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78@365也谈宁波“天一阁”、马头墙(封火墙)、古宅门前为何摆放一对石狮?!

(2017-10-05 12:36:28)
标签:

365

宁波“天一阁”

古代宅院

石狮

马头墙(封火墙)

  还是前几年从一档节目里,知晓位于宁波的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但凡古代宅院里都有高墙用以防火,这里也不例外。

   古人在建筑物的两侧山墙和后檐墙上,不开门窗,不用可燃材料,谓之风火檐,也称封火檐,这是防火墙的一种形式。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款式,兴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族规,世代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遗教,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许多藏书,转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变故,到1940年,阁内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祸患,“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278@365也谈宁波“天一阁”、马头墙(封火墙)、古宅门前为何摆放一对石狮?!

278@365也谈宁波“天一阁”、马头墙(封火墙)、古宅门前为何摆放一对石狮?!

278@365也谈宁波“天一阁”、马头墙(封火墙)、古宅门前为何摆放一对石狮?!

 

 

相信大家都会经常看到一些大门前面有放置石狮子,大多知道是“镇宅护院”,但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说这种用石狮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大唐时期,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的“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

  坊有围墙、房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上面会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是为防风、抗震,固定坊门的。

  为避免石块的单调,那些工匠就在上面雕刻狮子、“麒麟”等“瑞兽”,美观实用,还寓意吉祥,后来工匠们发现这样的制造既美观漂亮,又显浩气凌然,这就是古代用石狮来“守护大门”的雏形。

 

   到宋元以后,“坊”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体现自家声势,就参照坊门样式加以简化,设立了门楼,而过去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守门的狮子”,一直到元代,石狮从官府衙门逐渐扩展到官宦人家,最终普及,这种在大门前安置石狮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很多别墅、企业门口也都有石狮“镇宅”的习俗。

 

  看门的“石狮”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绣球或两前爪间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间卧一幼狮。

  石狮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在人的左侧,雌狮则在人的右侧,而从门外进入时刚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门外(即进门方向)是雄狮在右侧,雌狮在左侧,门里(即出门方向)是雄狮在左侧,雌狮在右侧,也就是说,如果从大门里出来,门的内外两侧左边一定是雄狮,右边一定是雌狮,每月农历15号要按时洗目,用清水调和御守盐,擦洗石狮眼睛,寓意看清小人,明辨善恶,招财进宝,除恶扬善!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赣派、徽派建筑(徽州建筑)的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封火墙在中国各地区有着不同造型形式:如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墙形如马头,俗称马头墙;闽东派建筑中的封火墙酷似马鞍,亦称马鞍墙

有的地区还根据其形状不同,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每栋房子依其方位与建筑年代,犹如人的命一样,各有其相应五行,有时一座建筑同时出现“金、水或火、土”组合,要取其“相生不相克”原理,按“传统五行”封火墙装饰,其讲究非常严格;建屋前要请风水先生考察,风水先生要根据屋主“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决定该屋应采用哪种行式。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不像一般所见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也许就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为“马头墙”的动机,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高低错落,从外形看颇具风格,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概括明清是徽派建筑风格,一般来说,优美的马头墙多见于乡村,而在繁华都市中,马头墙则极为难得和珍贵。

 

  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

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和美的享受。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房屋进深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在印斗托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将马头墙推广于民间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

  徽州山多地少,民居用地资源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并且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防火性能差,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

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避免灾害,何歆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火墙”,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

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火烧连片的问题,后人称为“封火墙”。

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

 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重要特征之一,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美感。

 

 

 

 

 

       附属阅读:水星神崇拜:揭秘古代城市的防火措施紫禁城实心房:石制的古代防火墙 (内里均以故宫为例,介绍古代皇家宫殿等如何采取防火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