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上海的旧地图,会发现现在上海最摩登的小陆家嘴中心区域,有一个叫烂泥渡的老镇。过去有民谣说:“黄浦江边有个烂泥渡,烂泥路边有个烂泥渡镇,行人路过,没有好衣裤。”
你现在站在环球中心大厦旁边,看着脚下平坦光洁的柏油路,一定会说“难道这就是烂泥渡路?”当时怎么会用这种不太雅的词做路名呢?”其实,这路名确实是被路人骂出来的。

一百多年前,这儿是黄浦江的一片滩涂,没有路。每当潮涨潮落时有大量的泥沙在这里囤积起来,使得浦东的江岸线迅速向外扩伸,生成了新地块,由于河泥的肥沃加上新延伸的土地上河网交叉密集便于农业浇灌,于是大批以捕鱼为生的先民们捷足先登来此定居。当时,浦西已有洋人码头,市场很繁荣,浦东从东昌路到陆家嘴这段江边都是小划子小舢板的码头,形成了一个名叫“赖义”的渡口。每天有很多人就从这儿乘划子过江去做生意,卖蔬菜、卖大米、卖盐等等。由于黄浦江经常涨潮,有时早晚两次潮水漫上岸,弄得这儿泥土潮湿,还有坑坑洼洼的积水。因为来往人多,千百双脚天天在这块泥浆上拔进拔出,等于在淘泥浆,泥浆里行人拔不走的布鞋、草鞋、钉鞋(当时土制套鞋)不计其数,这一来路就更难走了。人们干脆就叫出了“烂泥渡”(赖义的谐音)这样的小地名。类似的比如,随着该区域一些居民富裕起来后,翻盖起了自己新宅院,便将自己的新宅以自己的姓氏来取名,并做成一块匾额挂在宅院的门眉上,譬如,陈家宅、李家宅、张家宅等,这样一来当地的人们便将该宅子的周围统称为“陈家宅”“李家宅”等小地名来叫。有的人家为了出行的方便,便在河道上架起一座桥,并将这座桥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如,张家桥、杨家桥、唐桥等等,人们便将这些桥名当作地名来叫。有的居民在自己的屋前挖了一个池塘养养鱼等,正因为是陆家的池塘或是杨家的池塘,于是有人就叫“陆家浜”“杨家浜”等。


后来由于战乱、灾荒和时局动荡,大量的难民和商人举家迁入此地,使得“烂泥渡”人口聚增,人员的大量流入也改变了烂泥渡的区域环境,该地区又多了一项产业——仓储业。许多商人在烂泥渡有的利用原有的民房,有的用砖木搭建成简易的仓库,摇着舢板做起仓储生意来,一时间这里的商贸交易相当繁荣,于是有些商家就在浦江边开起了专业渡口,如:姓董的商人开的起名曰:董家渡,姓杨的商士则开了杨家渡等等,有的姓钱的商家便开起了客栈取名为:钱昌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赖义渡渡口前逐步形成一条南北向的商业街。1914年,用弹格子作路面,把渡口前的道路正式定名为赖义渡路,这也是陆家嘴地区靠近黄浦江最近的南北向道路。20世纪初,随着沿江地区中外厂栈的发展,街上茶楼酒馆、南北杂货、肉店鱼摊、香烛锡箔、新老当铺密布全街,发展成浦东地区繁华集镇。由于“赖义”两字与“烂泥”谐音,再加上早期卫生条件差的客观现状,浦东民间早就把“赖义渡”码头叫成“烂泥渡”,把“赖义渡镇”也称作“烂泥渡镇”,久而久之,烂泥渡镇反而成了正式镇名。

上海开埠时,陆家嘴旁边的浦东南路旧景

浦东开发前,陆家嘴地区有一条烂泥渡路

陆家嘴自此将开始敲起大发展的鼓点(当时浦东公园还在)

浦东开发,融进了更多的开放元素

建造中的金茂大厦



俯瞰今日陆家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