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梅花三弄》备课笔记
(2015-05-27 13:26: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古琴 |
《梅花三弄》备课笔记
茅毅
此曲自明初《神奇秘谱》(1425年)始,笔者统计约有四十一种谱集刊出过,之所以广泛流传,正因曲意鲜明,雅俗共赏,诚为琴操中不可多得之曲。
笔者自《神奇秘谱》、《谢琳太古遗音》、《风宣玄品》、《梧冈琴谱》、《琴谱正传》、《西麓堂琴统》、《杏庄太音补遗》、《春草堂》、《诚一堂》、《蕉庵琴谱》等明清谱本比对发现,各家恪守传谱的曲意题解,着眼于乐曲表现,从欣赏梅花的品格的意境原则出发,艺术上着眼于曲调流畅、华丽、富有发展的连贯,颇似民间音乐即兴演奏的印迹,在节奏上有更大的伸缩性,曲调的增减删润较多,有些则趋易避难。
目前流行的谱本主要有广陵宗师孙绍陶先生的传谱,世称“老梅花”与新虞山宗师吴景略先生之传谱,人称“新梅花”,因前一版本较老,后一版本较晚之故。我演奏的谱本是广陵宗孙绍陶先生之再传弟子梅曰强先生所传的〈梅花三弄〉。
老梅花共有十个段落:
(一) 实为散板引子,F=1,慢(谱例略)
引子中包含了几个特征性音调,第一个是在五声音阶构的旋律突出了大跳的音程(主要是大跳而不是在于一定是六度还是几度音程),柔中带刚,第二个是带有朗诵性质的同音反复。第三个是在同音反复基础上再加上下环绕的音型。这三个因素就是“合尾”,它不但在主题中出现,也出现在发展的基本材料。
(二)主题呈示,标号A,全部用泛音演奏,音乐的发展完全是递进和展衍式的,总是从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向前推进,这种渐变式的发展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中和”精神(不包含突如其来的东西)(谱例略)
大跳在这里呈现为五度和七度大跳。同音反复不仅在宫音上,也在徵音上持续。合尾则是很清楚地落在经过环绕后的同音反复上。主题的切分节奏很有特点,六拍子的节拍,突破了四平八稳的4/4拍(一板三眼),重音不断前后流动,并不固定在首拍上,音区不断扩展,跌宕多变,主要揭示人的内在精神,灵活而不飘不乱,端庄而不呆不拖。音乐沉稳,内在、静中见动,庄重与聪颖兼顾备。有人说这是描写梅花迎风摇曳,这也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据我的理解,在这段音乐中去寻找物象特征或者悲欢离合之情感,恐怕都有些勉为其难,毋宁说,音乐主要是体现人的精神气质,即所谓“君子”风度。
(三)只陈述了几个乐汇即进入合尾,一个是宫色彩(123),两个是是徵、羽混合色彩(1653与53216),都是(二)的主题中所包含过的材料,与主题构成派生性对比的关系。在结构上属于第一个插部,标号B
(四) 主题第一次再现,只是音区移低了一个八度。是为第二弄。
(五)仍用B的材料,从一个宫色彩,一个徵色彩、一个徵、羽混合色彩的乐汇开始,实际上这是城包含两个段落,是第二与第三插部,标号为B’与C,B’与B不同处只是采用了发展型陈述方式,篇幅较长(谱例略)。C则是一个带合尾的乐段,材料也是从B派生出来的,下面是C的开头。(谱例略)
(六) 是主题第二次再现,与呈示时完全相同,是为三弄。
(七) 是B材料中的混合色彩乐汇1653的展开,展开型陈述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标号D(谱例略)。
(八)包含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七)的材料的又一次展开,无合尾,标号D’。第二段落把165(徵色彩乐汇)与653(羽色彩乐汇)分别作简单陈述即进入终止,也没有合尾,接近B的开始部分状态,标号B”。第三段落则是徵色彩的乐汇的展开加合尾,不过开始时先上行,起伏几次后进入合尾,区别于B,标号为E,在结构上具有一个新的派生性插部的意义。
(九) 是(八)的第一段落的变化再现加合尾,标号D”。
(十)为尾声,开始时调性突然下降大二度(这是老梅花三弄特有的,新梅花三弄则没有这一段落)从F宫跌落到降E宫系统,色彩趋向于暗淡,有压抑感而力度趋向于厚实、坚韧,旋律型只有三个音,是刚劲的宫调色彩(谱面上21b7)。盘旋三次,返回F宫系统,恢复了明亮的程度,之后,不断出现补充性终止,而不是合尾。最后以泛音的空灵音乐弱力度和渐慢结束全曲。
合曲结构体现为回旋原则:(图式略)
主题作为中心间隔出现三次,所有的插部都是派生性的,是弱对比,而且是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渐进性的向前发展,每个段落者是主题产不同变形,所以,总体的音乐性质都隶属于同一个主题。主要是揭示心灵的体验,一首《梅花三弄》就是一首洁身自好的君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