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化的本体关系
(2013-01-25 11:24: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法 |
书法与文化的本体关系
在我看来。书法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本体联系,稍加申说:
书法与儒家文化的联系很深,书品与人品作为书法标准是儒家伦理要求,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动情乎!”
书法与道家文化的千丝万缕联系:首先,法天贵真,需在书法中创造的真实品格,
书法与佛家文化的重要维度。亦书亦佛注重人们在写经、抄经中,使佛法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抄经不但是自我修行之道,同时具有助扬佛教之功。佛家非色非空的思想使人有着出世的洞达直观,寄泊着萧然疏远的境界体验,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提倡静逸、古淡、萧然、淡泊、空寂的书境追求。弘一法师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证明。
今天有人说:书法与文化无关,书法与文字无关,书法与人品无关。我不同意这种书法。正是因为一些书家不断剥离书法与文化的本体关系,使得书法向西方大量袭用游戏艺术。书法为何向西方求索?殊不知西方分两种:现代性欧洲和后现代美国。向欧洲求索的结果基本上把中国文化边缘化了,如欧洲的架上油画仅有500年,都把两千多年的纸介媒体——中国书画、帛书等边缘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行为艺术、装置书法、拼贴艺术、达达艺术,有的是从欧洲进入美国后,与消费主义与低俗文化相融合,把欧洲的架上油画,那种贵族式的、古典气息的文化艺术边缘化了。
书法文化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邪路!文化虚无主义已经使得新世纪“汉字文化圈”被“美国文化圈“取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书法今天的出路不在于将自己嫁接在西方现代艺术这“西方的丑学”上,这类实验已经长达一个世纪而且颇多邯郸学步,而是让西方人和全世界的人学会领略东方书法的韵味和精神深度,起码在多元时代学会尊重中国书法文化,学会尊重和欣赏这种差异性文化形态。中国书法如果没有这种自我意识,没有这种独立意识,没有这种自信,中国书法就可能被西方现代艺术殖民,变得不再是书法,或者成为文化上的“后殖民书法”。
可以说,今天书法出现种种的文化疾病、症候,是书法家精神文化生态出了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书法用笔、章法、墨法问题。书法家的人格,书法家的内心世界精神心态衍生出一大堆的精神垃圾,他无法把那些垃圾排出体外,排出他的怀抱,于是书法生病了,书法家不健康了!看看孙过庭《书谱》是怎样张扬志气平和的书风,批评一味斗狠张怪的书法。孙过庭《书谱》以王羲之为例认为:“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而王献之以降的书家,大抵狠命地标新立异于某种书法体裁,不仅在技巧浑厚上不能和王羲之相提并论,在精神气质上也与王羲之相差很远:“而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我们应当审视自己的当代书法流派多出与守正创新的美学原则。怎样去解决当前书法的文化难题?其实,这个文化难题在于古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失效。古代的生活圈子、文房、雅集、雅玩,包括人们写字,然后是送到案头潜心把玩,然后挥毫作答,这种相互默契、优雅的氛围随之消失。今天人人都是手机发短信,电子邮件,打个电话。我们向古代求索的这个文化空间资源被现代性时间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