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1@365再谈那些不对外开放的苏州园林幕后历史

(2015-08-19 06:10:45)
标签:

365

苏州园林

不对外开放

历史渊源

发展历程

  上周从图书馆.新馆借的书中,有本关于“苏州园林”的,周末就已看完。

  内里介绍的园林,有著名、且对外开放的,也有被各单位长年“占据”不开放的,我做了一番简单网搜,予以分享!

 

  也曾多次见过苏州.安徽会馆的介绍,貌似并不开放

 

  安徽会馆在苏州有二:一在阊门外辛庄,又名东郭堂,现已不存;一在南显子巷18号,今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2003年8月1日苏州市政府文件中、正式将阊门外的安徽会馆列为第196号控制保护古建筑;南显子巷.安徽会馆则是1963年公布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历史文化价值。

  苏州南显子巷的安徽会馆,建于清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为什么会在那里建此会馆呢?

  经查阅史料,该处在明代嘉靖年间为归湛初宅园,由周秉忠布画,建有台榭池石及水假山。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后荒废。

  清顺治六年韩馨入城购归氏废园,修为栖隐地,名“洽隐园”。

  康熙四十六年毁于火,惟存东南半壁奇峰秀石。

  乾隆十六年重葺二楹于占石洞口,由蒋蟠漪篆书“小林屋”字额。后归皖人倪莲舫知府,修建后易名“皖山别墅”。既是皖籍乡邦,后来安徽会馆选址其地当是最顺便的了。

 

  民国后,安徽旅苏同乡会设于此,在此曾设阅报社,一度改为游艺场,游客众多,2002年1月18日《姑苏晚报》刊登“70年前一帧老照片——惠荫园秋禊图”。

  张荣培有《重游皖山别墅》诗曰:“不到游踪二十年,坠欢重拾渺如烟。楼台缭曲还依旧,花木凋零却逊前。试剔苔痕摹古篆,且邀茶话论新泉。此中雅有天台胜,笑我刘郎骨未仙。”

  1940年张建初在此创办私立育英女子初中,1946年停办。抗战胜利后,东部散为民居,西部一度由女侠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成为我地下党活动主要场所。

  解放初,苏州市立补习学校由北局迁往宝林寺前,改称苏州市第三中学,1952年10月校址迁至南显子巷18号,定名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从此安徽会馆便在一初中的使用中不断变化发展。有的拆除改建,有的保持原貌。

  1954年8月征得西部范家墙门院宅六亩多平整为操场,1957年9月扩建成4500平方米大操场,2002年3月31日校园内晚清古建“安徽会馆”修复竣工。

 

  昔日会馆

 

  当时内部安徽会馆、程公祠等的设置位置是:最东部是安徽会馆,南显子巷18号,门面朝南,对面照墙一座,砖刻门楼大门三间,依次为东西门房二间,东西账房二间,轿厅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西配房二间享堂三间,花厅上下楼房六间,对照上下楼房六间。享堂俗称包公殿,正中神龛里并列供奉着两座神位,杏黄色神幔中一位是大宋龙图阁直学士包孝肃公之神位,即包青天包拯,安徽合肥人,当时称“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一位是先贤朱文公,即朱嘉,徽州婺源人,集理学之大成者,有《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

  享堂后面隙地即惠荫园,为会馆之后花园。东左日“樾荫堂”,设有正厅三间,东边耳房上下楼房四间,后上下楼房十问,东披厢房四间,又后上下楼房十间,前川堂三间,轿厅三问,边房一间。西右日“经商公所”设正厅上下楼房六间,对照三间,小客厅三问,轿厅三间,大门三间,门上额“皖山别墅”,对面照墙一座。

  经商公所之西为程公祠,照墙一座,大门三间,轿厅三间,正厅享堂三间。

  再西面为淮军昭忠祠,照墙一座,大门三问,东官厅四间,西官厅四间,轿厅三间,东廊房五间,西廊房五间,正厅享堂三间。

  昭忠祠后为王公祠,正厅享堂三间,对照厅三间。这几处内部都有门洞通行,并有回廊相连,整个安徽会馆内部实为一大院,下雨天行走可以不湿鞋。

  当时有袁学澜诗称:“层楼不隔远山青,往事闲寻满草庭。三友名高争绮角,半州豪去散谭邢。壶觞时集浓春赏,花石犹余战血腥。无限沙虫沉浩劫,庵香火奉神灵。”实有房二百余间,后花园有后门,直通悬桥巷河沿,有桥通行至对面还有一处下人住房。见附图:各祠并安徽会馆花园四至总图。

