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六门三关”和“三关六码头”之说,《苏州杂志十年选》一书中有张裘先生写的《六门三关与堞楼》一文,谈到“三关”是浒墅关、铁铃关和金阊关。
但浒墅关并非是通常说“三关”之一,明朝年间,由于倭寇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地,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如木渎也有“关”,同浒墅关一样,距苏城较远,所以不属通常说的苏州“三关”。
经过访问年老长者,以及住在“关”旁的老居民,他们所说的“三关”是铁铃关、“青龙”关和“白虎”关(上塘街汽车站附近)。
这三个“关”连在一条线上,自枫桥至阊门的十里通道上,“三关”是三道防线,铁铃关为一,“白虎”关为二,“青龙”关是三。
“白虎关”在下津桥东侧南堍,“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
“白虎”关在下津桥东侧南堍,建筑形式和铁铃关相仿,取“白虎”为名,因为虎是“百兽之长”,是威武勇猛的象征,希望守关战士像猛虎一样击败来犯之敌。
“青龙”关在普安桥东堍,取“青龙”为名,主要是和“白虎”相对,古代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之神”,并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据住在“关”旁的葛林深老先生称:“明朝时的敌楼早已塌毁,清同治年间重建,尚有碑记,关上有楼,可以望见远方,关门是木栅栏,可以关闭,敌楼上刻有“金阊胜迹”四个大字,故又称金阊关”,葛老先生小时候常去关楼上玩耍,因无人管理,敌楼上长满野草,1958年因敌楼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险,并已失去原有作用,且妨碍交通,所以拆了。
三个“关”的共同特点是都建在桥堍,关门正对桥面,敌寇入侵,桥是必经之地,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也有说法,“三关”是娄门、阊门和葑门三个“关”,未知孰是。
吴地民间惯用“万宝全书缺只角”喻指知识极其渊博的人,也总会在某方面乏知,说起这句俗语,个中有段传说。
古时,浙江海盐有个叫万宝者,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后随父在外做生意,“游过三关六码头,到过嘉兴烟雨楼,卖过三年盐浸豆,贩过五年拷花绸”。
如此这般见世面、开眼界使他知识大增,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晓,乡人遇疑题常请问万宝,皆应答自如。
常有人存心出怪题刁难万宝,而他总是回答绝妙,剃头匠给万宝修面时问:“这脸为啥叫面孔”?
万宝答:“脸面上有鼻、耳、口、眼共七孔,故叫面孔”。
拳师敞开衣襟,拍着肚皮问:“这里为啥叫肚皮”?万宝答:“人身上这块皮最大,所以叫肚皮”(海盐方言“大”和“肚”谐音)。
一刁嘴婆一次突然问万宝:“天有多高”?万宝答:“天有两个屁股高!那天你儿子在街上屙屎,你给他揩屁股时说:‘小捣鬼,屁股翘得半天高’!你扳手指头算算,两个屁股加起来有多高”?乡人遂称他为“万宝全书”。
某日,一个顽童问万宝:“河里格鱼没有脚,只有蹲在水里游,火赤练蛇没有脚,为啥能在路上走”?
万宝竟被问住了,搜肠索肚亦无言以对,脸一下红到颈根,事后,乡人戏谑道:“想不到‘万宝全书’万事通,竟被小囡问懵懂,真是“万宝全书缺只角”!
