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适中土楼与客家土楼的文化交融

龙岩适中镇是龙岩市新罗区最南边的一个乡镇,与永定和漳州南靖县毗邻。适中往南走319国道翻过板寮岭就到了南靖的地界,如果不走国道,往西走606县道、203省道则可以到永定的龙潭、抚市、湖雷等乡镇。往西南方向走607县道,就可以到属南靖梅林镇的长塔村、科岭村再到梅林镇,经梅林镇可以去南靖,也可以去书洋镇,但都是山路,不少急弯陡坡,不太好走。
梅林和书洋都是南靖靠北的山区乡镇,这里很多土楼,著名的“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就在书洋镇,梅林乡也是“土楼之乡”,据介绍全乡有各类土楼900多座。
如果有卫星航拍地图,你可以看到属于漳州南靖和龙岩永定的“土楼之乡”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犬牙交错的。这里离有名的“二宜楼”等华安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也不是太远。
好多年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土楼”的生成,有点像山上的蘑菇,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种子”,它们就会一窝窝的“生长”出来。因为,建筑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土楼也一样。永定和南靖、华安的土楼,就像是一窝窝的蘑菇,在适宜它们生长的闽西南土地上生长出来了。因为,这里有它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土楼叫做“客家土楼”,如今,我们知道了土楼里生活的有客家人,有闽南人,也有龙岩人(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所著的《福建六大民系》一书,把福建人分为“六大民系”,“龙岩人”不属于“客家”,也不属于“闽南”),所以,现在都叫做“福建土楼”。
笔者在龙岩适中和适中到南靖梅林的几个乡村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一带地方的“客家人”与“龙岩人”是既有区分,又有混合交融的。这里,有适中人住的土楼,也有客家人住的土楼,互相交错,适中人和客家人也有混合,也有区分。
我们知道龙岩适中人不属于“客家”,这里的语言习俗主要是偏于闽南特色的,因为龙岩历史上属于漳州管辖达九百多年。但是,适中乃至整个龙岩又和“客家”有扯不断的关系,龙岩话有闽南话的成分,也有客家话的成分,除土楼以外的龙岩传统建筑既有闽南风格特色,又有客家建筑的格调。适中作为龙岩一个乡镇,当然也是如此,这里不是“客家”,但又和客家关系密切,有时候还盘根错节,难以分开。
适中有五大姓(陈、谢、林、赖、郑)。陈姓来适中最早,约在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公元1130—1190年间),至今有八百多年。而人口最多的应为谢姓和林姓。适中谢姓,经查阅《适中谢氏族谱》,于宋末元初迁来适中。谢氏祖籍为河南固始,《谢氏族谱》记载:“因唐末战乱”来闽。“唐末战乱”入闽者,疑为随王绪、王潮之“义军”入闽之后裔。唐末王绪、王潮之“义军”来自河南固始,与唐初入闽的也是固始人陈政、陈元光不同,前者是“义军”(农民起义队伍),后者是“官军”。王绪、王潮所率“义军”入闽人数较多(不一定都来自固始,河南到福建沿途“入伍”的都在内),后王潮势力日增,废了王绪,占领福建五州,其弟王审知后来成了“闽王”,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的许多“义军”(包括入闽后收编来的,总数应有数万之众),因其首领和骨干来自固始,所以后来这一大批入闽者大都自称“来自河南固始”。
又据《谢氏族谱》记载:适中谢氏万十二郎公一脉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因唐末战乱(923—960),申伯六十五世裔孙澄源公随祖入闽,初迁邵武乌州,后迁宁化石壁溪居住,尊为入闽汀一世祖。入闽二世祖十一郎公于建隆二年(961年)与弟十七郎自宁化石壁溪迁连城县曲溪口,甫二年十七郎殁,又迁上杭谢峰溪。入闽三世祖又迁上杭古田谢家坊(今古田镇荣屋村)。从此则安居于古田。直至南宋末年,胡元扰乱,文天祥兴兵抗元,兵败南下。本支谢氏入闽第十世数兄弟各奔前程,万十二郎公于1277年左右偕妻吴氏携子小五郎,随军南下,到龙岩邑龙门里上坪水尾(今龙岩适中镇保丰村后间)卜地而居,为岩坪谢氏开基祖。“越700余载,繁衍至今近三十代,人丁兴旺,裔孙数万人之众,成为适中望族。”
适中谢氏源流是比较清楚,也是符合历史的。适中还有另一大姓“林”姓,据称是元中统年间(1260年前后)迁居适中的,至今传有二十多到三十代左右。