 其中会馆、经商公所、程公祠、淮军昭忠祠,都是围绕安徽籍主题的建置,而安徽会馆又是其中心。

  经商公所,以“速招徕,节费用,宦商联为一体.会馆期以持久”,只是为会馆日常添置、维修开支提供经济来源。

  在《呈送光绪兀年报销并请於会馆内兼立经商公所禀》曾称:“花园现已落成,该道等拟照沧浪亭、狮子林之例,将园门常开不禁游人,庶免久闲易致损坏,兼助岁修之资。”这样看来早在光绪初那里已不禁游人对外开放了。辛司堂本是供奉肃穆之地。

  《新建安徽会馆记》说:“包孝肃公产皖北,朱子出皖南,乡人旧奉祀之,遂于馆之中堂并为两公神主。”“既使乡之宦者、商者、客游者有群萃之地,又足供其循历娱览。”这才是会馆以敦睦其乡党,崇祀其乡先生,联系乡人提供方便之处。在程公祠暨会馆章程规条中有:“祠内房屋不准借作公所,以防糟蹋。”

  “祠内旁房准皖省官绅往来寄寓,须报姓名乡贯,不准多带闲人,亦不准住家眷,一切食用均须自备......‘会馆房屋不二百间尽可居住,其园内亭台楼阁原系宴会雅集之所,凡在会馆居住者,无论上下人等均于园外居住,以中间弄堂为界,不得于园中下榻,至园中各种花木开放之时,各宜随时爱护,不可任意攀折。”

  安徽会馆管理比较严格,不同于其他会馆。安徽会馆是在开放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这样的措施值得后人借鉴。

  苏州科普之窗:苏州.安徽会馆、相关博文:“安徽会馆”旅苏同乡会(苏州西环路桥边.安徽会馆是南显子巷安徽会馆分馆,原功能主要是祠堂,即为安徽同乡举行丧俗的地方)

 

 

  苏州石湖别墅:原名觉庵,又名余庄、石湖别墅,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渔家村,1991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渔庄所在地传为南宋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一说天镜阁)故址。

  近代书法家余觉(1868 1951)建于1932年至1934年,为一砖木混合结构庭院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

  现有厅堂两进,面阔均为五间,明间与次间为厅,梢间为书房、居室。前厅名“福寿堂”。

  前后厅之间两侧以廊贯通,廊腰各构方形半亭,左右相对,中间为一四合院式庭院。

  庄前滨湖另筑方亭,名“渔亭”,遥对上方山楞伽寺塔和磨盘山范成大祠堂,风景殊胜。

  1985年起全面整修,次年秋竣工,并按名人故居陈设布置,成为石湖风景区景点之一。

 

  补充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 

 

  鹤园不对外开放,位于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

  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

  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

  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

  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

 

  1924年金松岑撰《鹤园记》。当时园中曲会尤盛,吴梅、张紫东与昆曲传习所“传”字辈少年常集会于此。

  叶恭绰 、张善资、张大千、梅兰芳等曾先后来访此园。

  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

  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

  堂前有湖石“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北翠竹丛中。

 

 

  曲园坐落于苏州市马医科巷43号,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是清末著名文学家、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

  俞樾在友人资助下买下这块废地,他亲自设计,利用弯曲地形凿池叠石,栽花种竹,建屋30余楹,取《老子》“曲则全”句意,俞樾将其命名为曲园,并自号“曲园老人”。

 

  走进曲园门楼,经过一个遍植修竹的天井,就是小竹里馆,屋内四角悬挂宫灯,中间是俞樾的油画像,左右墙上挂着多幅描绘俞樾生平故事的国画,壁上还嵌着俞樾《曲园记》砖刻。

  经过一个廊屋,可看到一座轩敞明亮的厅堂“春在堂”,这是曲园主要建筑之一。

  据说俞樾在北京保和殿参加翰林考试,试卷诗题为“谵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依题作诗,首句为“花落春仍在”,由于蹊径独辟,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考试结果也名列前茅。

  因之俞樾以“春在”作堂名,并把自己250卷著作称为《春在堂全书》。

  堂内陈设简朴,中间一具坑床,左边置一书桌,上有文房四宝,现在还陈列着俞樾著作书箱及木刻版片500余片。

  这里原是俞樾读书著作的书斋,也是接待宾朋、谈诗论文的所在。春在堂之东是乐知堂,是全园正厅,取“乐天而知命”之意,堂中一副楹联为俞樾所撰、当代书法家张辛稼书写: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这是俞樾人生观的表露。

 

  曲园是一座普通住宅与古典园林浑成一体的小园。“春在堂”西北乃是一个花园,西边一条长廊,廊中有一曲水亭,廊下一泓清水,名曲水池。

  东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花木隐翳,山石崚嶒,山上筑有回峰阁和在春轩,据说俞樾常在此间小坐玩月。

