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0@365苏州留园内著名太湖石的历史变迁

(2017-11-06 09:23:47)
标签:

365

苏州

留园

五块太湖石

历史变迁

  每次网搜苏州古迹,常见这位“常州晚霞客”老伯过往的苏州游记,不乏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园林古建。

  比如他在“苏州东山雕花楼”博文中提及,据说内里的“厚德堂”牌匾出自南通清末状元张謇的亲笔手书。

  今年9月出可园,前去紧邻的“三元坊”地铁站,偶见旁边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内,也有张謇半身塑像。

 

  网查获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原为苏州医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57年整体搬迁至苏州,易名为“苏州医学院”,正是他和其兄张詧共同创建,所以会有张謇塑像。

  而可园(苏州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正谊书院”旧址)未整修开放前,就曾被苏州医学院常年“占据”。

 

  相关阅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校区大门有张謇雕像......苏州医学院,门前张謇铜像(即苏大医学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原是一个医院划分而来

 

  博文阅读:烟花三月下江南:百年苏州医学院 

 

  《红楼梦》中“芦雪亭联诗”中的“白雪红梅”是在苏州光福镇“香雪海”景区(大型垃圾场填埋而成)的大片梅林里拍摄的,87版《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也在“香雪海”拍摄,“花落水流红”就在这里,临时加了石栏、曲径等。

  除87版《红楼梦》外,诸如86版《西游记》等也曾多次在苏州狮子林、盘门、艺圃等处取景拍摄。 ​​​​

 

  前期博文提及,位于古城区、和“苏州中学”同处书院巷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原为南宋理学名士魏了翁所创“鹤山书院”(苏州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亦曾为江苏巡抚衙门

  始设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历史上其名称、管辖地域和驻地多有变化,初置江宁,宣德五年(1430年),设应天巡抚,苏州,管辖南直隶江南诸府与江北安庆,万历后始常驻苏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江苏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立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原属江苏、后划给上海)、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仍驻苏州

  现址为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尚存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明、清两朝有周忱、海瑞、汤斌、林则徐、丁日昌等名臣治事其中。

 

  位于苏州古城区人民路上、穿心街的报国寺,现为苏州佛教博物馆,原为清朝守城参将衙署,民国时改报国寺,印光法师曾居于此,与锦帆路的章太炎故居相近,算是“佛学”大师与国学大师比邻而居,看过相关博文,寺里破败不堪。

 

  干将东路的“言子书院”由言子祠改建,门上牌匾“言子书院”四字由言子后裔言恭达题写,两侧墙面镶嵌石刻“志道”,“据德”。

  书院前身言子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也算物尽其用了。

  言子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苏州常熟人,孔子弟子中唯一南方人,“言子”为后人尊称,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擅文学(指历史文献),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常闻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

 苏州“吴都会馆”为袁学澜故居,袁学澜系清朝名士,著有《姑苏竹枝词百首》、《苏台揽胜百首》,咸丰二年(1852年)以卢氏旧宅重修而成,自题“双塔影园”(今年9月苏州官方发布、拟将修复开放的园林之一),现存钱大昕题“云开春晓”砖雕门楼等。

 

  同样在“常州晚霞客”博文里看到,据说当年主持建造北京天安门的是明朝侍郎蒯祥: 苏州胥口蒯祥墓祠

 

  苏州留园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常州人盛康购得,盛康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曾任庐州、宁国知府,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等职,其子盛宣怀更是清庭重臣、洋务运动先锋。

  留园内尤以“冠云”、“瑞云”、“岫云”三块太湖石最负盛名,盛宣怀(盛杏荪)也将三个孙女分别以“冠云、瑞云、岫云”命名,足见三块奇石为盛宣怀之掌上明珠。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逝世,一年半后,其灵柩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举行规模空前的出丧仪式,全城空巷,万人争睹,灵柩从外滩上船护送到苏州留园停柩二年多,再择日安葬:游苏州留园想到常州盛宣怀 

