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365也谈宁波“天一阁”、马头墙(封火墙)、古宅门前为何摆放一对石狮?!
标签:
365宁波“天一阁”古代宅院石狮马头墙(封火墙) |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款式,兴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族规,世代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遗教,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许多藏书,转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变故,到1940年,阁内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祸患,“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相信大家都会经常看到一些大门前面有放置石狮子,大多知道是“镇宅护院”,但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的地区还根据其形状不同,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每栋房子依其方位与建筑年代,犹如人的命一样,各有其相应五行,有时一座建筑同时出现“金、水或火、土”组合,要取其“相生不相克”原理,按“传统五行”封火墙装饰,其讲究非常严格;建屋前要请风水先生考察,风水先生要根据屋主“生辰八字”,以“五行之法”推算,才能决定该屋应采用哪种行式。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使用马头墙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不像一般所见山墙,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长方形。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美感。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也许就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为“马头墙”的动机,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和美的享受。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房屋进深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在印斗托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避免灾害,何歆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火墙”,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
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火烧连片的问题,后人称为“封火墙”。
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