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话

http://s1/mw690/5a81c11f4be7ae73787c0&690
茶的渊源
茶,说文解字释为,荼,一种苦荼也,从艸余声,同都切。所谓茶,就是一种苦菜。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谓之“荈诧”。杨雄《方言》称茶为“蔎”,《桐君录》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称“荈”。东晋裴渊《广州记》则叫“皋芦”。
陆羽在《茶经》中,其名为;一荼,二槚,三蔎,四茗,五荈。
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将茶称之为“查”。
现代人对茶的界定是茶属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喜温润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种植。有强心、利尿功效,清明前后采摘的叶子属茶中珍品。
茶,发展到现代,已不限于古今南北,中原吴越,南粤蜀都,受地域的影响而产生各自的茶文化。酥油茶与奶茶,普洱茶与铁观音,岩茶与沫茶皆各具特色。我对各地茶了解不多,只是仅于江南几种,或者说我自己喜欢的岩茶,生茶(普洱),绿茶等。
每个爱茶的人都有自己的喝法和对茶的理解,喝茶其实是很私人的,有些人味重,有些人清淡,煮着泡着冷热混合都可以喝。但翻来覆去,万变不离其中,总是要把茶汤喝下去。中国人实在太会喝或者说太会吃,为了一口茶汤,一口好酒,终日沉迷其中。在茶与酒中体会人生玄机。更有甚者,倾囊收购,痴之如命。酒有酒德,茶有茶道,中国两大特色文化。然酒不可过饮,过饮伤身,茶则无妨,还可了悟参禅。茶,对世人俨然已如心经所云:“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华夏民族,从古到今,汉人占主导,宋代以降,汉人风骨日渐式微,一部茶的文化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汉人的血泪史。明代虽有朱洪武,已是强弩之末。秦汉文脉断了,目前人们的审美和思想纠结于清朝和外国的文化介入混融,真正的汉唐风雅不复存矣。人们要了解先哲的传统,只能依据一些器物遗存,不停仿造!仿造青铜器,建盏、明代家具,仿造汉唐建筑,但这些历代先哲们高度的艺术、文化思维,宗教理念的最高境界,按风俗欣赏、使用习惯,人体工程等方方面面精确设计制造出来的美物,岂是如今文化断层后的现代人所能达到?即使有真怀敬畏之心去做的毕竟少数。朴素古雅、安静祥和,夺人心魄的艺术都是历代思想积淀的结晶。
http://s15/mw690/5a81c11fzx6DQeKcZ1c7e&690
养尊阁藏宋代吉州窑双凤盏
几年前,有感于国人饮茶习惯死灰复燃,笔者开始对茶文化进行研究,从茶的器具,文献入手。其实,泱泱华夏,茶,实在广博 。
文献
历史上几乎所有优秀的人对茶都有独到的理解,大量遗存的文献可以佐证。有关部门统计,从茶圣陆羽诞生一千两百年以来,历代茶书存有书目者不下百余种,著名的有温庭筠《采茶录》,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许次纾《茶疏》等。《茶经》一出,天下益知饮茶矣。迄今为止,茶的专著已不下五六百种。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参观各地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金属,陶瓷、玉器、骨雕、象牙、犀角、书画墨迹等很多与茶有关,佛家,道家,儒家,市井百姓,官僚巨贾焉有不知茶?
唐代卢仝著名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李白的咏茶名篇《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叙述了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元稹茶诗宝塔形,叙述茶叶品质,功用,再说到对茶的喜爱: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宋代苏东坡有阙《水调歌头》专门记述采茶,制茶,烹茶和品茶,词曰:“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好茶须好水,“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掌握温度,“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做松风鸣”。煮茶的器具则“铜腥铁涩不宜泉”。喜欢用兔毫盏,后来又迷上紫砂,亲自设计一款提梁紫砂壶,铭曰“松冈竹炉提壶相呼”。
茶在古代小说里面虽然是虚构的情节,但也能折射出现实生活文人对茶的理解,《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论茶: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遭塌。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斗茶
茶到宋代,皇帝痴爱,发展到高峰,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位)宋代第八个皇帝,书画精绝,然人们不知他是茶盏设计大师,他发明一种茶盏边沿带凹曲线的盏,姑且命名“徽宗盏”。从手的触摸舒服感到嘴与盏沿碰触皆是最微妙舒服状态,这种嘴唇线的设计原理与明代靠背椅的S型曲线原理一样,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其妙想迁得,恰楞严经上说:“皆是无漏阿罗汉”。当然宋皇这款茶盏,除嘴唇线外,其它还有优秀的地方:比如,胎土到釉面及造型。它的胎土,笔者研究,实际是一种完全不怎么经过淘洗的胎土,现代人研究它含铁量较多,实际远不止如此,当窑温达1300度以上时,胎土中的铁质融化和釉混融,流溢形成各种绚丽多彩的纹斑,如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徽宗在《大观茶论》里自己对建盏评判作了个标准,“盏色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http://s15/mw690/001ELgZNgy6DTR69R4Gae&690
