,但绝不可能有3000把之多。
“鱼肠”剑相传为欧冶子炼制成,是勇士专诸奉公子光之令将一口利剑藏于烹好的一盘鱼中,在宴席上趁机刺杀吴王僚,一举成功。
公子光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至于有着神奇悲怆传说的干将、莫邪双剑,则并不可能陪葬于阖闾墓中。
因为自清初起,这二把名剑已在越地出土,并由清浙江巡抚朗廷善进呈朝廷并被藏入清宫,后作为乾隆皇帝陪葬物埋入陵墓,1928年,国民革命军徐源泉部北方籍将领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乾隆陵墓被盗的上千件珍宝中就有干将、莫邪剑。
公元前520年,卧薪尝胆多年的越王勾践起兵灭了夫差当政的吴国,公元前306年,楚国出兵攻灭越国,历史又出现一个小轮回,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把镌有“勾践用剑”篆字铭文的古剑在湖北东部某楚国武将墓中出土,轰动远近。
这把名剑只是表层有些锈,但仍刃口锋利,令人惊叹不已,1993年6月据新华社和香港《大公报》报道,湖北江陵城郊农村山地上发现楚国古墓(从墓穴简陋、普遍推测墓主并非贵族或武将文臣,只是一介平民),墓中陪葬物甚少,仅是几只彩纹陶缸,却出土一把产自越国的“州句”名剑,再次广受文物考古界和史学界关注,因为“州句剑”亦是古越诸名剑之一,曾被吴国大将伍子胥用过,如何落到楚地平民手中又是一个历史之谜,以上例证无非都是想说明虎丘剑池的吴王阖闾墓主要陪葬物是名剑。
虎丘剑池在1961年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因修缮需要而排尽池水,露出过神秘墓穴出口,广受关注,但那时有关部门同样没有深掘墓穴的打算,尽管保护吴王阖闾墓及墓中文物、宝物的举措,远不如掘墓破解这个千古之谜的行动那么震撼世人,不过笔者以为若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池底石岩下墓穴藏宝做一次探测,似乎还是可行的。
撰写本文之际,在网上看到这个帖子:苏州虎丘剑池清淤,市民争赌吴王阖闾墓入口
以下图片来自该帖子内容:
2008年6月初,苏州虎丘剑池西侧“别有洞天”检修被拆除后,为不破坏风景区整体风貌,不影响游客拍照留念,制作出巨幅原貌图片遮挡,却也巧夺天工,以假乱真,游客们称赞苏州人做事精细。当时,媒体也对此事予以报道。
虎丘的吴王阖闾墓不会是传说,当时,苏州电视台新闻播放了、当天记者进入墓道拍摄的录像,进入狭小墓道10多米就到了墓门口,见到呈三角形的墓门,上尖下平,在灯光照耀下很清楚地看到,上下一共七块平整巨石垒成的石壁挡住了记者的去路。
巨石很光滑,缝隙很小,完全是人工堆积而成的样子,不能看出里面有些什么,而且巨石顶部和两边都是支撑虎丘山山体的巨岩,如果贸然惊动岩石,可能会影响上边山体、建筑和虎丘塔,所以只能到此结束。
另外,苏州有十多座吴王墓,虎丘的是吴王阖闾墓,其他好多代吴王墓都在苏州西郊的真山、官山一带山丘上。
同时,对于广大网友提出,是否进行考古发掘,也有人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是难挖,那个大石块垒成的墓门没起重设备不好动,门后难免、古人还安排了机关一类的暗器,没查明不敢动的,比如东陵的乾隆墓当年被军阀挖开时就有暗器伤人。
二是挖出的文物宝贝,如果没有一定手段和方法难以保存,见了空气,可能眼睁睁地看它氧化,灰暗,腐烂……,还是留到有万无一失的科学方法保存时开挖吧。
三是介绍文字里说的,一旦开挖,一定会影响虎丘山体和虎丘塔安全,那是得不偿失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