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013-01-22 13:42:36)
标签:

古琴

杂谈

分类: 古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日,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良宵吟的意境。

    转:《良宵引》的器乐化的特点

《良宵引》是虞山派的代表作之一,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认为,古曲应该是一字多音,而不应该是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体现了乐曲的美妙性和特色,而大多琴歌一般都是以一字对一音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听起来给人一种很呆板的感觉,缺少了乐曲的优美性,如:琴歌《阳关三叠》,其曲调是:

例一通过与琴歌的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琴歌相对少了琴曲所具有的一些优美的器乐化的特点。

    从《良宵引》这首曲子来看,乐曲虽然小,但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曲中用了许多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这些,就增添了许多曲子的优美性。

    其中,泛音给人一种安静、详和的感觉,如:《良宵引》的开头用了和《乌夜啼》极为相似的泛音曲调,很可能是借用这个现成的曲调,将人们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其曲调是:

例二  曲终时,它又变形再现,使首尾遥相呼应。上下八度,也给人一种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觉,如:

例三  吟、揉、绰、撞、打圆等技术制造出来的弯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线,使音迹呈一光滑园柔,富于弹性,如:

例四:“吟”

例五:“轮指”的技法(最后一小节)

例六:“进复”的技法(最后一小节)

例七:“撮”的技法(最后两个双音)

例八:“注”的技法

 

    通过以上的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良宵引》具有明显的器乐化特点。

    器乐化的特点还表现在该曲的结构安排上。全曲共三段(也有分为两段的),每段开头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调。第一段为“起”,其曲调见例二。

    第二段前半部分为“承”,将上一曲调移低八度,见谱例三。

    其后半段为“转”。在段落结尾前用了许多浓重的“撮音”(双声)。第三段“合”,再现了和第二段开头类似的曲调,并引入结束。全曲除了在“转”的部分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外,始终贯串着“气度安闲”的情趣,和作品的标题“良宵”的意思是很切合的。

    由古琴曲《良宵引》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表现技术上,虞山琴派强调的是器乐化的表现手法,在音乐表现意境上,强调的是中正平和的感觉。

 

 

补记: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提到张怀民,张怀民当时被贬黄州 ,作者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是在苏轼被贬4年后,被贬的) 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