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特异功能使碎物复原的机理
(2010-02-04 13:31:19)
标签:
特异功能人体科学机理教育外气杂谈 |
分类: 特异功能 |
三、特异功能使碎物复原的机理
【有关事实】一张撕碎了的名片,用胶水粘在一起,从正面看成了一张完整的名片。这是手工完成的复原,司空见惯,不属于特异功能引起的碎物复原。特异功能引起的碎物复原,是指特异功能者,或称功能者,按自己当时的意念,机体接触或不接触碎物,凭当时机体辐射出的外气,使碎物复原成了完整物。碎物可以是碎名片,碎树叶、断胶片和断钢针等等。对此,许多人听了不相信,眼看见了表演又视为魔术。一些科技人员认真进行了实验,证明此种现象客观存在着,然而却遭到不去实验研究者抨击为伪科学。在本节将列举事实,证明特异功能引起碎物复原的存在和用论证的方法提出机理。用论证的方法提出机理,能使读者参与推理和判断,也能发现我提出的论点失足于何处,给读者带来思考上的兴趣。下面先介绍一些事例。
特异功能者斯琴,能使撕碎并嚼成纸浆的纸条,发功七八分钟复原成原先完好的纸条。[20]陈竹能将嚼碎的树叶,发功复原到原先那样的完整无损。[21]美术教授亦为特异功能者王友成,在国外表演,将一张一角钱的纸人民币撕成三片后,第一次发功复原后留有痕迹,第二次发功复原到未撕开时的完整程度。
1986年9月至10月,在张震寰将军的带领下,特异功能者张宝胜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几个城市进行 了特异功能公开演示。这里讲述他在珠海市的一次演示。[1]
一张完整漂亮的名片,珠海市的市长梁广大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当场请一位观众,将此张名片撕碎并放在口里嚼烂成纸浆,吐在一只碟子里。张宝胜从碟中取出糊状纸浆放在手中,搓了数分钟后,放在口边吹了几下,又握在手中搓了一会儿。这时他对台下的人说:“还欠一些”。在场的珠海市市委书记方苞同志闻声后,在桌子上、碟子里细心寻找,还用牙签在那位嚼名片的观众牙缝中寻找,果然找到了一点碎纸屑。台下还有观众问:“有没有吞到肚子里”。后来在桌子上又找到一点点纸屑。张宝胜将找到的纸屑放到手中的纸浆中搓捏,又用双手合压将纸浆压成片状,用口吹了几下,然后放在桌上,凝神注视,慢慢用手推开,不一会儿,纸浆状物在他的手中复原成了一张完整名片。梁市长签名的“梁广大”三个字,也复现在名片上。张宝胜的此种功能,使坐在身边的梁市长为之惊讶不已。他从桌子上拿起那张名片高高举起来说:“是我签名的名片呀!”此种功能并非张宝胜一人具有。1987年在石家庄进行了全国特异功能青少年综合测试考证会,特异功能者斯琴,将当众撕碎并嚼成纸浆的名片,放在手掌上,发功复原成了完整名片。这是再次证明了此种特异功能确实存在着。为了增加可信度,再列举一些严格科学实验的结果。
1981年4月,北京师范学院与北京钢铁学院的研究者们,联合进行了特异功能断钢针和接钢针的科学实验。测试者将直径约1毫米的缝纫钢针折成两段:一段长3.90毫米,称为虎符母体,保存起来;另一段长39.40毫米,称为虎符子体,放在火柴盒中,用多层簿纸交叉密封,交给特异功能者。在测试人员监视下,要求特异功能者发功将虎符子体断成两段。经发功直至功能者认为火柴盒中的虎符子体已断开,测试人员取来检查。发现火柴盒封装完好,虎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一千倍,对断面进行观察,发现钢针不是折断的,像是“拉断”的。将断成两段的虎符子体,再放入火柴盒中密封住,交给特异功能者,请他发功接上,整个过程仍在测试者严格监视下,功能者发功又将两段虎符子体接在一起了!经检查与未断前的原物相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钢针表面无焊接痕迹![15]
