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六大茶山为:曼洒茶山、易武茶山、曼砖茶山、倚邦茶山、革登茶山以及攸乐茶山。
第一部分: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包括版纳易武的曼洒、曼黑、曼乃和曼腊。
1、曼洒乡包括:杨家寨、澜田、丁家寨、曼洒街和黄竹蓬(其中,澜田和丁家寨不产茶),其东南角还有白茶园、曼边新寨、湾弓大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和茶王树。其中湾弓大寨为汉族寨。
2、曼腊乡除了张家湾、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冲、大寨、小寨、叭两河、猪屎河、勐现坝外都产茶。
3、曼黑乡在曼洒东南,与易武茶山相邻。有大漆树、刘家寨、松树林、大路边、小河边、刮风寨、大谷仓和槠栗树。前四个寨子产茶,后四个寨子不产茶。
4、曼乃乡在曼腊以北,有岔河、旧庙、新寨、老街、勐罗、大坝、曼乃大寨和勐板田。
蒋铨先生此处引用了一段,很有趣的曼腊茶农对制茶的说法: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叶才会发,每年冬、腊月挖茶地。采茶要留叶,有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三叶,只二叶的摘一叶。春茶要多留嫩叶,老叶只留一张,二水(一年中第二次雨水后)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发,老叶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叶。四水嫩叶少,留一到二叶,不抹老叶。摘茶时要顺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圆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头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时春茶没有四水尖值钱,因四水尖芽头比春茶好看;另外还有平茶,用刀切切晒晒。
第二部分: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易田、易武以及曼洛等7个乡。
曼洛乡包括:陈家寨子、郑家寨子、郑家梁子、曼秀、落水洞和高山。
易田乡包括:大梁子、易壁、洒代、窝拖寨、老铺寨、大竹林、黄家洒房、老董寨和老何寨。
第三部分:曼砖茶山
包括倚邦区五乡(曼林)和六乡(曼砖)
六乡包括:曼砖、磨练、新曼攻、落水洞、把总寨、小曼弄、康朗寨、曼欠、曼林河、蕨蕨岭、南侬寨和南侬坝。
五乡包括:曼林、高山、瓦弄、促定寨和曼喷弄(此寨子不产茶)
第四部分:倚邦茶山
包括一乡和二乡。
一乡包括:
在倚邦本地茶叶中,以曼松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一般说来,倚邦茶树比易武低矮、芽细、叶小、节短、持嫩性差。
我在看邹家驹的《漫话普洱茶》中,看到关于倚邦小叶种的说法:1、武侯遗种说。攸乐的基诺族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因为他们和诸葛亮的大部队走失,所以诸葛亮赏他们茶籽,让他们在这里安居。2、大批四川茶农怀揣着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即落户倚邦。第三种,也是最科学之说法:云南茶叶专家张芳赐教授之观点——所谓小叶种,乃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性状比下来,同四川的小叶种完全是两回事。云南人民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从众多的野生茶树中选择了最适合人类饮用。茶类物质最丰富的普洱茶种。从植物的发展过程中颗看到:茶组植物拥有多元性状,除了证明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外,还证明了种源结构丰富多彩和种系发展源远流长。
第五部分:革登茶山
倚邦的三乡和四乡。
三乡包括:阿卡察(即爱尼寨,但现无爱尼族,所住居民全系汉族)、直蓬(只有此寨有茶)、白花岭、大白树、勐通、石梁子、勐刹、熟地等寨子。
四乡在革登与攸乐之间,全乡有大洼子、龙都、阿六寨、杨林、勐芝大寨(莽枝)、红土坡、勐野及董家寨。
第六部分:攸乐茶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