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家见闻:《殡葬习俗》梁父十翁:孙岳

(2023-02-16 08:39:14)
标签:

文化

分类: 传说

老家见闻:《殡葬习俗梁父十翁:孙岳

殡葬习俗各地不同,古往今来多有改变。家乡徂徕山前的殡葬习俗有着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虽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世代传承至今依然备受老家人的青睐。笔者历经数载经过对老家殡葬习俗的观察和研究,结合发生在2022年春天的一次殡葬活动的所见所闻加以整理,就叫做老家见闻《殡葬习俗》。

为写作和阅读方便,先把与殡葬活动有关的几个常用称呼介绍一下:

死者(男):称呼老先生,老太爷;

死者(女):称呼老太太,老太君。

死者的儿子(侄子,孙子):称呼孝子贤孙。

殡葬仪式工作班子,工作人员的称呼和主要职责:

总理:负责整个殡葬仪式的最高指挥员,总负责人。

外柜:是整个殡葬仪式中的办事机构,负责承办总理交办的来宾的招待、登记、收礼(总收入)、吊唁和就餐工作

内柜:是整个殡葬仪式中的办事机构,负责承办总理交办的各种工作,如来宾的吊唁服饰,饭菜的准备及各种花销工作(总支出)

举重:一类是在殡葬活动中引领和指挥吊唁人员进行祭祀活动的;一类是在殡葬活动中听差,干活的人员

客(kei:死者的亲戚,朋友等前来吊唁的人员。

大礼:亲朋好友等送来的礼金。

白平:火纸。

花圈,帐子:摆放(挂)到灵堂里的祭品。

盒子:吊唁人员用于盛放祭品的工具,一般分为上下三至五层。

吹手(唔哇):用于殡葬仪式的乐队,由外柜安排调度,也有吊唁人员带来的乐队,在吊唁人员祭拜时奏乐。

除此还有一些专用名词需要介绍一下:香帽子,扎腿带子,塞耳球,尺服,复鞋,守夜,报丧,开吊,孝子谢客,孝子还礼,开脸,指路,摔老盆,上坟,换服等。

我老家的殡葬习俗带有浓厚的家乡特色,家中老人去世后,由本家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出面,先是和死者的子女(儿子为主)商量,确定出殡时间(还要以先生测算为准),商定吊唁场地,明确报丧范围,请“总理”,找外柜“举重”(办事)人员,准备丧葬费用,确定开吊时间和向遗体告别时间。以上这些大项确定下来以后,上述人员根据“总理”的指派各司其职,迅速调集“举重”人员细化分工,有条不紊的进入丧葬程序。

报丧:根据死者子女和亲属确定的报丧范围,安排专人分头报丧。报丧方式多种多样,可采取登门报丧,也可采取电话(电报)报丧,当下也有使用视频或微信报丧的,方法各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报丧内容准确无误地传递到亲戚家中。死者的女儿(侄女)需要她们亲自回婆家报丧。在五六十年代,女儿(侄女)要哭着进村,见到公婆要先磕头再说事,还要到本家族中辈分高的人家中去磕头。

死者的亲朋好友接到报丧后便根据出殡的时辰迅速组织人员准备吊丧,吊丧的“代表团”一般有三至五人组成,最重要的祭品要装到“盒子”里(一般是鸡,鱼,肉,纸,香等祭品),由一位长辈带队,由二至三人轮流抬着“盒子”前往吊丧。有的死者近亲还要带着“吹手”(乐队),到了村口开始奏乐,吹吹打打,威风八面。

外柜既是丧葬活动中的“指挥机关”也是“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接待吊唁人员,接受吊唁人员的花圈,帐子,纸香等祭品和礼金,负责采购办理相关业务,财务管理,食宿安排,车辆调度,直至遗体火化,安葬整个丧葬全过程。我老家的人对“大总理”的指派是不打折扣,不讲条件认真完成,这是祖辈相传的规矩。

五六十年代的灵堂都是设在死者家中,死者遗体安放在正房,还要在天井里撘一个棚子,在棚子里摆香案,设灵堂。孝子贤孙按辈分跪在两旁给吊唁者还礼,子女们在正房,孙子辈的在棚子里。吊唁者先是到外柜上报到记账,然后由“总理”指引着进行吊唁,再到正房向遗体告别,孝子贤孙磕头还礼。有些抬了盒子来的或是带了乐队来的近亲,还要有孝子贤孙到门口迎接,行“三拜九叩”大礼。近亲行礼完毕,孝子贤孙要到门外磕头送他们到饭堂吃饭,饭后返回时还要送上礼品(一般为香烟,酒水等),叫“压盒子”。

