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1@365南通、苏州、扬州等地传统习俗:“二月二、带女儿”

(2015-03-22 11:22:33)
标签:

365

昨天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带女儿

传统习俗

 天“二月二、龙抬头”,也是“二月二、带女儿”!

  南通、苏州、扬州等地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延续多年的传统习俗之一!

 

  我从网上查阅到以下一些资料、一起分享了解:

 

  过去,里下河水网地区有“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儿”民间习俗,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户户撑小船,去亲家接女儿回家。

 二月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传说天上主管雨水的“龙”经过冬眠,二月二这天被春雷惊醒,抬头而起,故名“龙抬头”。

 龙”刚刚醒来,双目欲醒未睁,这天做针线会刺伤“龙目”,干脆把女儿接回家。

  其实只不过借助“龙抬头,妇女忌用针线”习俗,让女儿至少能一年一度回娘家休息几天,于是“二月二,接女儿”与“二月二,龙抬头”便联系起来。

  旧时二月二又逢“龙头节”、“土地诞”,祭祀、舞龙、荡湖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甚为热闹。

 二月二,初春农事少,趁这段空闲把女儿接回家歇息,之后就要春耕大忙。

 沉浸在过年气氛里的人们意犹未尽,二月二把女儿带回家,“年”才算真正过完。

 结了婚的姑娘在这之前就开始巴望这一天,迫不及待回娘家。

 带女儿回家会吃子孙饼、除夕锅巴、荠菜饺子。

 子孙饼是糯米粉做的,过去糯米是粮食中的上品。

 除夕锅巴又大又圆,远看像元宝,闻闻扑鼻香,咬一口嘎嘣脆。

 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念叨“二月二,挑荠菜,荠菜饺子筋拽拽”,此时正是吃荠菜最佳时节,吃了荠菜,百蔬不鲜,荠菜香浓味儿钻进五脏六腑的惬意总会让人想起陆游诗句“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旧时女儿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民间有“正月不空房、新娘不作兴回娘家”风俗,一年忙到头,没多少机会回娘家,想回娘家很难如愿。

 有的人家不好直接开口接女儿回家,借看外孙、外孙女名义把女儿接回家,这样婆家不好反对,接女归宁又成为习俗不好阻拦,无形中帮助那些在婆家没什么地位的媳妇,让她们能回阔别已久的娘家。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儿诉冤仇”,为防止儿媳妇说婆家坏话,有的婆家会打发小姑子或小叔子同行。

 二月二,带女儿”,带与不带不一样,有人带是富女儿,没人带是穷女儿,流传“带得家来吹笛子、带不家人来哭鼻子;带得家来吃栗子、带不家来吃瘪子”、“女儿不来烂腿儿,不带女儿穷鬼儿”等民谚。

 

 

 网络图片  选择此图、与俗话所说“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毫无关联!

 

81@365南通、苏州、扬州等地传统习俗:“二月二、带女儿”

 

 

 老扬州说:在过去,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因为正月里不能将新房空着。

  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

  所以出嫁的女儿都在二月迫不及待回娘家,二月二则是吉祥如意的日子。

 经过时间流逝,“正月不准回门”习俗基本废除,但“二月二带姑娘吃饭”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