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安庆高河民俗

(2009-09-18 13:42:25)
标签:

文化

闲话安庆高河民俗

 

    昨天简要介绍了我的家乡皖西南安庆怀宁高河的方言,意犹未尽。高河的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民俗也有自己的特色,同我待过不止一两年如安徽铜陵、四川成都、广东惠州、浙江宁波、上海等地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丧葬过程,说起来可能有些“骇人听闻”,不妨听我一说。

年节俗: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是春节,农村里气氛还是比较浓烈。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平时家乡几乎没有什么成年男子,春节他们都回来了,一年在外忙到头,他们回来本身就可以当成节日。从腊月初八算是过年开始,别处吃“腊八粥”,高河人吃“胡椒汤”,就是把杂七杂八的菜、饭、面一锅煮成糊糊状,撒上胡椒粉,吃起来蛮香的。接下来几天到岗子上砍几支还有些青的马尾松树枝,扎在竹竿上打扫家里的墙壁、屋顶,叫做“扫扬尘灰”。杀鸡、杀猪、打豆腐的程序同其他地方区别不大,就不说了,不同处在于大多数地区是腊月二十三算过“小年”,高河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除夕那天的下午要到家里祖先的坟头烧纸钱放鞭炮祭拜一下,叫“上腊坟”,如果哪一年的立春早,是在春节前,也可以在立春的前一天上腊坟,比较讲究一点的人家在立春后就不上坟了,一般的人家还是选在除夕前,立春不叫立春,叫“大春”。除夕的年饭一般是在天黑以后开饭,不像铜陵一带中午就开始吃,开饭前在门前划个圈烧纸钱,叫“请祖”,除夕桌上有一条鱼是不能碰的,叫“听话鱼”,必须要到元宵节才能吃。“守岁”的规矩同外地差不太多,这些年基本上也是看春晚,但吃完年饭后,成年男子要到长辈那里串串门、拜年、大家说些吉利的话。

     初一一早开门放鞭炮,叫“出行”,上午也要到长辈那里串门拜年,迷信一点的人家一开门有个男孩闯进来就非常高兴,见个女孩进来脸就拉得老长。初一整天不能扫地抹灰,不向门外泼水,说是会把“财喜”扫掉;不能喝汤,说否则出门就会下雨;一天只吃两顿饭,不知是什么缘故,不过过年零食吃得多,倒也不觉得饿。

    初二开始走亲戚,当然是从最重要的亲戚开始。一般先到“家公家婆”家,家公家婆不在了就是舅舅家,其次是岳父岳母家,但岳父岳母又是孩子的家公家婆,这就有了矛盾,怎么办?勤快一点的人初二起大早,天还没亮就到自己家公家婆舅舅家,简单的吃完早饭就回来,再带着孩子去岳父岳母家,好像也是最先去串的,大家心照不宣也不会说什么;结婚多年有了点资历的,也可以只去自己的家公家婆舅舅家,让孩子代表自己去岳父岳母家。然后就是姑妈、姨妈等亲戚,一般要在初六前走完,初七之后就不怎么走亲戚了,多是朋友之间串串。送的礼品一般也就是肉烟酒糖糕之类,走的时候要“回礼”,大多是给小孩吃的东西,但一定要有糕,最好是原来送的糕,叫“高来高去”,高河出的一种方片糕,象四川人的桃片,但稍微薄一些,就派的这用场,当然不能痛痛快快就接受了,要装模作样的拉扯一下,表示客气。

     来亲戚一般要摆上正式的宴席,桌子的席位是很有讲究的,面朝大门的叫“一席”也叫“头席”“首席”、左手“二席”、右手“三席”、辈朝大门的为末席,一席二席一般摆椅子,坐两个人,三席末席一般摆条凳,坐三个人,客人或长辈坐上席,主人或晚辈坐下席,有一个例外,就是“新亲”如第一次来的新姑爷,无论辈份大小都坐上席,当然也要拉扯半天,叫“拉席”,虽然谁都知道自己应该坐什么位置,但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上,叫“不懂礼数”,会被人偷偷笑话的。客人待的时间短来不及留下吃饭的,要打几个荷包蛋或下一碗面,叫“舀汤”,这时要注意了,如果面条下面放着一只完整的鸡腿,一定不能把鸡腿吃了,要说自己吃不下了,把面或一些碎肉吃了,把鸡腿留下,这时如果主人过来,把鸡腿掰碎,你就可以吃了,否则只能留着,这可能是当年过苦日子时遗下的风俗吧,鸡腿很少,又要门面,有从邻居借鸡腿等客人走后再归还的。