1981年4月,上海中医研究所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不同的是用的是火柴杆。他们将火柴杆装在盒内,密封并做上记号,以保证试样的唯一性。请特异功能者发功,将盒内的火柴杆断开,结果真的断开了!又将断火柴杆放入盒中密封,请特异功能者发功接上,结果果真接上了。对断开后又接上的火柴杆进行仔细观察,发现断裂纤维互相对接得很准确。共成功地进行了十根火柴的断和接的试验。[15]他们又用铁丝实验。将直径0.9毫米的铁丝断开后放到火柴盒中,密封后,请特异功能者发功,结果接上了!如此重复实验进行了22次。每次发功时间10—45分钟。用软X射线透视0.9毫米铁丝接合后的部位,发现已无缝隙可见,是连续的。金相检查证明,其显微结构为晶粒大小不一的铁素体,部分铁素体尚未恢复成等轴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铁丝接合后,表面圆周留有清晰的缝隙,剖面观察发现除边缘的裂缝明显可见外,中间已经形成连续的一片,没有丝毫缝隙。
1990年王重远等报道了,用新鲜植物叶作的实验。[23]将一片新鲜海桐树叶撕成两半,放在特异功能者李展茹手中。她握拳发功,在众目监视下,经过一些时间,她说接上了。当众开掌检验,见到两个半叶接成一个完整的叶子,令大家惊奇。将其按照技术要求处理后,放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见到断叶对接无错位,叶的主脉、支脉以及微纹吻合准确,复原良好,仅在一些部位能见到有结合未紧密的层次。
上面列举的是众多实验研究者和不同的特异功能者合作,采用不同的设计、材料,在不同的实验室里,以严格的科学实验和演示获得的结果。故结果是真实的,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根据。
【碎物复原机理】功能者发功,使碎物体复原为完整物体,机理是什么呢?
(1)意念信息的作用。人体有意念信息和非意念信息两种。二者间的区分是,前者的产生和作用等是本人能感知;后者作则否,例如将一个人的肝切去一半,经一个时期又长成完整肝,肝长的过程本人全然不知。凡有意念作用过程,总伴随有非念意念作用过程,不过通常全被归入意念作用,这也是对意念信息认识上的不全面(见第三章)。比如打乒乓球,是按意念打,每个高手有自己独特之处,蔡振华教练观察到那是先天(本能)的,经后天发挥改造而成,也道破了意念中有非意念的参与。
在特异功能过程中,功能者的意念为要使钢针断开,发放出的外气果真使它断开了,意会为要使断钢针接上也实现了。故其被视为意念信息的作用,其中非意念信息的作用被然视,而不知晓。
(2)外气的作用。意念是信息,不可能从人脑中跑出来作用外界物体。故特异功能者发功时,引起名片碎成的纸浆变成原完整名片,是他的机体当时辐射出的外气携带着意念信息完成的。外气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将在后面有关章里论证。可作为参考的事例是,将磁铁棒放在玻璃管中,用火烧结封住管口,功能者发功能使磁铁棒断成两截。显然,只有外气才能射入玻璃管内,手指等是不可能进入其中的,这就证明了外气的存在及作用。[15]至于功能者发功时,除了发放外气,还用手搓、口吹和目视纸浆,都是些发功过程的辅助动作,不然仅靠这些动作,名片是不可能复原的,而且在外气使碎树叶复原时,连手搓等的辅助动作也没有。
外气有多种功能,如除传输和使用信息外,还传输和使用着能量。外气将螺母上到螺杆上再退下来,涂在它们上的蜡熔化了,就反映出使用着能量。能量来自功能者,是否还有来自暗能量等,我不知道。
(3)
外气还能使物体的结构发生重建。上面列举过,外气能使断火柴棍、断钢针、碎桐树叶等的对接,准确的程度达到组织吻合、断裂分子的重新连接、有关分子和原子间的络合和共价结合。这些表明,外气引起结构的重建,可以发生在分子以及原子之间的结合水平。当然重建不可能绝对达到原结构的水平,这也正是“重建”的部分含义。
外气引起物体结构的破坏和重建还可以连在一起发生。为此用分解动作来观察。实验观察到,发功能使火柴棍断裂,这是外气引起物体结构的破坏;紧接着按意念发功断裂的火柴棍又对接到未断开时的水平,这是结构的重建。用钢针进行同样的实验,亦得到了成功。[15]。
“定位”是指每块碎物在复原过程中找到自己在原名片中的相对位置。“结合”是指碎物找到相对位置之后,互相间结合在一起,并达到未碎时的水平。举例来说,若用人工方法来复原,则要用小镊子将纸浆中的每块纸片挑出来,按照它们的大小、上下、左右和前后的形状互相对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定位。紧接着使它们连接在一起,这就是结合。若是没有定位和结合,碎纸片拼凑在一起就不是原名片的形状了,算不上是复原为原先完整的名片。可见定位和结合是复原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