  下山则有达斋与认春轩南北相对而立,“认春轩”是因白居易“认得春风先到处”的诗句得名。

  这些景观布置得自然天成,玲珑剔透,令人赏心悦目。

  俞樾自己对曲园多有题咏。如在一首诗中写道:“园中一曲柳千条,但觉扶疏绿荫绕;为惜明月无可坐,故于水面强为桥。平铺石板俨成路,俯倚红栏刚及腰;处置梯桄通小阁,差堪布席置茶铫”,由此也可窥见俞樾建造曲园的初衷和构想。

  俞樾辞世后,曲园作为祖产传给曾孙俞平伯,1953年俞平伯先生专程从北京到苏州,将曲园故宅捐给政府,经多次整修现已开放。

  相关阅读:苏州鹤园苏州曲园 

 

 

  畅园在苏州庙堂街,是清代宅园,面积约1亩左右。从园门入桂花厅,经小院至桐华书屋,全园即展现目前。

  厅后小院中原植有桂树、梧桐。小院对面是桐华书屋,穿过书屋,全园景物尽在眼前。

  水池面积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缘岸围叠湖石,曲折参差。

  南端架一五折石板桥,把池面一分为二。岸边疏植白皮松、紫藤、石榴、木樨等花木。

  沿东园墙向北,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中间有两亭,一为六角形延晖成趣亭,一为方形憩间亭现代化建设宁之间,点缀竹石小品。过方亭、即至园中主厅留云山房。房以云名,有散淡脱俗之意。厅前设平台,下临池水,亦为园中主要观景点。

 

  畅园不对外开放,前不久苏州帮博友们通过有关人士联络,得以进入在此聚会、游玩!

 

  相关博文:苏州曲园苏州畅园 

 

 

  苏州洞庭东山启园:俗称席家花园,始建于1933年,由旅沪工商业者席启菘个人出资建造工程费时三年,耗资10万银圆。

  园林位于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园内藏山纳湖,异步易景,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

  整个园内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其主建筑为“镜湖厅”,雄视于层林山水之间,端庄典雅。凭栏远眺、青山为背、绿水铺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确能添人游兴。

  厅前一湖名“镜湖”,四周置满假山。湖前为花园及小景、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中以石桥两座连接太湖和园内环河及镜湖。人立石桥、但觉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脚下、远处水天一色、大有海阔天空之感。
  康熙皇帝御码头、柳毅井、古杨梅为园内三宝,此景区门票30元。

 

 

  在苏州众多园林中,有两座“半园”很有名气,因园仅占地一隅,造园时在“半”字上做文章,其亭、廊、舫往往只建其“半”,小巧玲珑。

  一座建在城南的俗称“南半园”,一座在城北的俗称“北半园”。

 

  南半园位于城南仓米孽4号,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溧阳人史(字伟堂)所建,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系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后归周勋齐,更名“朴园”,清咸丰年间,陆解眉改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

  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

  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

  园中花木繁盛,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环境雅致。

 

  北半园就在白塔东路,紧邻平江路历史街区,如今大概开设了高档饭店。

 

  上海霞光黎影Lucy姐姐博文:【慢调·姑苏】庭院深深,三百五十年的私家园林[平江府·半园] 

 

 

  苏州可园又名“近山林”、“乐园”,位于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号),与沧浪亭(真正的忠王府)仅一巷之隔。

  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虽现存园林面积很小,仅四亩半许,但其园址却历史久远,甚至在宋代还是沧浪亭的一部分

  早在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枯别墅一隅,后渐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

  元、明时其地并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

  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

  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沈德潜曾读书于此。有人曾误以为是“行乐”之乐,乾隆间大吏说是“行乐不可训也”,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易名“可园”。

  当时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一说抱清堂)、坐春舻(一说坐春舫)、濯缨处等景点。

  朱宫赞踌有园记曰:“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艳清。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由此可见,园址与沧浪亭同源,园名也与沧浪亭同源,取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之句。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

  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不错,可园确曾是沧浪亭的一部分,如今也和沧浪亭正门紧邻,但可园长年被苏州医学院“占据”,据说已经修缮一新,今后可能对外售票开放!

