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仍忠于自己
(2008-11-12 21:54:00)
标签:
情感 |
原因分析----为何委屈自己甘愿付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夏翠翠分析:“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无条件的爱,自我价值感很难建立稳固,会形成‘只有我如何如何好,才会有人爱我’的思维模式;到成年之后的伴侣关系中,他们也会不断压抑自己的需要,只为表现得比真实的自己‘更好’。”
我从小跟着姥姥长大,姥姥是我的至亲至爱,但这依然弥补不了我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从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自我价值感低,自认为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父母周末把我送回住在西镇的姥姥家后他们坐火车返回,我跟在父母哥哥姐姐身后,一直到火车站,担心害怕被发现,感觉路程很漫长又很短暂,我又怕到达目的地,火车把他们带走,留下孤零零的我。当时已是七八点钟,在黑暗中,我一路默默地跟着,倔强地跟着……当时我七岁。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总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但不知为何而做为何而努力。长大以后,我终于明白我的心结在哪里:我为这个家庭作出了牺牲,只有牺牲自己,父母才会接受我爱我。
做好自己,更能做好伴侣
生涯规划专家舒伯在他的角色理论中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同时扮演几个角色,比如配偶、工作者、持家者,等等。平衡地发展每一个角色,会让我们整体上把每一个都做得更好。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本身充满爱,才有能量对虽人付出源源不断的爱。”夏翠翠解释说。她还特别建议:对于在感情中相对更容易选择付出的女性来说,分清“自私”与“自爱”是开始忠于自己的第一步。
以前的我太多听取头脑的意见,总是按照各种“应该”行事,而不是遵循“意愿”做事。我发现,原来的自已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那些没有得到肯定和感激的付出,产生的委屈和抱怨其实都深藏在心里,动不动就蹿出来折磨我们两个人。
当我变得更好……
婚恋专家会鼓励人们去勇敢实现自己的潜能,毕竟只有“我”变得更好,才有能量让“我们”的关系不断被滋养,变得更好。伴随追求自我而与伴侣发生的各种冲突,其实是一个希望的标志,它预示着一对夫妻的努力成长。
在爱你与爱我的天平两端,分别是对情感的投入和对自我的忠诚。而后者不该被忽略,它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滋养感情的能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