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随想

标签:
情感 |
诗歌随想
诗人的性情关乎诗品。今读诗词,有所感悟。在我看来,“有形之境”、“未形之境”和“无形之境”,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三个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维度。明乎此,方能领悟“诗者天地之心”的深意,方能体味意境的生命本原。
一
众所周知,东晋诗人陶渊明,于田园诗风有开创之功。其田园诗朴素质直,情景交融。
陶渊明,委屈出仕而终返田园,欣幸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作《归园田居》以明心志。他于《归园田居》中告诉世人,“少无适俗意,性本爱丘山”,自己从小就没有屈己从俗的习性,本为一爱自然的男儿,然而却“误落尘网中”,并在这尘网中耗去三十年。这三十年来,被羁缚的鸟儿依然向往旧日的乐园,被移离他池的鱼儿依然思念“故渊”。如今,鸟儿、鱼儿终于遂了心愿,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诗中,陶渊明自剖失误,以鸟鱼自比,表达了为世俗所拘囿的苦痛。
在诗中,陶渊明又引我们到了他的理想图中。这里有桃李的芬芳,有闲适的田园生活,亦有那诗中未道却蕴藉其中自然散发出的乡人的质朴,好一派融融乐乐、自然无拘的归园田居!虽无丽词艳藻,但乡情田意已浓,生活气息已浓。故后人赞美陶诗看似平淡却内含神奇,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写景如此,方为不隔。这也引得后人多相效仿,追随仰慕者历代不衰,如陆游等。或取其精神,或重其诗文,或二者并重,文坛也遂有了“何日到彭泽,狂歌五柳前”等慕陶、和陶佳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
一部杜诗,其主要的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杜甫的一生是“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一生。“忧”,忧国忧民忧己忧人,成为他悲剧性特征。他在创作方法上却又追求一种“掣鲸碧海”的“壮”。诗人将这深忧之悲与气象之壮妙合无垠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诗歌意境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悲壮”之美。这种悲壮美明显带有个人遭遇和时代悲剧色彩。没有安史之乱的灾难和夔州的流离颠沛,杜甫的诗不会形成既悲且壮的情调。他也不会去追述这种美。那个时代在诗人的诗中烙下了鲜明的印迹。
杜甫诗歌创作中,总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使得他能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不闲”的诗句,去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和醇厚的感情。
四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五
所以,我们的诗人免不了壮志不能酬的悲哀,故而,他的诗歌也多了一份苦涩与无奈,也不免几许悲凉与落寞。如《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言志,表明自己生就的就是一身清肌傲骨,从来流淌的就是满腔的爱国热血,通篇凝着淡淡的愁绪,也流露出些微孤芳自赏的哀怨。诗人不得不寻觅另一份情感寄托的空间,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又有了一道歌咏田园家居生活的风景,与壮阔虽有所别,但境界依然高远,正是性情诗人所致。王国维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悲叹之诗有《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此诗与其豪情壮志相联,意境开远。他的诗多歌咏沙场征战,场面相当壮阔,这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一致的。我的阅读经验感觉到:生活在广阔的山水之间,驰骋于壮丽山河之中,故而,陆游的诗作题材是广泛的,意境开远,从生活中来,体现生活,歌咏人生,抨击不良现象,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广阔的生活空间,豪迈的情怀,其诗自然豪迈有气势,清新流畅。后世诗人多效仿陆游的诗风,多汲取其爱国精髓,陆诗的影响是深远的。
六
在壮阔的叙事下,词人的感情是非常充沛的。之所以有如此浩气,在于词人善于养气。这个气,在这儿就是物,言之有物。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生活中的细节,诸如饥鼠绕床、蝙蝠翻灯上下、松风阵阵、急雨连连、破败的纸窗等情景,于其中寄寓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思绪,这幅凄清之景与下阙“塞北江南”的豪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情感抨然而出,诉说无声却胜有声。一幅凄清,一幅雄壮,看似极不协调,却天然相合,巧妙地烘托出词人生活与心境今昔的鲜明落差。因此巧妙的烘托,细节的刻画,淡雅的勾勒,词风人品浑然一体,不愧为此词之绝。故王国维道“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