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名府古城——今天的大名县城

标签:
瓮城女墙大佛寺府城大名府 |
今天的大名县城由原宋代北京大名府迁移而来,是明清大名府古城。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旧城(宋代北京大名府城,今大街乡一带)圮于洪水,城毁于水。
明指挥使吴成在艾家口镇北部重建此城,修建起初,城墙为土垣,城呈正方形,周长9里,高3.5丈,宽2.5丈,四个城门外均修瓮城(素有扭头门之说)。
成化八年(公元1477年),知府能祥在四门上建城楼。
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御使韩福、石禄。相继将城墙加高增厚,增修女墙,城高为3.6丈,加修警铺、角楼。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府姚汝循申请国银包修城墙,以石为基,上以长方砖垒切到顶,并将原来门楼、角楼、炮台、戌铺、女墙进行维修加固,悉如新制。城修得美好壮观,城貌宏伟,达到高标准的砖城,既能防水,又能防敌。
当时大名府署在道前街北头,元城县署在东街路北,大名县署城西南部,都在大名府城里,其中大名县署在府城里待了十年后搬入府城南八里的南乐镇(今旧治村)。
大名府在南半城修有大名府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在北半城大名府首县的元城县同样建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大名府城内外有大寺街的大佛寺,南刘庄的大佛寺等;南关有火神庙、真武庙等;还有城关的老包庙、老爷庙、奶奶庙、土地庙等等。
大名府城内还有木、石牌坊20余座。
1947年大名解放后,为防国民党重新占领,城外青砖被拆除。
(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