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这法华镇是上海最早出现的小镇,它得名于北宋开宝年间所建的法华禅寺。起初这里只是条河,俗名法华浜。沪上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其河岸边曾经是人们赶集市逛庙会的繁盛之地,这个繁华小镇,当年遍植牡丹,竟有小洛阳之称。当时,有“瑶池春晓”、“平分秋色”、“太真晚妆”、“燕雀回春”、“紫球”、“碧玉带”、“绿蝴蝶”等数十个品种。
老法华镇宅第众多,始建于元、明,大多为清乾隆、嘉庆以后兴建。较知名的有:王家厅(今法华镇路789号),建于清初,高墙夹峙,气势不凡,厅堂宽广,门窗刻有《三国演义》文臣武将,栩栩如生。棣鄂堂(今法华镇路713号),建于清初,乾隆时为大理寺李丙曜奉养父母宅第,5间3进,宅院周围厚墙高3丈。嘉荫堂(今法华镇路361号)在嘉庆时系太常寺博士李钟元居宅,厅侧有船厅(即旱船)“醉墨舫”,系李妻吟诗作画之室。
镇中名园有东园、南园、西园、北园。南园在法华禅寺南,西园在观音禅寺东北。北园位于西镇偏北(今延安西路1448弄)。东园又名从溪园,位于东镇,系贡生李炎扩建。五十年代,法华镇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古镇,沿街商铺林立,棕绷店,香烛店、老虎灶、茶馆、南货店、中药店、酱园、混堂(浴室)、棺材店、铁匠铺、箍桶店星罗棋布。沿河店铺,把木桩打入法华浜,一半建在河上,俗称“河浜房子”。另有十余座桥横跨法华浜,种德桥、祠堂桥、香花桥、严家木桥、汪家木桥....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法华镇的古宅和沿街商铺还大部分保存着,种德桥一带,茶馆、南货店、浴室、老正兴饭店生意依然兴隆,而那时,包括周庄、朱家角在内的江南古镇均尚未开发。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法华镇作为一个镇已经失落得羞于见人了。但经过多年来年的市政改建,拆去了大量的棚户,如今却能心平气和地与繁荣洋气的新华路比邻而居了,如今已变成法华镇路的这条街道早已摒弃了昔日的风光,悄悄地隐匿在一角,卷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成了居家出行的便利乐地。但原法华镇骨子里的那一股市井气息却从来都没有消减过一丝一毫。
现在的法华镇路是上海长宁区的一条颇含古意的小马路,不长,东起淮海西路,一拐一转就到了番禺路口,路面稍稍宽了些,一直到了杨宅路,以为是尽头了,没料到一转弯又可以往前走,旁边是新建的小区,入住的人不多,安安静静的,一抬头时,延安西路上嘈杂的车声人声扑面而来,这才是到了最西端了。从东走到西,慢慢悠悠的,也用不了半小时。


雕塑群:法华镇的悠闲古人
住在法华镇路,生活极其方便,超市、邮局、银行、医院、药店、菜场、小五金、面包房、电影院、服装店、美容美发,大宴小酌,抬抬腿都能走得到,当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道路越拓越宽,小区越建越大,楼房越造越高的时候,这样的一条街就是一个邻里的景象已是越来越少了。走在路上,冷不丁迎头就会碰上个熟人,他手里拎一把水灵灵的芹菜,你手上托两只秋霞阁的大包,聊一聊老人孩子,又各走各的路;排队买煎饼,后头是个老外,你也甭让着他;路边修自行车的安徽男人,他的女儿没准就是你儿子的同桌。当官的和平头百姓,有钱的和没钱的,各过各的日子,谁也别把自己当回事。
入夜的法华镇有着别样的景致,一些白天里紧闭着的门扉不知什么时候打开了,灯光点点,摇曳得叫人想入非非。人行道上,总有几摊下不完的棋局,下棋的,观战的,总是那几位,就像一幅静止的风景。酒吧的门口,金发碧眼的女郎频频看表,她等待的人,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呢?不远处,爆米花的老头在夜色的掩护下,占领了一个街角,哔剥的炭火烘焙着童年的欢欣,一声爆响已没有记忆中的惊心动魄,甜腻的香气却还是一样飘得很远。
渐露古韵的法华镇路香花桥路口

“法华遗韵”悟古意
法华镇路,一条安静整洁的小马路
在杨宅路口,法华镇路拐了一个小弯。
法华镇路上的新楼盘、新弄堂

大厦、高级酒楼偶尔也能在这条小马路上找到。
上海轻音乐团的门面稍显寒碜,在中国,严肃艺术的冷清莫过于此。
新华社区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等在豪华的新华路没有立锥之处,只能在法华镇路找寻。
慈善超市,一个新名词。时下却很难继续经营下去。

在杨浦区见惯了复旦集团的学校,在长宁区的这条小马路上也发现了一家。
街边情趣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