 

 

  书中也提到一处苏州蜗庐,但查到的却是荫庐,据说是一处西式建筑与中式仿古园林结合的花园别墅。

  其地清康熙年间为巡抚慕天颜宅园,俗称慕家花园。几经易主后,道光间道员董国华得其西部(东部于乾隆间归尚书毕沅),略加修葺,太平天国战事后变作茶肆。宣统间归刘树仁(一说为刘咏台),重修后名为遂园。

  池沼清广,小桥曲折,奇石耸立,有容闲堂、绿天深处、养月亭、延秋台、映红轩、听雨山房、琴舫诸胜,前门在慕家花园弄,后门在景德路。

  民国初年曾辟为向公众开放的游艺场,刘氏后人于1931年以2.1万元售与沪商吴涤尘。

  1934年归洞庭东山叶氏,园经重修,北部建西式楼房,成为苏州当时设施最新式私宅,取名荫庐。

  1937年“八·-三”淞沪抗战时一度被当局征用,1938年至1945年相继被占为伪维持会、日本领事馆,后来花园被日本宪兵队用作监禁、刑讯、杀害我抗日军民的秘密监狱,抗战胜利后驻军年余,后由中央信托局入驻。

  1949年苏州解放后,曾先后由驻军机关、苏南行署、公安局、康复医院、通草堆花社、轻工业局等使用,1958年下半年起改设儿童医院。
 
  网易博文:苏州残粒园、新浪博文:庭院深深残粒园——悠游偶遇之5、新浪博文:实拍苏州系列9--平江路惠荫园、搜狐博客:邓禹草堂(苏州光福镇.司徒庙内)
 
 
 
  书中还有很多苏州砖雕门楼照片,其中一幅名为苏州“敦眭成风”鲤鱼跳龙门砖雕门楼,难以查到在苏州哪里?!
  不过,我却查到这篇:苏州山塘街存23处砖雕门楼 有鲤鱼跳龙门图案(图)(新民网2014年4月新闻)
 
  2014年4月,苏州姑苏区(古城区)虎丘街道“古韵今风”志愿者启动“山塘寻古”活动,由社区居民和虎丘中心幼儿园师生组成志愿者,老少携手,分两批在山塘老街上冒雨走小巷、入古宅、探学校,用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身边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共同保护老山塘“活着的精美艺术”——砖雕门楼。
  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经排摸统计,辖区里的门楼古迹现存23处。
 
  据老山塘专家徐文高介绍,砖雕是一门古老建筑艺术,映射着当地民俗文化,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水磨青砖上采用的雕刻手法有浮雕、平雕、镂雕、透空雕,题材内容以各种花卉、鸟兽鱼虫、神仙人物及吉祥图案为主。
  在渡僧桥下塘8-1号,有一座简洁典雅的老砖雕门楼,枋额上有正楷书写的“沐泰药行”,枋额下的灵芝及四周角上的祥云线条简洁流畅,据说这里原是沐泰山庄仓库,堆放中草药的同时,还在这里煎药,小巷里长年飘着药香。
  而在渡僧桥下塘54号,一座门楼制作考究,上有飞檐翘角、坡面、檐板,中间有斗拱、莲花座,下方有左右对称的兜肚(砖雕门楼两侧凹进去的雕刻部分)、枋额题字,可惜枋额上的文字和兜肚上的图案已遭破坏。
 
  70岁的高扣香老人住在这里已经21年,每天早起她都习惯抬头看一眼精美的砖雕门楼,她和邻居种了一院子花草,摆在门楼下,使这座古色古香的门楼显得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这些门楼中,前小邾弄50号的砖雕图案最为精美,上枋枋额书有“长发其祥”四字,寓意家庭幸福吉祥、家族源远流长;中间是回纹字的砖雕;下枋则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六条鲤鱼正随翻滚的波浪、在飞溅的浪花中向门楼最左方的“龙门”跳蹿而去。
 
  大院里的陈生大已83岁,在这里已住了63年,老人说从门楼上“甲寅春立”可知这座门楼应建于民国三年、即1914年,距今(2014年4月左右)正好100年,因大院位于小巷深处,这座门楼完好保存下来,前几年老街巷综合整治,又进行修缮,中间原本已模糊的几个文字,就是几年前描摹一新的。
 
 
  《隐圃》是宋代诗人蒋堂的作品之一:

   

   雅得菟裘地,清宜隐者心。
  绿葵才有甲,青桂渐成阴。
  独曳山屐往,无劳车驾寻。
  湛然常寂处,水月一庵深。

 

 

  很多国家仿造园林景观,都会参照苏州园林,甚至从苏州运送货真价实的太湖石用以构建,比如参照苏州留园构思的台湾第一园林.台中林本源园林也是如此。

  搜狐博客:夜晚漫游百年庭园 週五夜间开放

 

 

  网络图片  砖雕

 

231@365再谈那些不对外开放的苏州园林幕后历史

 

 

 

  苏州园林甲江南,但有些小而美的园林尚未对外开放,#可园#就是其中一处。

  可园与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宋代园林沧浪亭本为一体,隔水相望,曾作为书院园林享誉江南,后在历史变迁中荒废。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可园主体修复工程完成,接下来将进行厅堂陈设布置,有望今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期待么?

 

  不错,早已看过多位苏州博友探寻发布、里面修缮一新,果然要收费开放了,但目前暂未定价门票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