 

   这三座太湖石曾都在留园内,如今留园内只剩“冠云”峰,“瑞云”峰则在苏州第十中学内(苏州织造署旧址),而“岫云”峰则极少被提及。

 

  苏博成员、身处福州的“铃儿响叮铛”伯伯博文:姑苏风光 - 留园 - 瑞云峰、岫云峰(22)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几片太湖堆崒嵂, 一篇新涨接沙汀,山水自清灵”。

  这是清代、沈朝初的一首《忆江南》,一池碧水,几片湖石,便把苏州园林的美而雅推到极至,亭台楼阁,花柳烟树,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苏州留园,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

 

   “岫云”峰在留园内“冠云”峰的西北侧,也是盛康时期从别处移来,当年盛氏得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补缺才这样布置。

 

  “冠云”峰居中,“岫云”、“瑞云”各居两侧,其造型、体量各异,与主峰距离不等,对称而富有变化。

 

  据悉,“三峰”造型意境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卷十一引《地理志》中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王‘求仙处’”,这里说的“燕王”即“燕昭王”。

.

  “岫云”峰高4米半,宽约1.5米,厚约1米,底座高约0.5米,总高5米,峰石高耸,肥瘦相宜,峰石上青而下白,峰奇若云绚,尤以透漏见长,石上孔洞若断若连,相互呼应,下面连成一弯曲深壑,曲折连贯,石上弹涡蜂洞众多,石体右上方携有“岫云峰”三字。

  据说石旁植一百年枸杞,枝条穿洞而出,每逢秋季果实成熟,石上果红点点,分外妖娆,可惜笔者未能见到此景,实乃憾事。

 

“岫云峰” 即峰峦入云之峰,亦如乱云出岫,云雾缭绕的峰峦,晋代、陶潜 《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唐中宗 《石淙》诗:“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峯云岫百重生” ,宋代、苏轼 《和陶诗·集<归去来诗>》:“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復前”,宋代、辛弃疾 《行香子·云岩道中》词:“云岫如簪,野涨挼蓝”。

 

  但笔者认为此“岫云”峰是否为明徐泰时、“东园”时的紫云峰或其它峰石。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初为徐泰时(冏卿)之“东园”,他从岳父董份那里运回“瑞云”峰等五块太湖石,运回苏州后,“瑞云”峰立于徐氏园林堂侧土垅之上。

 

  徐泰时的女婿范允临曾对时任吴县知县袁宏道说:“此石每夜有光烛空”,未几,徐泰时病故,“五峰”从此就高卧深林茂草之中,过了四十年,徐泰时的儿子徐溶中翰,就把这些倒伏在深林茂草中的太湖石峰又竖立起来。

  没想到,没几年,徐溶也死了,相传“瑞云”峰为“不祥之物”,据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瑞云、紫云、观音三峰玲珑高耸;宋代、朱勔所得,后归郇阳董氏,移置“东园”;“瑞云”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移之织造府西行宫内;“紫云”峰久失,“观音”峰今屹立半边街踏坊外”。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中亦有记载:“三峰中,紫云,亦名紫芝,已不知所踪”,这里的久失或不知所终都留下太多疑问。

  徐姓子孙拥有“东园”约一百年,延至清代,徐氏家道日渐式微,“东园”散作民居,但尚有姿色可观,久废为踹坊,皆布商所佣踏布者居之。

  除“瑞云”峰移之织造府西行宫内,“观音”峰屹立半边街踏坊外,“紫云”峰等三块石峰是否隐没于深林茂草中或藏没于踹坊(棉布加工、整理的作坊),不得而知。

  当然这仅是笔者个人浅见,因史料有限,还待有识之士予以完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杜荀鹤的诗让人不由得回味起苏州那柔软、温润的水乡风光。

  相关阅读:苏州留园中的岫云峰 

 

  网络图片  苏州留园

 

310@365苏州留园内著名太湖石的历史变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