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指标能否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2009-03-15 20:43:52)
标签:
人均gdp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财经 |
分类: 经济类 |
人均 GDP 有其局限性,是一个平均数,完全抹杀和掩盖了收入、财产、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群体差别、阶级和阶层差别。 2002 年,我国人均 GDP 7997 元,但最高的上海 40627 元,最低的贵州 3140 元,前者为后者的 12 . 9 倍。在同一个人均 GDP 下,城乡人均收入分别为 7702 . 8 元和 2475 . 6 元,相对差距为 3 . 1 倍,而且,全国农村有 2820 万人处于人均 627 元 ( 相对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1 / 4) 的贫困线以下。西藏自治区人均 GDP 5983 元,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很大,城镇 8079 . 1 元,农村 1462 . 3 元,相对差距为 5 . 5 倍。据世界银行统计, 1998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40 . 3 ,最低的 10 %和最高的 10 %其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 2 . 4 %和 30 . 4 %,相对差距为 12 . 7 倍。无论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同样的人均 GDP ,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科技含量、城市化水平等等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我以杭州为例,来分析人均GDP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关系。国家、浙江和杭州的统计部门分别公布了2008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全国GDP 300670亿元,比上年增加9.0%;浙江GDP 21486.9亿元,比上年增加10.1%;杭州GDP 4781.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折算下来,全国人均GDP为3260美元,浙江人均GDP破6000美元,杭州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超10000美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不过处在这个阶段,经济制度往往处于迅速变革期,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各种社会矛盾也可能随之加剧。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真的能反映这是一个中等收入人的收入吗?根本就反映不了,因为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十分大的国家,甚至有人说,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中等收入阶层,只有富人和穷人,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65,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从数据上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处于高度不平均的状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漫长,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确做到了。
其次,在高房价,高物价的重压下,人民的生活压力很大,房奴、车奴的命运使终不能摆脱,仅仅人均GDP的指标是不能很好的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杭州的人均GDP即使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关,但又有多少人享受到了数字带来的生活品质呢。如今杭州市区的房价基本已经超过20000元/㎡的价位了,即使不考虑贫富差距,假想分配均匀,一个家庭夫妻两人,年收入20000美元,200万元的楼房,算上按揭贷款的利息,也要将近二十年还清,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情况当然更糟。一般人均年收入与房价比在1:6-1:15之间为适宜买房的区间,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10-1:18左右,而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大,我国在至少在1:20以上。此数据表明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是光从人均GDP的数字上就能简单反映的。高物价加重居民的生活支出,在中国,高速增长的GDP避免不了CPI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经济指标十分可观,楼市,股市一副兴旺的态势,但隐藏在背后的是CPI也随之高速增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突飞猛涨,猪肉价格更是涨的离谱。当然中国政府也是极力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物价,后期效果也有明显的反映。
当然,也不能否认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富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了,政府也势必会出台一系列的民生措施,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措施都是政府藏富于民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