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惹儿女的气

(2010-04-03 21:32:46)
标签:

教育

育儿

家长

父母

林清

分类: 有感而发

今早因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我的话当耳边风,穿着件T恤就下了楼(后来特意让她回家加衣服,她仅换了件稍厚的T恤),我既担心她感冒又着急送她去上课,加之后来她赌气吃早餐时蛋糕屑四散,我大发雷霆,受到了檬爸的批评。我气不打一处来(主要因为他最近对我的态度也没好到哪去),索性对爷俩一起黑脸,一个人躲在车里生闷气,随手扯了今天的《南方都市报》看。一篇《你们不要惹儿女的气》令我倍感惭愧:如果说我没有威信或威信不够的话,那都是因为我自己的修养不够好,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让女儿信服,这样发泄式的批评只会让我在女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我想起中学时,有一段时间我性格比较叛逆,常常对父母的话反感至极,有一年暑假回家,我对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讨厌”“烦人”,母亲批评我两句,我嘴上不说,心里却一点也不高兴。父亲是个修养很好的人,可能见我很小就一个人在外读书,很疼爱我,从不大声与我说话,有一次我口头禅式地回了他一句“讨厌”,他一声也没吭。第二天,父亲带了些好吃的给我,见我吃得高兴,就和颜悦色地问我:“满女,你今天问爸爸带了什么回来,我要是回你一句‘讨厌’,你心里会好过吗?”我羞愧难当,父亲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难过得很晚都没有睡着,父亲这么一句轻轻的话,使我学会了尊重他人,从此再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讨厌”二字。父亲去世很多年了,想他时,我常忆起这件事,这就是父亲的人格魅力吧,他很少对我们进行说教,但他的修养和大度,我是远远达不到的。因为有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父亲,我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和打击之后,知道了自己性格的弱点并努力地改变它,有时我就拿父亲来与自己作对比,想他不论在单位上受到排挤或是在家庭中受到委屈,都能忍辱负重,从不将怨气转嫁于他人,甚至五十来岁患上癌症,也没有半句怨言,更不给儿女添半点麻烦,就在他去世的两三天前,我打电话问他病情,他都一再说好,嘱咐我们不要担心。这样一个从不惹任何人生气的父亲,虽然我从小就与他聚少离多,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就算檬爸那样粗枝大叶的人,也牢牢记住了他的嘱咐,在父亲临终之际,曾主动伏在他的耳际发誓。父亲去世后,我多次与人讨论过父亲的性格,其实父亲并非软弱之人,他内心非常强大自尊,但他更能顾全大局,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所想,他或许吃过一些小亏,但从长远来看,他一点也没有亏,因为他赢得了同事的信任、朋友的敬重,家人的爱戴和女儿一辈子的怀念。父亲对我虽然只有身教,但比言传一百遍都深刻,这是我要学习的。

 

               你们不要惹儿女的气(转)

在圣经以弗所书64节有一段经典的文字:“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对于这一句话,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这里面所谓的“不要惹孩子的气”(not exasperate),说的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不要激怒你的孩子,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放弃任何不合情理的教育方式以及权利。

  请合理对待孩子

  在平时亲子关系中,孩子遭到不公平对待的情况常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黄家良称,某种原因来自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经历过很多,对很多事情的判别很准确;又或者是对自己做父母的能力信心不足,因此产生不合理的教育行为。

  通常在面对一个“屡教不改”的孩子时,为人父母都会动用到相应的“武器”——或是责备,或是打骂,或者呵斥……而不少父母都会发现,当使用这样的“武器”时,孩子都会听话了。然而,他们未必知道,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的内心充满愤怒和委屈,但他自己却对父母的态度无能为力。当孩子感到被委屈、不被关怀、不给申辩、不给与自由活动、不给与其他孩子交往等等时,他的内心必然充满了愤怒。当孩子被激怒的时候,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父母的教育内容,而是转向关注自己内在的不公平的感觉,自然产生相抵抗的身心行为。

  ■孩子气什么

  导师林清从身心运作规律的层面来解读家长会让孩子生气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家长内在的观念相冲突。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喜欢手上玩着东西,在家长看来是不专心的,就会制止他,但实际上,或许孩子就是这样才放松心境,用开放的状态学习。

  二是人会生气,是自己把心交给了环境,离开自己的中心。孩子生气,是他在乎他所处的环境、家人对他的态度。不惹孩子生气,还要教会孩子关注自己的情绪,回到自己的中心有效地转化,因此,善待孩子的情绪是支持孩子成长的重要原则。

  ■父母“惹”谁了?

  不包容

  孩子用棍子敲打一个瓷器,不小心敲碎了。

  家长:你怎么这么捣蛋,你太让我失望了。

  林清:当父母说出“你太让我失望”时,孩子内心会自然反应:打碎瓷器=失望无用的人,这时孩子内在的价值感会很低,自然会用生气来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恰当的做法是,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与孩子沟通,重要的是,行为不等于人。

  强烈反问

  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说孩子最近状态有点不好,希望家长与孩子沟通,了解情况。

  家长:(一回到家)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给你吃给你穿,还给你辅导功课。你是受了委屈吗?受委屈就说出来。

  林清:家长这种猛烈的回应,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当一个人失去安全感的时候,内在的恐惧、愤怒等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家长可以带着爱、平静地接纳事实,然后问问孩子最近发生什么?爸爸妈妈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孩子在安全的港湾中才愿意表达内在真实的想法,感受到家庭爱的流动。

