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2009-08-22 07:28:48)
标签:

瓮城

女墙

大佛寺

府城

大名府

     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今天的大名县城由原宋代北京大名府迁移而来,是明清大名府古城。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旧城(宋代北京大名府城,今大街乡一带)圮于洪水,城毁于水。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明指挥使吴成在艾家口镇北部重建此城,修建起初,城墙为土垣,城呈正方形,周长9里,高3.5丈,宽2.5丈,四个城门外均修瓮城(素有扭头门之说)。 城墙四周共有四门(后辟小南门除外),按照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分别命名为“体仁”门(东)、“乐义”门(西)、“崇礼”门(南)、“瑞智”门(北)。东西瓮城门面向南方,取意“朝阳”;南北瓮城门面向东方,取意“迎喜”,体现了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城外周围开拓护城河一道,宽9丈,深4.5丈,城河连通着引河和漳河,水流常年不断,每个城门外在护城河上修筑了大石桥。

成化八年(公元1477年),知府能祥在四门上建城楼。

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御使韩福、石禄。相继将城墙加高增厚,增修女墙,城高为3.6丈,加修警铺、角楼。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府姚汝循申请国银包修城墙,以石为基,上以长方砖垒切到顶,并将原来门楼、角楼、炮台、戌铺、女墙进行维修加固,悉如新制。城修得美好壮观,城貌宏伟,达到高标准的砖城,既能防水,又能防敌。

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当时大名府署在道前街北头,元城县署在东街路北,大名县署城西南部,都在大名府城里,其中大名县署在府城里待了十年后搬入府城南八里的南乐镇(今旧治村)。

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大名府在南半城修有大名府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在北半城大名府首县的元城县同样建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大名府城内外有大寺街的大佛寺,南刘庄的大佛寺等;南关有火神庙、真武庙等;还有城关的老包庙、老爷庙、奶奶庙、土地庙等等。

大名府城内还有木、石牌坊20余座。

1947年大名解放后,为防国民党重新占领,城外青砖被拆除。

(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