关于苏州的水陆交通历史,有“三关六码头”之说。
据考证,“三关”是指明代设置防御倭寇入侵的三个关口,即铁铃关、“白虎”关和“青龙”关,均在阊门外。
“六码头”则指阊门一带的水路运输码头,其实阊门一带从明清时期起,水上交通就十分繁忙,沿河设置的码头远不止六个。
但民谚所指应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六个码头: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是明朝人罗贯中借刘玄德之口说出的一个总结。
可见南方水上交通的发达至少在明朝时已成为常识,阊门是运河流入苏州的第一个城门,因此占尽天时地利的阊门一带能出现“三关六码头”就在情理之中。
南码头和北码头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阊门吊桥南面称南码头,吊桥北面叫北码头。
处于南北码头中间的叫太子码头,系北码头分出的子码头。
据记载,在明代,阊门外有皇华亭,又名接官亭,是专门接待由水路而来的官员,官员们乘船到苏后,往往由北码头上岸,北码头由此成为官员专用码头,一般百姓不得使用。
于是,百姓们只能在北码头之南再建一个码头,称“子码头”,至于为何称“太子码头”,据传一种是百姓自己加上去的,以戏谑口气显示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总比官员级别要高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曾有某皇太子在此登岸而得名。
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均以客商籍贯命名,专为某地客商运送货物之用。
清朝,吴江盛泽丝绸要经苏州中转北运,因装运绸货的船只多,往来频繁,盛泽绸业界的商人们共同出资在阊门水关建造了转运绸货的专用码头——盛泽码头,并建有堆栈。
万人码头原名“犯人码头”,南起南新桥堍,北至鲇鱼墩,清代专为押解犯人之用,后来押解犯人由水路改为陆路,码头不再有犯人来往,为讨口彩,居民们就将码头改称“万人码头”。
在清代轮船局初创前,苏州还没有正式的客运公用码头,乘船出行者就在河浜驳岸上上下而已,站埠设施也十分简陋,一间房屋摆张桌子就挂牌营业。
光绪十七年(1891年),戴生昌客轮船局在阊门吊桥开设分支轮局及码头。
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开航的公茂轮船公司、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都在阊门外万人码头停泊轮船。
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通商恒记内河轮船转运公司在阊门外“太子码头”设立公司及停泊轮船。
据统计,民国时期苏州全市主要港口码头有14个,今金阊区就占8个,至1949年解放前夕,金阊一地设有轮船码头的地点有阊门吊桥、广济桥、万人码头、南新桥、钱万里桥、山塘桥、新民桥等处。
到1962年,苏州市区内13处渡口中有6处在金阊区,即华盛、枫桥小学、枫桥铁铃关、寒山寺、四摆渡、西园寺。
这些渡口分布在运河沿线和外城河上,最小的为西园寺渡口,河面宽不足10米,各渡口渡船大小不等,一般均在5吨以内,过渡乘客流量、收费也各不相同。
1978年时,每天行人流量1000余人次的重点渡口四摆渡划归市航运公司经营,渡船将原核载18人的人摇摆渡船升级为核载70人的机动渡船,同时整修了渡口码头。
其他渡口的渡船也相继登记发证,实行渡口管理。
1985年,金阊区内尚有渡口3处:华盛厂(厂矿渡口)、虎丘新庄大队——枫桥铁铃关渡口(农村渡口)及阊门外四摆渡。
1986年,“来凤桥”建成后,华盛造纸厂渡口遂停业,其余2个渡口亦于1989年、1992年先后停办,至此,整个金阊区内无一渡口,市民依靠船只出行,终成历史。
有水有码头,有码头就有船,水乡苏州的船虽只余下一个划进时光深处的背影,但是回望处仍有无穷情趣。
苏州木船种类甚多,用途也很细化,故而名称也是林林总总。
如按时期可分为四类:清末时木船、民国时期木船、1949年前后较有特色的木船、1954年—1958年的苏州内河木船。
清末是苏州航运最发达的时期,游人常坐的画舫(也叫灯船)多停泊在阊门外,专供人们游山塘、逛虎丘之需。
董延泰先生在其《苏州水陆交通今昔谈》一文中,就记载了苏州人乘坐画舫出游的有趣场景:
我的父亲董仲孚30年代任苏州法院书记官长,常携二哥延巽与我登画舫应酬宾朋吃船菜。
画舫无论大小,装饰均极精工,夹层窗间以玻璃,悬挂彩灯,缤纷五色,争奇斗巧。
临暮燃烛,与月辉波光相照,人在图画中。
船有大双开、小双开之别,菜有一顿、两顿之分。
虽称大双开,毕竟不能多请客人,二三知己最为合适。
官场宴客而人数多者,必用夏桂林船菜。
朝顿8大盆、4小碗、4样点心。酒用花雕,尽客畅饮。
夜顿12盆、6小碗、两道点心。
民国16年,这种船菜为大洋30元。画舫如用轮船拖带,外加20元。
客人各出酒钱2元。亦有主人全包不用客人付钱的,由主人加洋16元、12元不等。
可传唤陪酒女郎,称为“叫局”。
有我与巽哥在场,父亲一向反对“叫局”,画舫多泊于阊门渡僧桥畔及胥门万年桥堍,画舫或缓行山塘,或暂泊枫桥,或放棹石湖、或扣舷胥江,浅酌低斟,远眺近瞰,赏心悦目,不禁勾起“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遐思。
不要以为乘坐画舫,全是文人雅事,间亦有煞风景之时,船家除了做菜,还有一种了不得的本领,就是相骂。
船在狭窄的河道行驶,难免与其他船碰撞,双方相骂就开始了。
连明代冯梦龙收集的山歌《鱼船妇打生人相骂》里都有所反映:“网船上婆娘撞子打生个人,一场相骂闹滛滛,你一声来我一白,也弗输来也弗赢。”这种相骂有一特点:速战速决,大约是怕败雇船主人雅兴......