    初七那天下午要叫小孩在鸡窝里放串鞭炮,叫“搠毛狗”,就是赶黄鼠狼的意思。前些年农村娱乐活动少,要舞龙舞狮,叫出灯,近几年娱乐多了,工作也忙了,基本上不怎么出了。过了初七叫过了“上七日”,外出打工的就可以出门了,所以高河车站初八那天会特别拥挤。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些年由于打工的基本都已出了门,气氛已经很淡。

     端午和中秋也算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主要的亲戚也是要走一走的,礼品可以比过年时少一点。高河的端午节不吃粽子,吃一种用面粉蒸的耙,耙发在一种专门的叶子上,什么叶子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清明节也是到祖先的坟头烧纸钱放鞭炮,不过必须在清明节气来临之前做完,谓之“做清明”,象今年清明放假三天,清明是三天中的第一天的凌晨,这就不能再去了,所以那三天假白放了。

     其他的节日现在已经不太“作兴”了,就是五一、国庆、元旦,高河人认为那是公家的节日,与个人没什么关系,基本上没什么讲究,不过近年来也有把婚礼安排在那几天的。

婚俗:

    以前需要媒人,现在自由恋爱也很普遍,家里大人也不怎么干涉了,不过程序还是要走一走的。

    两个人确定关系之前,男的要先到女的家去,叫“相中”,意思是让女方家里看看,男孩品貌怎么样。女家请客,把主要亲戚请过来品头论足意义番的,这时的男孩是需要尽可能的展示一下的,相不中是有些麻烦的。

    “相中”满意了,约好日子,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嫂嫂姐姐等到男方家去,总之都是女的去,叫做“看家”,看男方的家庭环境怎么样,父母好不好说话,同邻居亲戚关系处的怎样等。这一点我觉得设置得很合理,女人细心,唧唧呱呱几个小时肯定能把男方家“看”个底朝天,要是男的去,一通老酒一喝,是个狗窝都会说很好。

    都没什么话了,这才是两家家长见面,正式“订亲”,在男方家里摆上几桌,这时生米已经有一半煮成熟饭了,订亲之后再反悔的,两家是要闹一闹的,一般都会成仇,特别是对女孩来说,订过亲与接过婚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再找对象时已经有点“贬值”了。

    “订亲”之时基本上要确定结婚的日期。结婚那天早上男方家摆几桌,给迎亲的人送行,迎亲的叫“行人”,“行人”必须成双,取“喜事成双”的吉利。“行人”中这几个人是必须要有的:“媒人”,自由恋爱的没有媒人,也要在熟人中指定一个或两个,叫“拉媒”,没有媒人是不符合礼数的;“伴姑娘”,一般是新郎的妹妹或堂妹表妹,侄女也可以,整个结婚过程中牵着新娘的手陪着的,手里要一直拎着个“小火团”,就是装着火种烤火用的钵子;“挑子孙桶的”,一般是新郎的弟弟堂弟表弟或侄子,主要负责挑“三盆两桶”,“子孙桶”就是马桶,马桶听起来不雅,图个吉利叫“子孙桶”。“行人”们带上彩礼,新娘家要故意挑剔挑剔,叫“刷色”,以示“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但不能挑剔过分,也有唧歪过头把“行人”搞毛了甩手要走人的,意思是:牛什么牛!老子走了,你们自己家把女儿送过来!女方家不得不反过来“陪小心”(赔礼道歉)。

    中午女方家大摆宴席,新娘出门前她的母亲婶婶姐姐姑姨等要号啕大哭,新娘自己也应该哭,叫“哭嫁”,以示新娘舍不得离开娘家,娘家人因为新娘贤惠懂事,舍不得她走。新娘走时换上男方家带的衣服鞋袜,娘家时穿的衣服要全部留下,出门时由兄弟或堂兄弟背着出门,脚上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门口放着个火盆,要跨过去。一路上都有人追讨要喜糖,小孩子要用小土疙瘩砸一砸,叫“砸新娘子”,特别是遇到那种大村庄,高河叫“大屋廓”,最好绕着走,否则糖不够分,小孩子又不依不饶,搞得鼻青脸肿的都有。新娘家送亲的也要成双,是兄弟或堂兄弟,叫“待舅子”,也有叫“呆舅子”的,实在没有兄弟堂兄弟的,表兄弟和姐夫也凑合,也要有一个“伴姑娘”。

