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评课
(2010-04-20 08:09:20)
标签:
评课校园 |
分类: 生物教学研究 |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众所周知,化学课有它制胜的法宝,那就是迷人而又魔幻的试验,而今天我们放弃了我们的长处,孙老师的这堂《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恰恰是一堂没有实验的化学课,但是通过孙老师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为我们演绎了一堂“真实、充实、扎实”的化学课。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平时化学课中的一堂,所谓充实,是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实,内容形式多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学的扎实。我们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这就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挑战。
挑战一:大家都知道上好一堂以计算为主的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孙老师的这节课题选的非常好。
首先是创设情境时的选题。课一开始孙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回忆大量的旧知识,而是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组习题,让学生动手查阅几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孙老师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由相对原子质量过渡到相对分子质量,因为如果直接让学生复习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告诉学生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给人感觉非常平淡,学生不可能留下深刻印象。而动手查阅,学生的参与度高,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理清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挑战二:教材挖掘的深,问题针对性强。一节课完成教师预设的三个教学目标,对于刚刚接触化学计算的初三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孙老师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三种特点的化学式加以研究,以点代面,正是因为有这些“少而精”的习题,注定了这节课是成功的。因为这些题型不但关注了知识的逻辑联系,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作了合适的调整,他选择的题型没有仅仅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题让学生学会了方法,使学生走的更远,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挑战三: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本节课孙老师的点拨语言仅用了
挑战四: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虽说我们在力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又无法逃避地面对中考,当学生成功的完成了中考试卷的倒数第二道计算题型时,那种从知识中获得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中考链接”环节时却出示的第四种题型我们并没有练习,但是我们发现这并没有难住我们的学生,反而很轻松的完成了习题,这就是我们孙老师的高明之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知识,驾驭了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这种思维的引导过程,注定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
挑战五:当堂内容,当堂检测,这是一种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就能培养一批有更高学习责任感的学生.
我们是年轻的团队,难免存在遗憾。遗憾一:学生在分子、原子、元素的组成和构成方面,书写和表达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并没有纠正。
遗憾二:对于某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提问或展示的次数较多,而没有兼顾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