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岳川
王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61
  • 关注人气:9,2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三)

(2010-09-19 22:16: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术

    二《大学》三纲的历史语境

    《大学》的思想固然高深,但必须以细读为理解的前提。细读是一种方法,即通过对具体文本,包括字、词、句、章等加以深刻了解,才能抵达思想的深处。阅读经典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望文生义,细读保证我们对经典的基本理解的可靠性。

    ()内在品格的自我彰显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也称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仅从文字本身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的意义是镶嵌在思想史背景中的。三纲中的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词。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需要下一番思想史功夫。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之道指的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其实,道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不仅有道路这种形而下的意思,还有形而上的意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这个已经从形而下的具体的道路升华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思想。相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道的形而上的意义。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在古代,大学是成人的仪式,15岁入学(今天是18),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大学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一切长大成人的人。大学之道中的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大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第一个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第二个是明亮的、光大的、高迈的意思。这个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不是恶的。之所以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

    儒家所谈到的人,指出性本善”,讲的是人刚生下来并不是恶的,长大后的改变是由后天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德行的彰显也是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西方的哲学家也有同样的探索,其中存在主义就提出了人要面对的四重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家就在不断的告诉我们,人处于世界当中,他面对四重关系:

    第一,人与自我的关系。文艺复兴以后,人成为一棵会思考的芦苇,相信自己通过培养而具有伟大光辉,相信自己能够把握自己。但是,人与自我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弗洛伊德告诉人们,人不是神,人也不是万物的灵长,人恰好还有动物的本性,人的本能使得人充满了欲望,最后人与自我分裂了。

    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只有一个,而他人则千千万万。放眼社会,可以说损己利人的人比比皆是,但另一方面圣人却很少。人和他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维度,但是很多人却破坏这个维度,去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这样一来,人和他人的关系就已然破裂,而不再具有一种合作协作的关系。

    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人是具体所指的,而社会则没有具体所指,可以说是全部他人的总和。从小处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或者由众多家庭组成。古代的家庭是家族”,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家庭。今天的家庭结构变简单了,父母子女几人,而且很多还是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多。于是,这些独生子女都认为自己是父母亲掌上的明珠。但在古代,上有兄长下有幼弟,还有叔伯侄子姐妹等,在这样一个五世同堂的家族里边,要把这个家族弄清楚,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进退,也是非常难的。而从家族扩大到社会,厘定自己的位置则更难。

    最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康德说:在我的头上有满天星空,在我的心中有道德律令。今天的世界不仅有中国,不仅有汉语经典,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佛家经典、道家经典,还有西方经典,还有各类的英语、法语、德语等。世界之大,难以穷尽。人总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不仅太大而且变化太快。

    儒家找到了一种面对世界的良好方式就是明明德。面对这四重天,去把自己内在的光辉发掘出来。《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了将人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或者培养光辉的人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影响,这样才能把每个人心里所有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东西,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出来。

    ()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识

    大学之道的第一个纲领明明德”,主要强调的是自我启蒙。第二个纲领是亲民”,

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亲民就是亲近人民,程颐认为,当读作新”,朱熹继承程颐的观点,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大学章句》)而从《大学》后面的内容看,“亲民应为新民

   明明德意味着当人明白大学之道”,应进一步去启迪自己而去掉杂欲,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而亲民则告诫人们,通过自我完善而获得的心性提升成果不能一人独享。因为知识权力告诉人们,知识不能独享,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之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就是强调要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内在的心灵蒙昧而变成新的人。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更为完美起来。有这一批觉悟了的知识分子不断去发扬这种明明德精神,就会让这个正在被污染和蒙昧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洁美好。

    但是,做这样的启蒙大事是很难的,其难并不在于启发自己,而在于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之难,而变成他人认可的思想则更难。当面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他过分坚持自己、自我、固我、本我的东西,处在一种顽固不化的想法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有多少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亲打骂出来的呢?④为什么要打?这说明连父母亲去推己及子的春风化雨都如此地难,而进行普遍的大学教育当何其难哉!所以,当人们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