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上看西部落后的原因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些闭塞的西部内陆地区,其落后性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然而历史因素我们无以改变,现实中的地域分布差异也是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积最大努力来解决一些问题。
我老家在东部,抱着对西部地区的向往而报考了现在的这个学校,我的成绩在家乡也充其量处在中等水平,
然而来到这里使我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学习上可谓是顺风顺水,仿佛一切成功都给我开绿灯似的,有一个本地的同学对我抱怨说:我真的很羡慕你啊,也很纳闷,为什么有的事情我作出数倍于你的努力却无法取得像你那样的成果呢。在我看来她的说法有些夸张,因为她只看到我风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我努力奋斗的一面。因为我始终相信有付出不一定就有收获,而不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的。因而进入到大学后我仍然没放松学习,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在很大程度锻炼和提升了自己,而那位同学所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她也很努力,但为什么却收效甚微呢?来自西部的众多同学都有这样的苦恼。在很长时间里,我苦苦追寻着答案,直到动笔才觉察到些许的端倪。
在我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知识特别的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已因此降低,我想这一方面与他们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关,一方面与国家的扶助政策有关。
在教育水平上,由于地域间经济的差异,在教育设施和师资配备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影响到人才质量的高低。在这里,我认为经济水平影响教育,而教育反过来更能影响经济的发展,要缩小地区经济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的差距,因为对教育的投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血,一个地区只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身发展才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由于西部地区的落后致使孔雀东南飞是造成师资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恶劣,收入水平低下,根本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心,虽然有的人自愿来到西部为建设西部而贡献自己的青春,但这仅是极少数人,因为现实的条件是人们不得不考虑到自身的限制,父母用血汗钱供我们上完大学以求我们能够有个美好的前程,我们有何忍心再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所以现实的残酷使得人们只好放弃自己原先的理想而投身到发达地区以求谋生,因而要留住人才,国家需要了解一下从业者的心情,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而不是采取强迫性的手段,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即使利用一些手段暂时性的留住一些人才担任不是长久之计,留住他们的人又留不住他们的心,无心工作有如行尸走肉,又怎么能保障教育水平呢?
再者是国家的扶助政策,在教育上扶助的重点应当渐渐的予以转移,为什么呢?在这里做一下对比,,08年宁夏高考文科一本录取分数是五百零几分,理科是四百八十几分,而在山东呢?文理都接近六百分,正是这种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两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虽然不太确切},在这里先撇开教育不说,政策上的优惠使得他们的学生丧生了竞争的积极性,而没有优惠地区的学生深知自己如果不努力则只能望大学门而兴叹,也许将有很多人想朝我砸臭鸡蛋了,但我深信我的言论不是荒谬无据的。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激情,一个地区失去活力更是极其可怕的。因而国家扶助西部的政策应当由大学优惠录取逐渐转移到加大力度提高教育水平上,刺激学生因优惠政策而麻木的神经,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活力,而不是等到他们凭借政策低分进入大学后面对差距时发出叹息地时候。那样就为时晚矣。因为面对差距,有的人尚且还能够醒悟后奋起直追,这样还好。但有的人却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望洋兴叹,自怨自艾而自我放弃,这样的损失是巨大的,即使毕业回到家乡后又能给家乡带来多大的贡献呢?未可知。
个人观点,有兴趣分享一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