     迎亲送亲的队伍进男方村子前,必须要考察好村子主要水系的流向,要从下游往上游走,叫“兜水上”,图步步向上的吉利。晚上新郎家大宴宾客,“待舅子”是最尊贵的客人,是宴会的中心,可以昂首坐在首席上,不用拉,其他人还是照例要拉拉席的,“待舅子”们晚上住在新郎家。婚礼时倒酒必须要注意,每杯酒必须要倒两下子,还是喜事成双的意思。新婚三天无大小,大家都可以戏弄戏弄新郎新娘和他们的家人,高河人倒不怎么太动手动脚,闹新房也不过分,就图个热闹,但是喜欢在他们脸上抹锅底灰,叫“塌锅烟子”,经常被抹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知是不是过去抢亲时代的遗风。

     第二天早上,新郎家派人来新娘家接长辈,最好来接的人是新郎家地位很高的人(但不能是新郎的直系亲属),以示尊重。这天去的都是新娘的父亲叔叔伯伯们,全部是男的,这又是高河婚俗中一个特别智慧的地方,这时婚礼已成,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男人们大都稀里马哈,高高兴兴的就成,要是七大姑八大姨一到,七嘴八舌一通挑剔,好端端的喜事说不定搞得很扫兴。中午男方宴席,昨晚最尊贵的“待舅子”们现在被赶到了二席,因为他爸他叔来了,吃完饭也就可自回家,新郎家的所有仪式就算结束了。

     第三天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叫“回门”,没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月后,又是新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嫂嫂姐姐们到新郎家,叫“送满月茶”,当然主要是去调研新娘在婆家过得怎么样,受没受欺负,这差事当然是女人出面比较好。所以说在高河婚俗中,真正有用的事务性过程都由女人来完成,场面上应应景搞搞仪式才是男人们的事。

丧葬:

    如果你什么时候到了高河,看到野外有个小草垛或有见小瓦房的,一般一米来高一米来宽两米来长,你千万不要乱摸,不要太靠近,当年我大学里的老师(就是现在四川大学的校董会校友会秘书长何琪先生)到黄山开会,顺道在我家玩了两天,因为好奇,围着又摸又拍的考察了半天,等我告诉了他,吓得他跳了起来,连吃的早饭都吐掉了。

    那就是棺材,而且是切切实实装着死人的棺材。

    也不知从什么岁月开始,高河的人去世入殓后,不是直接葬在坟里,而是先找个地方放三年,叫“爨”,音篡,棺材用稻草包裹好,就像我前面说的小草垛,叫“爨基”,近年来也有砌个小瓦屋的。刚开始上面还插有花圈,几个月后就剩下这么个草垛或瓦屋,外地人就费琢磨。三年后待尸体完全变成白骨后,再选地安葬,安葬前开棺,由最亲的亲人(一般是儿子)脱下最贴身的内衣覆盖在白骨上,然后安葬。

     这风俗非常古怪,除了同云南和四川的“悬棺”有点像之外,我几乎从未听说过其他地区有此风俗。高河这地方难道与传说中的“爨人”有没有什么渊源?我没有考证过,但关于安葬之前为什么要“爨”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古人讲究落叶归根,对在外地去世的人,一定要把骨头埋在家乡,所以死后先找个地方把棺材存放一段时间,待有了机会再送回家乡,另外新尸又重又臭,移动不便,待化为白骨后再移动会方便一些。

   说法二:古人迷信,特别是丧葬,既要看风水又要看日子,那时的大家庭人口又多,不是和这个“犯冲”就是和那个“忌讳”,所以先存在某地,等挑了个好风水好日子好时辰在安葬。

    说法三:据说古代天花经常大流行,而且经常是因为老坟或盗墓者那里发出来的,一个人如果死于天花,那怕一百年后尸骨被人接触过,天花都会大流行,但天花病菌怕太阳晒,如果棺材在外面太阳下晒了一段时间,在接触就不会传染,所以久而久之成了风俗。

    按说这几个理由别的地方都会有,但为什么就是在高河这个地方成了民俗,我还是有点百思不得解。

    也许好多民俗的形成并不需要特别的理由,只是一种习惯,天长地久了就成了风俗,一旦成了风俗,想移风易俗还真需要点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