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三十》梁父十翁:孙岳
除夕,在我的老家被叫做年三十。这一天是我的老家过年最忙也最热闹的一天,主要内容是扫年灰(打扫卫生);打水(那时吃井水,要到村里的水井里去挑水):因为年初一不能打扰“井龙王”,所以年三十要把家里盛水的器皿装满水,因此家家户户都在年三十到井里去打水,你来我往,打水成了除夕的一道风景线。贴对联;请家堂;发马子;吃年夜饭;熬五更的民俗环环相扣一浪高过一浪。
除夕那天,随着爷爷忙着写对联,进入了我家乃至全村过年的倒计时。写对联已是爷爷三十多年的必修课了,他先是把我们家的写好放起来,然后就开始帮着邻居家写,天过晌午,左邻右舍的爷爷、大爷、叔叔们就如期而至兴高采烈的拿走对联,也有一些年长的爷爷坐下来一边看着我爷爷写字,一边喝着热茶,啦着过年呱,相互祝福,其乐融融。父亲是大队的干部,顾不上家里这些过年的事,叔叔便领着我打扫卫生,到水井里打水,然后才是贴对联。 时至黄昏,一家人都回来了,于是就请家堂,供祖先,奶奶就张罗着一家人吃年饭。家里虽不富裕,年饭总要比平常的饭食要好一点,大人们还要喝点酒,我和弟弟妹妹的眼光确是直勾勾的看着那几盘包子(饺子)。大人们喝着酒,奶奶就把饺子分给我和弟弟妹妹吃,吃了饺子就点着灯笼,拿了滴滴筋(礼花)和爆仗(鞭炮)跑到街上去玩了。 这时候大人们便张罗着“发马子”的准备, 那年月没有钟表,家家户户都是根据星象判断放鞭炮的时间(五更天,也就是新春第一天的0点),有一家放了鞭炮,紧接着整个村子里就噼里啪啦的响起来了。 放了鞭炮,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这句歇后语就是说的这个场面。奶奶说,饺子不能吃完,要剩下几个,表示年年有余,也不能收拾饭桌,怕打扰了祖先。
吃了年夜饭,就是熬五更,于是大人们便约成一伙到本家族辈分最高的家里去磕头(拜年),小孩们便打着灯笼,拿着鞭炮,点着滴滴筋(小礼花)到街上去找小伙伴们玩儿,由于受当时的家庭条件所限,小孩们得到的鞭炮并不多,有些家的小孩甚至连一个也没有,然而滴滴筋几乎每个小孩都有,于是小孩们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滴滴筋一边唱着儿歌:滴滴筋,串华联,老老(爷爷)买了哄小孩。小孩们挥舞着滴滴筋,打着灯笼,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满村子的街道跑个遍,也有的小孩光顾着跑,一不小心摔倒,灯笼纸便被里边的蜡烛烧了,这叫"烘灯笼"了,烘就烘吧,小孩们也不哭,照样玩。直到大人们找来才恋恋不舍的各回各家。
正月初一第一天,是我老家最热闹的一天。天蒙蒙亮,大人们便起床忙碌起来,先是打开大门,接着打扫卫生,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烧水沏茶,迎候族人来磕头(拜年)。磕头是我老家正月初一的重大活动:一般分为大人(男)组;大人(女)组;小孩组(不分男女);磕头顺序也有规矩,从大人(男)组开始,大人(女)组随后,小孩组最后(因为小孩们熬了五更,都起床很晚)。
大年初一一大早,大人们便急匆匆的吃了饭相互招呼着去磕头,磕头的顺序是从本家族中辈分最高的家中开始,依次类推,大人(男)组的磕头礼仪是最隆重的:每到一家,先是互相拜年,说些过年好或是新春快乐之类的“过年话”,接着便在家堂前跪成一片给祖先磕头,然后给辈分高的人磕头,磕完头还要说些拜年的话,互相祝福,主人总是说些要留下喝茶或者吃饭的话,大家便辞行再去下一家继续磕头。大人(女)组的磕头要比男人们热闹一些,女人们除了磕头和说些过年的话以外,还要悄悄地说些别人家的年货都有哪些,他家孩子们的新衣服好看不好看合身不合身之类的的话,夹杂着东家长西家短的奇闻异事,嘻嘻哈哈,笑声一片。最是热闹的场面就是小孩们拜年了,一群孩子叽叽喳喳,挨家挨户的跟在大人后头去磕头,尽管这些小孩们磕头的动作不是多么规范,也非常不严肃,但是各家各户都格外重视,除了说些祝福的话,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多则一元,少则一毛,即便是家境再差也要买上一挂麦秸葶子爆丈(小鞭炮)分给孩子们去玩,孩子们拿了小鞭炮比拿了压岁钱还高兴,于是兴高采烈的跑到另一家继续磕头。
正月初一的磕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特别是大人们尤其是男人们是不能有一点马虎的,本家族的家家户户一户都不能落下,还要到外家族的邻居家去磕头,这是搞好邻居关系和化解矛盾的一个最好时机和最佳方式。磕头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中午时分便三五成群的想约着去喝酒,在喝酒的过程中,有来拜年的邻居也会被邀坐下来一起喝起来,不在乎酒菜孬好,端起酒杯仰起脖子一饮而尽,高兴之余还要划拳行令,反正过年喝醉了也不丢人。
送家堂是我老家过年的重头戏。在我的老家,送家堂被叫做送老爷奶奶,就是把大年三十请来的祖先们再送回去。送家堂的程序各地大体相同,但送家堂的时间却是各地不同,有的是初一,有的是初二,还有的是初三。我老家是在初二的晚上送家堂,为什么要晚上送呢?老人们说这叫早请晚送,意思是让祖先们在自己家里尽可能的多呆一会,以表达对先人们的尊重,给先人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期待这些在天之灵保佑后代平安幸福。送家堂的主要活动有烧灵牌,饮马,磕头,放鞭炮。 大年初二的晚饭是一顿非常重要的年饭,不论家庭条件如何,这顿饭是马虎不得的,因为和祖先共同吃了这顿年饭后就要送他们回去了,因此这顿饭一定要丰盛,大人们还要喝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酒足饭饱之后,家家户户便把祖先的灵牌收起来放进簸萁里,然后带了酒,水桶(要有半桶水)还有鞭炮,陆续来到村口找一块平地,举行本家族的送家堂仪式:先是由辈分最高的长者在地上画一个圈,叫家家户户把祖先的灵牌放进去点着火烧起来,嘴里念念有词,还要向火里倒酒,叫浇练浇练,意在给祖先敬酒。等火灭了,就叫一个壮小伙子提起盛水的罐子向纸灰里倒水,意思是给祖先骑的马饮水,叫这些马喝饱水后跑的快,送祖先早点回家。这些程序完成后,便是送家堂的重头戏放鞭炮了:家家户户把带来的鞭炮集中到一起,然后用一根根竹竿挑起来,挑选出大胆的小伙子挑着,再由更大胆的小伙子点着火,被缠在竹竿上的鞭炮便噼里啪啦的响起来,一种叫二踢脚的鞭炮是飞到天上才炸响,这在当时被称作最牛的鞭炮了,还有的人家放了礼花,虽然不是很壮观,但着实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让山里人大开了一次眼界。随着人们的夸赞声和相互拜年的祝福声,送家堂的人们便各自散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