从适中谢氏源流和迁徙路线来看,适中人和客家人虽语言习俗不同,但和客家人是同根同源的。实际上,龙岩许多“龙岩人”都有和“客家”互相迁徙的历史,客家人迁来龙岩时间久了,就讲龙岩话,成了龙岩人,这样的实例很多。从适中土楼到南靖梅林一带的的土楼来看,也是如此。客家土楼和非客家土楼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有的土楼里的居民讲适中话,有的土楼讲的是客家话。它们在闽西南山区中,很多是混合布设,难以区分。
适中镇南面仁和村口有一座四层土楼,名为“天成寨”,是适中少有的圆形土楼。这座土楼的布局、结构和“永定土楼”完全一样。其主人姓卢,四百年前从永定迁来适中落户,现在也是讲适中话,是地地道道的“适中人”了。
适中往南去梅林镇的607县道旁,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圆形土楼,名为“解放楼”。解放楼建于1952年,最多住有居民50多户,“集体经济”时期,是两个“生产队”。从地图上看,解放楼属于南靖梅林镇科岭村,但该楼主人全部姓林,讲的是适中话。离此不远有一座与解放楼规模相差不大的土楼,据说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当地人称为“圆寨”(名牌标示是科岭村21号),居民大多数姓王(自称第二十多代),也有一些其他杂姓,但都是讲客家话的。相差不远,一样的土楼,为什么有的讲适中话,有的讲客家话?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个人有一点看法,在这里提出来,抛砖引玉,供客家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们参考。
龙岩适中和南靖梅林、书洋一带的“客家”,或“非客家”,大多是从宋末元初至明中叶,迁来这一带地方落脚的。其中有一些村落,到“解放”前后,还有互相迁徙的情况,“解放楼”的居民大约是在1949年前后从适中迁来这里落脚,而后在1952年建起了“解放楼”。而科岭“圆寨”的居民则是1950年代初从客家地区迁来,以后在这里建起了土楼。这种互相迁徙的活动可以延续到1956年“合作化”时期。1956年以后,农村实行“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有了户籍制度,自由迁徙受到限制,客家和非客家互相迁徙也就停止。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土楼的建设还在继续,如“四菜一汤”的一座圆楼建于1960年代,永定许多地方1960年代以后还有土楼的建设。“集体经济”时期,贫富悬殊不大,经济状况都较差,“土楼”,尤其是适合“平均分配”的圆楼,倒是很适合当时的居民生活的。土楼走向衰败以致消亡,是在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许多农民富足起来之后。
以我在闽北地区工作生活的经历来看,也有这样的例子:沙县的富口,顺昌的洋口、石溪、元坑和将乐的和平村一带,有不少“汀州人”聚居的小村子,他们讲“汀州话”(即客家话),保持“汀州人”的习俗。他们大多是清末民初(有的更早到清初)从长汀、上杭、连城来这里“做纸”、“做瓦”和撑船,以后落户在这里的。1949年以前,他们和老家一直保持联系,来回跑。1950年代“土改”以后,他们也在当地分到了土地、竹山等,以后“合作化”,实行“户籍”管理,这些人就成了“沙县人”、“顺昌人”和“将乐人”了,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人还会讲“汀州话”,五十岁以下的人大多只会讲当地话了。
“解放楼”和“圆寨”的例子有没有一点像“客家人”迁徙到闽北的情况相似?笔者认为有点类似。
查“百度”得知,南靖梅林镇居民大多是“客家人”,是一个“客家乡镇”。离此不远的书洋镇,有讲客家话的“客家村寨”,也有讲闽南话的村庄。虽然都是土楼,有讲闽南话的“闽南土楼”,也有讲客家话的“客家土楼”。根据前面所介绍的情况,这里的“客家人”、“非客家人”,是互相迁徙的,互相融合的。笔者还是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才是族群形成的主要原因。“语言习俗”是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改变的,一般来说,都是向强势一方靠拢。非客家人迁到“客家地区”,逐步就变成了“客家人”,而客家人迁到了非客家地区,时间久了,也就成了非客家人。像“解放楼”那样的,在“客家地区”,周边讲“客家话”,而这里讲适中话,好像是一块“飞地”。这只能是少数的“特例”,恐怕还是他们迁到属于“客家地区”的时间还不够长,他们和当地人之间,还没有完全完成“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改变的。这样解释,不知道对不对?
关于土楼和土楼居民的探讨,这是初步的,也是很表面的。希望找时间进一步实地调查以后,深入研究。也希望得到研究者的指点和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