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乌利·希克看中国艺术身份

(2014-06-24 09:17:29)
标签:

军事

分类: 学术

从乌利·希克看中国艺术身份



    一种真正的思考,总是将自己的置之于国际文化大视野之中,去思考中国文化身份艺术身份问题,所触及的学术前沿问题,往往需要相当的学术勇气和理论眼光。学术的问题就是在似乎不见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有敏感的问题意识,关注现代性“身份书写”,以及对“中国性”问题探询。当下中国文论界思考的问题芜杂而宽泛,往往使人不得要领。这其中被世界看得中国艺术和批评或中国艺术和批评怎样被世界看,成为了一个重要后殖民文论问题被提出来,值得好好反思。

    西方文艺理论经过了德国解释学、法国解构主义和英美文化研究之后,对于世界中国应该提出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思想?21世纪的中国能否成为继美国之后引起人类重视的一个话题?我曾经仔细研读过对获诺贝尔奖的作者们的总体评语,如对萨特、海明威的评语认为:他们说出了“人类的情感”。而一位华裔获奖的作家却只是说出“区域性的情感”。我想,难道东方人就不配说出“人类的情感”吗?难道东方人的情感中就没有“人类普遍性”吗?

    我最近写一篇长篇批评文章批评收藏家乌利·希克。我认为希克的五大问题跟美国思想家杰姆逊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

    希克的第一个问题:“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否有特定的风貌?”我们马上会问,中国艺术家的什么作品,是中国画作品,是中国的写意,大写意,水墨还是中国的油画,装置,行为艺术以及什么?因此,他的问题马上成为一个必须具象化的问题,就是是中国的西式作品,中国西式作品中的古典油画作品或中国西式作品中的现代装置作品,或是后现代行为艺术作品,拼贴艺术作品,新历史主义作品……这种越是向西方臣服,越是完全挪用抄袭的作品越是没有中国性,这是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从马六明和张强的所谓trans 的书法作品看到,没有中国性,只有世界性。包括最近屠新时美国一位书法家用30多个美国裸体女人进行中国书写,我当时就对屠新时说,你这种做法可能很国际化,但让中国书法蒙羞,我不认同这种东西。那么,是否会有与世界主流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当然会存在的。

    第二,他说的问题是中国艺术家因为住在中国有另外的兴趣,另外的感知和表达方式和另外的情感,这个“另外”,潜存的说中国不配或不需要有另外的东西,因为这是个全球化和美国化掌舵的时代,我突然想起,我们中国唐代的时候,按照今天联合国的一份文件指出,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3%,比今天的美国占全球的百分比还要高。但我从来没有听说,当时的中东人、欧洲人完全变成唐代人的身份,这是不可能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表达另外的感知和情感是他们当然合法的权益。今天是个男权社会,因此让所有的女性都变成了男性。

    第三,如果有差异的话,这个差异还会继续存在吗,我认为将来的差异在德里达、福科和拉康的努力下,还会进一步加深,因为我不相信通天塔最后会造成,因为上帝让人采用不同的语言,这个通天塔最终是造不成的。

    第四,在你自己的作品中,你是否有意识采用中国模式,这个问题是比较微妙的,如果过分采用中国模式就会成为机会主义,过分采用中国的政治模式,就会成为一种冒险主义,如果过分采用中国的艺术元素,像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就会成为投机主义,我认为关于中国性的问题不能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我倒很欣赏弗洛伊德无意识的呈现。

    第五,关于中国性的争议是否纯属无聊,我认为在未来50年,这个问题不光是不是无聊,而是相当有聊。因此,在我看来,艺术无国界,我们知道蒙娜丽莎代表的不是意大利人的惊喜而是人类的惊喜。但是蒙娜丽莎是国际性的,但达芬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国际性的人,我只知道他是意大利人。《格尔尼卡》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对和平的期望,所以它是国际性,但我认为,毕加索肯定不是国际人,他是西班牙人。对中国而言,同样如此,一个力求将其身份和文化指纹抹掉的人可能是个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成千上万去做的。我们应重视的中国艺术形象的研究,考察现代性500年以来,中国艺术形象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最初是怎样的形象出现,为什么出现中国画散点透视和西方焦点透视之争?为什么清宫画中会出现西方传教士的画,为什么中国会完全放弃或者李小山写出《中国画的死亡》之后出现的情况。应该建立个谱系,中国5百年以来确实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巨变,中国美术形象艺术形象的讨论不能够脱开这个历史。

    更深一层我关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中国立场问题,“中国性”身份问题,因为里面潜在的问题是“中国性问题”——作为区域性问题有没有可能世界化或有没有资格世界化问题?有没有途径世界化问题?有没有世界化的可能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可能性就只能被其西方人全盘西化!这种全盘西化的世界化,是抹杀差异的后殖民话语霸权,在这种复杂的后殖民语境中,我们要关注的中国问题是谁在说?进一步在全球化语境中,注意谁在化?化的是谁?怎样被化?这些问题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当代中国文论问题很多,诸如:中国文论失语问题,当代文论因袭西方问题,文论批评的边缘化问题,中国文学在西方被看中变成“每况愈下”的处境,文艺理论批评创新能力缺失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与一个根本问题紧密相关,这就是中国文论在西方话语权力中的丧失文化身份问题!必须运用后殖民“文化身份”理论,洞悉全球化语境中谁在化谁?怎样拒绝被化?怎样从文化冲突逐渐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对话?同时关注中国文艺界的盲点问题,即:中国艺术在怎样被看?怎样被中国人自己看?怎样被西方人看?怎样被拍卖公司看?怎样被收藏家?怎样被里面的问题非常多。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按照西方模式放弃中国经验,我们把它称之为“被驱逐的他者”。它已经放弃了中国经验,力求按照全球的主流思想去做。但这可能吗?我经常想,美国的经验和英国的经验,他们的全球化经验和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稍读一下现代史就知道了。美国的美术经验和欧洲的美术经验和中国的美术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按照西方模式放弃自己的结果,就是变成了香蕉人,外黄里白,外面是黄皮肤,里面是西方的白色。但这种做法值得质疑。

    二,按照差异性原则,保持民族文化指纹,形成中西的对抗或对话,甚至可以说,互为他者,你认为我是他者,我认为你是他者;你认为我不入流,我认为你更差;你认为我是部落主义,我还认为你是霸权主义。这种中西交流史上出现的问题形成典型的冷战模式。所以,一拨人吁求重视差异的美好想法,那么进入第三种,将中国性世界化。

    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性原来是被逼的,我们的边缘化是被全球的现代性和全球化所造成的,但是当我们中国慢慢通过现代化复苏起来,中国现代化的痛苦经验,一个世纪的痛苦经验难道还不值得世界现代性关注吗?所以将中国性世界化的努力在论文中若隐若现。这种努力当然是很可贵的,也是很微弱的。因为它所替代的立场是他者的他者,你看我是他者,我看你是他者,你对我而言,是他者的他者,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因过分强调中国性而丧失一部分国际性。但我尊重这种选择,这种选择提出三个问题:未来的世界是同质化还是多样化,他选择的肯定是多样化;未来的文化应是单边主义还是多元主义,它强调的肯定是多元主义;未来的美术究竟是应该强调文化身份还是文化统一性,它强调的肯定是文化身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