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铅笔画:旧时的上海有轨电车

( 新一代的上海有轨电车)
在1975年,上海的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被拆除;而现在,新一代的有轨电车又重现沪上。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有轨电车1路已经载客运营。所不同的是,当年“叮当叮当”的老电车如今换成了最新型的法国车型,主要乘客也由老克勒、旗袍女换成了张江园区内的青年才俊。
张江园区有轨电车试验线覆盖园区内产业、科研、大学和生活区域。线路起自张江高科地铁站、终点位于张江集电港张东路金秋路,全长约9.8公里,设15座车站,平均站距620米。项目采购有轨电车车辆9辆,采用法国劳尔公司生产的translorh3型单轨导向、胶轮驱动、750伏直流供电的新型有轨电车车型,该车型核定载客167人。
旧时,有轨电车在上海被称为“铛铛车”,有轨电车的前身是有轨马车。早在1865年,世界上第一条马拉的有轨车道在柏林诞生。1881年,还是在柏林,由冯·西门子设计的首列有轨电车问世了,但它只能载6人,轨道长仅400米。在当时的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创议在租界内行驶有轨电车,法公董局开始着手研究有轨电车的交通的计划,这是上海第一次筹办有轨电车工程。但由于英法美的利益分配等原因,直到27年后,即1908年3月5日(比天津首先开通的白牌电车晚了2年),上海有轨电车线路才正式开通。
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广东路的上海总汇。当时,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款款而上电车的踏板;头戴礼帽的老克勒,则倚在木长椅的车厢里,漫不经心地浏览车窗外的南京路。但最早时,市民们还误以为坐电车会触电,一时没人乘坐。为此,英国人雇佣了一批失业者当专业坐车人,还向乘客赠送花露水,牙粉,香皂等礼物,生意才渐渐好转。
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直至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上海的有轨电车已遍布市区的各个角落,并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75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虹口公园~五角场)的拆除,宣告近70年有轨电车历史的结束。
传统的有轨电车的缺点是速度太慢,噪声较大,而且制约其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铺设轨道。但是,有轨电车的最大优点便是污染较少。此外,它的身上总是蕴含并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意味。如今,阔别上海34年的有轨电车,终于重现浦东张江园区。成为白领上班族和老上海人争相热捧的新潮代步工具。两者的差别:原来的有轨电车是双轨,现在是单轨;以前全部是铁制轮子,现在则辅以橡胶轮子;以前是慢速,现在较快速;从前是驾驶员站着开车,现在是驾驶员坐着开车。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有轨电车1路


原来的有轨电车是双轨,现在是单轨;以前全部是铁制轮子,现在则辅以橡胶轮子。


先进的车站,有电子信息显示:车子现在在哪一站(看车站名称上方的红点)



沿线风光




沿线风光

科技城


以科学家命名的马路、以科学家命名的马路车站





沿途高等学府



沿途科研单位



法国劳尔公司生产的translorh3型单轨导向、胶轮驱动、750伏直流供电的新型有轨电车车型,该车型核定载客167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