上述用的是人为操作性方法,不可能实现准确定位和碎物之间的结合等。外气有操作性驱动作用等,但碎名片复原中不起主要作用。因为碎成纸浆中的每块纸片表现出:大小不一,可以大到为小纸片,小到分子、断裂分子以及离子;形状各异,每块纸片有不规则的楞角、折叠和弯曲;毫无秩序地混在一起,每块间纸片之间是横七竖八的堆在一起;碎纸片之间互相粘连成团,碎片有的在浆团的中间有的在表面。如此混乱的状态,使每块纸片之间受到空间的阻碍,无法找到在原名片中的相对位置;倘若外气强行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出来的也不会是原名片的形状了。
再则,碎纸片又怎能找到自己在原完整名片中的相对位置呢?应知道,功能者或外气上,只有要其复原的笼统信息,没有哪一块纸片在原先位置的信息。
以上五个步骤.困惑着人们,其实正是反映着信息子的存在及作用。对物质结构的信息来说,在最小物质颗粒上有一个此信息就是一个信息子,有两个以上就是信息子聚合体。实验表明原子核上仍有此种信息子(见第三章)。那么,从物质结构的信息子观点看,构成名片的每个原子,同时是信息子聚含体。由于接触记忆(见第三章),使每个原记忆了,在它上下、左右、前后,相邻的是哪些原子;正象万人方队每个成员,记忆着自己左右前后是谁。名片碎成的纸浆,当外气传来复原信息和提供能量时,使每个原子在原结构时记忆下的信息被激活呈现出寻找曾与自己相邻的原子,结果发生了纸浆结构的破坏和完整名片的出现。
具体过程可能有两种:a、纸浆中的每块纸片,在外气作用下,它的原子在纸浆中散开,呈现出“雾状”,自由穿越实现定位和相结合,进而构成完整名。b、设想每块碎纸不论大小,在外气包绕作用下(见后述),互相间可以穿透,找到自已的相对位置实现了定位,接下来发生了结合。但是从外气使药片穿在出玻璃瓶壁中发现,在穿出过程瓶壁的被穿出处,至少在分子或原子级发生了破坏和重建(见后述)而非只是开了个口子。据此看来,整个纸浆中每个块碎片在穿过别的纸片时,自已亦被穿成成百孔千疮,即整个纸浆在短暂时间亦破坏成“雾状”。因此,a和b实际上区分不大。
上述观点似乎过分强调了信息的作用,实际上若否定碎物上记忆有构成原物体时的那份信息,就无法合理解释。再举个例子来说,孙储琳发功,当时的意念为要使青脆豆发芽,结果发芽了。但是她对着小麦种发功,当时的意念为要使麦种发芽,结果麦种并未发芽和生根。几次失败之后,她请教专家了解到,小麦种是先生根后发芽。于是她发功时,意念为先让麦种生根再让发芽,试验成功了!(见第五章)可见试样本身的信息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否则外气即使提供足够能量,若传来的信息不对口,也不起作用。其也表明:试样上有信息子,例如先生根再发芽的一系列信息的信息子;还表明外气能将功能者的笼统意念信,转告给麦种上的相关信息子,而它们能听懂;并使用外气提供的能量,发挥作用!
要指出的是,此处将信息称为信息子,是因为物体破坏后以物体呈现的信息也就破坏了,存在的只能是信息子(Informational Particle,缩写为IP)。正如万人方队被破坏后,每个队员仍以信息单位存在着,使方队可以出现重建。正因为如此,从特异功能现象中,发现了信息子的存在。
还要强调的是,信息子是指从微观方面看,信息由颗粒组成,不是连续的,是一种信息单位,并非专们存在着一种实体信息粒子。物质由颗粒组成而且有分子、原子电、光子,甚至有超微观粒子。它们都是物质,当然都有信息也就有自己的信息子。这些将在第三章中论证。为了叙述上的便利,在讲物体转化运动时,常将原子直接称为信息子聚合体,而不涉及其它粒子的信息子。这点我在以往叙述中未讲清楚。
以上五条在一起,构成了碎物复原为完整物。其可表达为:外气在携带有要使碎物复原信息和能量的情况下,使碎物上的信息子接到了信息,并在外气传来的能量作用下,使该物体的最小构成单位如原子,发生回到原先位置的位移,实现了定位和结合,最终呈现出按原先结构的复原。这使一张碎成纸浆的名片,恢复成了原先那样的完整名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