  缺少尊重

  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对方哭了。

  家长:你怎么搞的,赶紧道歉。

  林清:小孩打架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游戏,同时孩子发生打架原因很多,如果一味地让孩子道歉的话,孩子可能会感觉到不被尊重,生气是自然的。面对这种状态,家长可以诚意地邀请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感受,这样,家长可以支持孩子学习非暴力、优雅的方式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缺乏倾听

  小群不想学琴,每次一到快要上课就情绪不稳,吵闹着不要去。

  家长:学琴对你有好处,妈妈以前就想学,都没学成。这也算帮妈妈实现一个愿望了。

  黄家良:首先,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在学的东西是为了别人。如果是为了别人,还要这么辛苦,就算再孝顺的孩子,他答应你去学,他常常也会迷失方向,体会不到真正的乐趣。

  再者,家长没有很清晰地告诉孩子,学琴会给他带来什么。家长也应该听听孩子的声音,他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或许他认为吉他、围棋、舞蹈让他更有兴趣,而且这些也同样可以让孩子的乐感好、思维好等。

  现在好多孩子一到放学或者周末,都要去学很多东西,如果让一个大人一周无休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会生气。学习是有益成长的,但不要过度关注家长自己的需求,忽略孩子的需求,而且要让孩子懂得学习融于生活,用享受生活的心去享受在学习中的成长。

  放纵

  孩子最近吃饭是越来越不乖,扔筷子、勺子,把饭弄一地,一点也不吃。

  家长:孩子捣蛋是正常的,我们让他这样,帮他收拾好就行了。

  黄家良:孩子突然变成这样,应该是感受到了被忽略,或者是在试探父母给他合理行为的度是如何。纵容非常态的言行,不敢给与必要的管束,也是间接惹怒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怕自己的管教对孩子太严厉,干脆对孩子不合理的行为不理会,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给与处理。

  孩子感觉被忽略时,他会用这种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而父母却不在乎,任由他这样,容易让孩子证实你们真的在忽略他,更生气。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他看到别的小孩做什么时,而别人的爸爸妈妈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另一种是孩子处在学习什么是合理行为的阶段,结果在家里什么都可以,但在家以外的时候,他的行为却受到抵制。他们的内心就会被激怒,且无法辨别什么是合理行为。

  ■可以怎样做?

  如果把握住原则性东西,方法就会自然而生。不惹孩子生气,也有其原则性的指引。

  沟通为首

  黄家良认为,家长对孩子要有真正的沟通。沟通指的是双向的交流,彼此有问有答。遇到不同的观点时,要遵守一个原则:快快进入听的状态,让孩子慢慢地说,自己控制好情绪,不要马上动怒。

  给孩子思想的空间

  在沟通里容留时间给孩子,因为他们需要思想和内心的评估,但很多家长给出一个问题,不容孩子去思想,就要他们立马回答,这样孩子就会感到:你不是真正想知道我的想法,你所说的都是假的。

  教孩子学会度的把握

  孩子在小的时候,还不会知道什么叫分寸,所以他是没有“度”可言的,这个时候就是让家长教孩子懂得“度”是什么。小小孩子,他们常用的了解父母的方法:探父母的底牌。

  就是得一进三或进五,看父母的反应。三岁前是教孩子有度地生活极为重要的时间。

  教孩子学会欣赏自己

  对于孩子学习时闹情绪的问题,也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让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他人,还要听取孩子的喜好,不要执着于父母自己的喜好,至少要给孩子合理的解释。教孩子学会欣赏自己的进步、成就,轻松应对学习,从中获得乐趣。

  顾惜孩子身心

  家长还要对孩子的身心顾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直接而正面的关注:如当孩子生病时照顾他们;遇到困难时支持他们;受到挫折时鼓励他们;失败时安慰他们;成功时欣赏他们;彷徨时开导他们;在那稍纵即逝、有话要说的片刻认真倾听他们;在穿着、饮食、娱乐等方面合宜地满足他们。这一切都表示父母对孩子身心的顾惜。

  ■特备课程

  尝试学习接纳孩子生气

  我们提倡父母不要惹孩子生气,但我们却不能保证每位父母都能做到。当你不能做到让孩子不生气时,不妨尝试一下学习接纳孩子生气的表现。

 林清认为,生气只是生命成长中的自然现象,如果家长心中有足够的空间接纳孩子的表达,那么孩子就可以在生气的情绪中感受并成长。

  生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信息。避免让孩子觉得生气就是不好的、要遭打骂的、是不乖的,这种情绪是允许的。乐观点说,会惹孩子生气,是家长与孩子有连接,而且生气的孩子是敢于表达自己。如果不允许孩子生气,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东方文化里,很多人都善于表达内容,比如跟孩子讲道理,同时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生命像一间房子,每天都有各种“客人”(情绪)拜访房子,如果接纳它们,它们会来了又走,可以是一瞬间的,如果抗拒它们,它们会一直在。父母接纳孩子生气的态度,才会不让孩子生气的状态升级。因为,拒绝会让事情延续,接纳才会让生命蜕变。父母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越来越睿智和包容。

  对待容易动怒的孩子,林清总结四原则:一、爱他。二、提升自己的能量影响他。三、如果还是不能改变,就放下,给更大空间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成长。四、如果还是不行,那就深层地接纳生命神圣的存在,去爱他,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禾雀花儿开
后一篇:生孖女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