这段文字,写了船也写了人,十分有趣。
在随后几个时期的船只,还有一些是很有特色值得记住的。
一种是水船,苏州城内大小茶馆水灶有60余家,大店每户用一船,小铺子二、三家合雇一船,将城外河水运往城内以供茶馆经营使用。
一种是香船,又名南湾子船,是供城内、四乡香客去杭州或石湖等地进香的客船,平常全部停泊于太子码头一带,每年春、秋二季生意最好。
一种是酒船,专门运酒的船大者30吨位,小者5—6吨位,大多停泊在阊门吊桥一带,在乐荣坊和南码头有两爿运输行专门介绍装酒业务。
最后一种是市驳船,这是专门从事在苏州市区内各种杂货运输的船只,数量较多,平均在5吨位左右,最大者不过10吨位左右,除较大的船有两人操驾外,一般都一船一人。
此类船都有固定停泊区,比如装运茶叶的在杨安浜,装运咸鱼的在山塘街,装运百货的在万人码头。
从整个苏州交通发展来看,百年前的石路地区(紧邻山塘街和阊门城楼)在水路、铁路、公路三方面都算得上是繁荣发展的代表,在交通与贸易这对共生资源中,百业兴旺的第一个得利者就是旅馆业。
沪宁铁路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1日全线通车,上海、南京两地间旅客流量一下增多,从苏州火车站经石路到青旸地的大马路一线,成为到苏旅客必经之地。
沿路而建的旅馆、饭店、酒楼、娱乐场所逐一开设出来。
最后一个进入人们生活的是公路运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江苏省建设厅苏嘉路办事处正式开办苏州至嘉兴长途汽车客运。
苏嘉路办事处汽车总站设在钱万里桥,并在阊门、金门等地设站,这是苏州历史上开办长途汽车运输业务的第一家暨第一个汽车站。
民国二十五年7月1日,苏嘉、湖嘉两公司合并成立湖嘉、苏嘉两路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办事处和车站仍在原址。
商办锡沪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锡沪公司)车站设在阊门,民国二十四年8月通车营业,起自苏州(吴县)途经辛庄等至常熟,全长39公里。
民国二十四年9月1日,苏福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福公司)车站设阊门横马路,苏福公路筑成通车,起自苏州火车站,经阊门等,至木渎灵岩山脚,全长17公里。
翌年,木光段通车,延长至31公里,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后,上述公司均先后停业。
光绪年间,旅馆业首先随商业的发展开始兴旺,从石路通向万人码头的一条姚家弄,全长不过300米左右,客栈却多达7家,光绪二十年(1894年)开设的有公泰义,续有鸿升栈、斌升栈、天宝栈、大行栈、人和栈、晋升栈等旅店开业。
出姚家弄,大马路上有祥安公、新华栈等,后该一带又发展了很多大小客栈,如石路的“瀛台”,鸭蛋桥的“苏台”等几家旅店。
辛亥革命后,金阊一带又逐渐增设不少旅店,至抗战期间,石路一带成为苏州旅馆业发展最集中处,旅馆兴衰也与交通方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光绪年间,商人陆文卿在阊门外横马路转角处,兴建了新华客栈,大门在大马路,后门在南浩街(石路步行街那儿),规模较大。
当时沪宁铁路尚未通车,北方商旅有自带车马载货来苏者,可连车带货住进新华客栈,货与马匹均有专人管理。
由于接待北方货车,马贩客人居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到沪宁铁路通车后,北方交通亦相应发展,车马货运亦相继大减,该店营业清淡,旋即闭业。
依靠一条沪宁铁路发家的故事开始上演了,在上海租界以经商起家的苏州人陈兰亭因承包了沪宁路上的餐车膳食,聚财成富。
民国五年(1916年),他在北丁家巷开设一家新颖考究的西式旅馆,因自身与铁路当局有特殊关系,陈兰亭也不避嫌,就为旅馆取名“铁路饭店”。
店内设有海式洋房五十间(平房),客房前后有花园相隔,每一间客房房门、窗户互相无从窥望。
店内绿化一流,绿草如茵,客房以单铺为主,西式床配以“席梦思”,房内用柚木家具,地面铺大理石,气派高贵。
旅馆内设有西餐厅,美酒佳肴,应有尽有,饭店一开业,沪、宁、京、津贵客,十有八九在此落脚,被列为特等旅社,可惜在抗战中被日军破坏,损失严重。
1956年公私合营,劳资双方并入苏州动力厂,饭店也改为动力厂职工宿舍。
相关阅读: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
网络图片
苏州铁铃关(枫桥景区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