豁汤:中午时分举行的一项活动。豁汤时孝子贤孙们在“总理“的指引下,披麻戴孝,手拄柳木棍,在乐队的吹打声中弯腰缓慢前行,一般在村口举行,孝子贤孙们三拜九叩后将带来的水泼到地上,意在饮马送死者西行。这一习俗到上世纪末基本不用了,现在偶尔一见也没有泼水的了。

时至2022年暮春,吊唁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死者一般被安放在医院的太平间里,灵堂和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场地都设在太平间附近。现在的吊唁活动大多采用“新旧结合”的方式进行。报丧不再派人前往,取而代之的是电话,电报,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报丧。吊丧一般采用送花圈,向死者鞠躬等形式进行。死者的子女仍然穿着孝衣(不再披麻戴孝),一般不再用乐队而是使用录放机播放哀乐,吊唁完毕招待参与治丧的人员吃饭,按照时间要求向遗体告别,死者生前有工作单位的通常由单位负责人宣读死者生平,亲朋好友依次向死者鞠躬告别,与死者亲属握手说些节哀等安慰话语。

遗体告别仪式后,由死者的儿子为死者指路,大声说三遍:爸爸(妈妈),西南大路,一路走好!然后由死者的女婿摔碎一个泥盆子(老家人称之为“摔老盆”),由治丧人员将死者遗体抬到殡仪车上送火化场火化,再由死者亲属将骨灰盒带回,按照提前定好的时辰进行下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埋葬在本家族的林地里,“文革”期间实行了平坟运动,农村的坟头夷为平地,从此很难找到“老林”了,之后一段时间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大多数人家在安葬死去的老人时就在自家的承包地里进行;一些进城落户的人家大多采取火化后存放到殡仪馆的纪念堂里;也有一些人家在异乡购买墓地安葬老人的;在沿海的城市里还有一些写下遗嘱自愿实行“海葬”,“树葬”等新型骨灰安葬方式的老人。

守坟是在死者下葬后的当天夜里,死者的子女要在死者的坟墓前守候,被叫作“守坟”。守坟的目的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子女们为了和故去的老人度过最后一个夜晚,也有一个说法是担心有盗墓者施坏,东说东有道,西说西有理,反正现实这一习俗已渐渐消失了。

抹(ma)帽是在死者下葬后的第一天或第二天举行的另一个重要活动,由死者的近亲带了酒菜来到死者子女家中给他们抹(ma)帽,其实就是摆上一桌酒席,由长辈说些“节哀”,“吃好饭”,“多注意休息”,“该理发的理发,该上班的上班”之类的话,死者子女们给亲戚磕头,宣(敬)酒,这就等于抹(ma帽了,于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方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不同的是当下一般是在饭店里摆酒席进行。

为了回报亲朋好友的关心,死者的子女要在“公事后几天时间里带上礼物(一般是鸡,鱼,肉,酒等)到亲朋好友家中致谢,老家里叫“谢客(kei)”。亲朋好友都要摆上酒席招待,互相说些宽慰的话,然后开席喝酒。现在已很少在家里招待了,大都改在饭店里举行,选定时间然后发通知在饭店里聚会,既省心,又排场。

上坟是整个殡葬活动中又一个重要内容。整个上坟分为五期,还有百日坟,以五期坟最为重要,一般在死者安葬后三十天左右举行(早五期),百日坟则在一百天以后举行(晚百日)。随着殡葬改革不断推进,上坟的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现在的“一至五期”一般是合在一起上,大多数人家都选择在下葬的同时另外举行一个上坟仪式,这样“一至五期坟”就算上完了2020年疫情期间,政府提倡“网上祭奠”活动,于是处在“居家隔离”中的人们便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网上祭奠活动,有一些沿海城市还推行“代祭奠”活动,很受欢迎,还有些赶新潮的年轻人使用电脑或手机微信祭奠先人。虽然祭奠方式不同,但怀念先人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是笔者根据老家人在殡葬活动中的见闻整理而成,支离破碎,牵强附会,充其量算作“一叶说秋”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