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65老上海的记忆:德大西菜社、“红房子”西菜馆......
标签:
365老上海的记忆德大西菜社“红房子”西菜馆老牌西餐厅 |
底层是咖啡部,供应西式点心;二楼供应西菜,以德大牛排闻名上海;其他名菜有腓利牛排、汉堡牛排、法国牛排、匈牙利鸡、意式烩鱼及虾仁色拉等;每年冬季还供应日本式火锅司盖阿盖,可说是该店的一种创新。
上海陕西南路著名的红房子楼上餐饮几经易主,2010年9月由曾以外滩十八号Sens & Bund餐厅引起巨大轰动的双胞胎兄弟Pourcel续上新篇章,这家两层楼的法国餐厅在大量使用本地食材的同时,对于法国烹饪传统却丝毫没有偏离。
徘徊在陕西南路长乐路的红房子终于又要做餐厅了,这次的主人对上海食客并不陌生,曾在Sens & Bund令沪人第一次了解了米其林真相的双胞胎兄弟Pourcel打算将这块地方重新打造成上海餐饮名地。
餐厅开在6楼和8楼,确切说,6楼是一个酒吧,难得有一片开阔露台,在林立高楼和不远处旧日法租界的红屋顶的海洋中好似一艘逍遥小舟,有一种在惊涛骇浪中退居三尺的意境。
藏酒室,雪茄吧(墙上装饰有法国著名的Harcourt摄影工作室的作品)以及三间VIP包房也在这一层。酒窖中藏有200多种、总量超过3000瓶的各类法国葡萄酒,其中许多来自默默无闻的小酒庄,这些都是主人特别选来,亲自尝试后带到上海。
8楼的餐厅不大,只有50个座位,略显拥挤,幸好用足了玻璃,就餐区的三面落地玻璃墙将此处营造成一处空中楼阁,又好似挺进上海喧闹中的一艘飞船,而愈到暮沉时,愈是惊心动魄,楼宇间泛起的霞光为蔚蓝覆盖,眼前的食物也仿佛在陆离光彩中变换着调性与性情,口舌间总有些不同。
法餐依然是传统的,地中海路子,南部风格,但用了许多本地材料,其实这在上海西餐界早已流行,诸多原因中,减少运输能源消耗,维持低碳应是重要一点吧,口味并不见得为国人改变,毕竟大家造访红房子,是想在世界另一头触摸真正的法国。
茂名路右拐至进贤路以西百米,远远就能看到白底黑字的“天鹅申阁”几个大字,推开厚重的咖啡色皮质大门,一股老上海气息扑面而来,深色厚重木质家具,昏黄迷离的灯光,美式新古典主义混搭欧式Art Deco风格的设计环境,再配以轻松雅致的背景音乐,给人低调奢华的温馨之感的同时,又隐约间仿佛触碰到30、40年代的上海。
环顾四周,一眼就能看到餐厅一侧满墙的旧黑白照片,讲述着一个世纪前上海四大家族的尘封往事。
原来餐厅老板Larry正是被称为豪门千金的聂家四小姐聂其璧的孙子,而聂其璧则是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最小的外孙女。
如此一来,老板举手投足间的老克勒味道和多年海外生活经历,与他整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上海文化一起,统统反映在他的餐厅与菜品中。
老板Lorry说,父亲早年有个习惯,每吃过一道菜,喜欢将菜谱记下,可惜没有记下具体做法。
他根据父亲笔记,以及自己对老上海菜的记忆,再在一些食客建议下,不断调整口味,力图重现当年绝佳美味。
这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年莱比锡饭店的名汤——金边度汤的再现,他从父亲那里知道这道名汤,但他本人从未喝过,直到两年前遇到一位与莱比锡饭店有渊源的87岁老先生,才真正还原了这一名汤。
如今“天鹅申阁”做的是地道法国菜,招牌菜鸡丝焗面原是老天鹅阁的经典,一度因其费时费力的制作工艺在上海滩失传,“天鹅申阁”再度还原了这一经典老味道。
说到西餐,往往给人第一印象:有点高端、有点小贵。对于上海的阿姨、爷叔来说,偶尔去吃,吃的是一种情调,常去就有点吃不消。
所以,你看一些高端西餐厅里,多半是年轻人去消费的多,不过,上海老牌子新利查西餐馆却是深受阿姨、妈妈以及上海爷叔的喜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归结为四个字“实惠好吃”。
走近新利查西餐馆,就能感到它十足的人气,傍晚时分,七成以上都是中老年老食客,据餐厅总厨冯先生介绍,新利查西菜馆前身是利查饭店,最早是在福州路(以前叫四马路)上做咖喱鸡,如果现在还在的话,应该有83岁高龄了。
解放后,利查饭店与其他餐厅合并,在市工商联牵头下又开了现在的“新利查饭店”,这样算来“新利查”也是35岁的老饭店了。
餐厅还吸引了不少明星大腕前来光顾,演员陈道明、陈数,滑稽演员李九松、舒悦、王汝刚等,都曾来这里吃饭。
坐定,上了年纪的阿姨级服务生会拿出一本有些年代的菜单,罗宋汤几乎是每桌必点菜,再搭配肥而不腻的色拉,金黄炸猪排,就是海派西餐经典老三样,价格也很亲民,这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也称得上是全上海非常便宜的西餐馆了,难怪几十年来,人气都一直那么旺。
原文阅读:上海四家老牌西餐厅满满老上海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