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87@365也谈云南“跳菜”舞、“确比”舞

(2017-10-14 16:40:53)
标签:

365

云南

曲靖

彝族

民族舞蹈

  时隔10多年,央视2套再度推出《魅力中国城》,将精选出的国内部分特色城市、村镇,每期节目分为两个城市对决,推动当地旅游发展。

 

  昨晚7点的节目中,参赛的是甘肃张掖和云南曲靖,按照惯例,除两地的市长出席现场外,还有两地土生土长的明星嘉宾,坐镇现场推荐助威。

  比如这期节目,代表云南的就是一袭红裙的杨丽萍,所戴帽子和护腕、所穿藤编凉鞋都是和衣服配套的民族风款式,当然这些装扮都是她的团队纯手工设计、打造的。

 

  “南涧跳菜”是南涧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群众举行喜庆、婚丧等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跳菜”把彝族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彝族村寨,不论谁家办事,村里的汉子都剃光头发,赤露双臂,下厨做菜,把平时女人摆弄的活儿揽得出神入化,舞着托盘,踏着节拍,跳着上菜,令人眼界大开,食欲大增。

 

   彝家人办客事时,餐桌迎厨两面摆开,中间留路,宾客三方围坐。

   碗筷撒毕,只听数声锣响,“跳菜”开始,大号、唢呐齐鸣,两位“跳菜”大师从厨房里相继而出,头顶菜盘,盘里装满了一碗碗菜肴,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一前一后,一摇一晃,踏着音乐的节拍,迈开轻柔敏捷的步子,缓缓入场。

   两人一边跳着舞步,一边做着各种怪相,其动作幽默滑稽,舞姿轻快优美。

   紧接着,其它“跳菜”者陆续登场。“跳菜”者多为男性,一般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姿态各异,有用头顶、手托、臂抬,有一人骑在一人肩上,下方两手托菜盘,上方吹奏金唢呐,头顶大菜盘等,变化无穷,伴随着激悦的唢呐声,时而“苍蝇搓脚”,时而“鹭鸶伸腿”,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野鸡吃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柔似水,刚柔相济,旋转自如,翻转跺脚,大步舞盘,竞献绝技,不断地把装满菜肴的托盘玩弄得花样翻新。

   当第一对“跳菜”刚完毕,众宾客紧张、兴奋的心弦稍一松弛,接着第二对、第三对、第四对……轮翻上台,其中最为精彩的要数“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

 

  “口功送菜”,只见“跳菜”者的口中紧衔着两柄大铜勺,勺上各置一碗菜,头顶托盘,盘中装满了菜碗,多功并用,开张整合,缓缓有序,面带笑容,边跳边上菜。“空手叠塔跳”,只见“跳菜”顶级高手们,头顶托盘,盘装八大碗,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着节拍,合着鼓乐,甩开矫健而优美的舞姿,边跳边舞,在搭档们的配合下穿梭席间,“跳菜”便达到高潮,客人们的心也仿佛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掉下一碗菜来。

  然而“跳菜”者从容自若,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他们的手臂上,随着舞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不断变换着位置,始终稳稳当当,点滴不撒,在宾客的一片赞叹叫好声中,把菜陆续摆在桌上。

 

  “跳菜”要有功夫,摆菜也有讲究,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

  “跳菜”是南涧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饮食文化,把粗犷、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其中,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

  “南涧跳菜”,不仅包容了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更是由衷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

  彝族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来到“跳菜之乡”——南涧,观“南涧跳菜”之舞姿,品“南涧跳菜”之美味,给您带来的将是一种独特的感受。

 

 

287@365也谈云南“跳菜”舞、“确比”舞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

  彝族民间舞蹈多种多样,除自娱自乐要跳舞外,民族节日、宗教祭祀、婚丧嫁娶都要伴以舞蹈活动。

 

  其中,有关丧葬活动的舞蹈就不少于9种,分别是花鼓舞、跳丧舞、跳蔑、转戛、喀红呗、跳歹、祭祀舞、慢步舞、撵老鸹舞等。

 

  本文介绍的是“撵老鸹舞”, 曲靖地区的彝族称为“确比舞”。

  “确比舞”俗称“赶雀蹉蛆舞”,地区不同称呼也各异,楚雄州彝族称“踩地气”,曲靖市茨营红土墙彝族称“确比”,富源县彝族还称为“转场”、“跳鬼”、“蹉蛆”,“确比舞”起源于故事传说 “金狗仙下凡”。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金狗仙”下凡,同一彝族姑娘结婚,生了三个儿子,后来,父母年老多病、双双去世,三个儿子为报答养育之恩,商量如何举行葬礼。

  老三意见得到两位哥哥和寨子里老人的同意,从此,彝族葬礼都是举行三天三夜,由于选距定下葬的日期较长,尸体停放于野外,时间一久腐烂生蛆,招来很多乌鸦,人们为保护死者灵魂,距围成圆圈,用脚磋蛆和摆手吓跑乌鸦,后来发展为“确比舞”,也就是“撵老鸹舞”。

 

  曲靖市彝族在下葬日跳“确比舞”,男老人去世,先由死者家门的亲人跳,女老人去世则先由后家(娘家)的亲人跳,舞蹈以围棺为主要形式,曲靖地区的“确比舞”由两段组成,第一段,起棺前,第二段,路途中,两个阶段共有舞蹈十四套,含大鼓舞、铜锣舞、手帕舞、酒礼舞等,由打击乐伴奏,节奏由四分之三、四分之二交替出现。

 

曲靖地区的彝族“确比舞”动作特征为:各套跳法主要区别在脚上,十四套脚的前九拍为四分之三节奏,贯穿于整个舞蹈,舞蹈时上身摆动幅度较大,多用胯部。

双脚跳跃性大,多为双脚齐肩双膝稍弯,整个感觉粗犷有力,手部动作多为双臂抬至双肩前边时,双手自然拍双腿外侧及模拟两类,队形主要为顺时针方向圆圈,面对圆心或两直排向前走着跳,间有逆时针方向的退步和两人交叉跳,动作幅度大、力度强、变化多,节奏以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二混合交替,没有一定舞技和持久体力,是难以胜任的。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多种多样、独具特色,也和歌唱、器乐演奏分不开,但凡彝族群众举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民族节庆、婚丧嫁娶和生儿育女、耕种收割、建房迁居都少不了要表演与之相关并有某些崇拜内容或寓意的宗教歌舞。

“确比舞”作为丧葬活动的一种,至今仍活跃在曲靖大地上,成为滇东北不可多得的一朵民族文化奇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