养尊阁藏宋徽宗供御残盏
《大观茶论》是一部造诣精深的茶专著,里面详细记述了繁复、严格、细腻的宋代斗茶。对于斗茶之茶饼、茶具、程序和效果都有具体规定。比如斗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鉴辩使用茶饼,但是,茶饼质量差异很大,《大观茶论》说:“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豪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缩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如何才能准确地鉴辨茶饼呢?宋徽宗提出了三条标准:色辨,要求茶饼“色莹彻而不驳”;质辨,要求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就是质地缜密而不松散,拿在手里有一定重量;声辨,“碾之则铿然”,就是唐人所说的“拒碾”,这种茶饼质地坚密干燥。达到标准的“可验其为真品也”。而那些以“贪利”为目的,“假以制造”的赝品,“其肤理色泽”是逃不过鉴赏的。对于使用的器具,《大观茶论》认为罗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眇”。“瓶宜金银”,大小适宜。“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斗茶的操作程序,调膏是第一个环节。调膏要看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要先温盏,“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成膏后,要及时点汤。“点汤”与“击拂”几乎是在同时间里同步进行的,都是关键环节。两相配合,操作得当,才能创造出斗茶的艺术美。《大观茶论》特别强调,点茶必须避免“静面点”和“一发点”。所谓“静面点”,指茶末和水还没十分交融就急急忙忙地注汤,手持茶筅拂击无力或茶筅过于轻巧,茶面没有蓬勃涌起足够的汤花。所谓“一发点”,就是击拂过猛,不懂得利用腕力,绕着圈使用茶筅,以致还没形成粥面而茶力已尽,虽然击拂时有汤花,但注水击拂一停,汤花即刻消退,出现水痕。总之,注意调膏,有节奏地注水,茶筅击拂要掌握轻重缓急,就能创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大观茶论》描述: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末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之,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七汤”点茶法,工序繁琐,细致入微。在实际操作中,时间也许不过一两分钟,只有思维敏捷、动作快捷,才能够抓住这短暂的瞬间。
最后,品茶汤,味以“香甘重滑”,香以“入盏则馨香四达”,而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黑色兔毫建盏,也许为了便于辨别茶http://s7/mw690/001ELgZNzy7idMqPCUC96&690养尊阁藏北宋钧窑茶盘
建盏
现时国内各杂志书刊,谈起“建盏”一律会引用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建盏(窑变盏)”为最美标准,比如日本三大名盏。
1:静嘉堂藏窑变盏(曜变天目又称稻叶天目)《玩货名物》记载最早持有者不详,后传入德川将军家,稻叶家。1918年16.7万元卖出,传入三菱社长岩崎家,1934年,静嘉堂从岩崎小弥太郎手中购得。该盏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3.8至3.9厘米。
http://s15/mw690/001ELgZNgy6DTRAdt5Y5e&690
2:龙光院藏曜变天目盏,该盏口径12厘米。1951年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宝。主要特征:大口,小足,束口,深腹,足无釉。露胎深褐色。内壁细观釉斑会随光线移动呈现五颜六色。
http://s13/mw690/001ELgZNgy6DTSHqOhC6c&690
3: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高6.8厘米,口径12.2-12.3厘米,足径3.8厘米。主要特征:束口,口沿扣银,腹壁弧钭口大足小,小圈足平切、浅挖、修坯自然。器施黑釉,外釉不及足底。器内曜变斑密布。1953年列为国宝。
http://s7/mw690/001ELgZNgy6DTSvBjCed6&690
现代少有人会提到宋代徽宗皇帝对建盏的评析标准。也许传统确实已离开我们太远,中国古代的儒道释,今天的人们要真正了解起来,确实需要时间。青黑其实是宇宙的颜色,代表天地无极,东西南北四极。是大、懋、隐的象征。太庙的装饰,书籍的封面,都比较肃穆。名垂青史是神圣的,是直达天庭的色。
微宗自号道君皇帝,信奉道教。建盏里有一种是朱色的盏,是朱砂调合金粉而成的朱金色,代表皇家至高无上。关于朱色:据中国美术学院李桐博士介绍“从朱砂矿石里漂洗出合适的色相,最深层的漆朱门,画栋梁。上层的是朱磦,即朱黄亮桔黄色,乾隆皇的印泥即此色。”
微宗在《宫词》里写道“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产自福建建阳县吉水乡,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除必需的优质茶叶外,还需要最合适的斗茶用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在宋代所产建盏,是当时至尊,下及士大夫都公认的斗茶佳器。
建盏的基本特征;胎体厚重,糙而不粗,成型手工拉坯,修坯流畅,釉色多种,主要有青黑,绀黑,金黄,棕黄,驼棕,深赫等。口沿处釉层较薄,黑中闪棕黄,接近碗底处釉呈垂流蜡泪状,笔者俗称“鼻涕珠釉”,内外釉的金属元素因温度不同呈不同形状。
癸未年,笔者亲赴福建,在芦花坪,大路窑及生产“建盏”的窑址考查,在芦花坪大路窑十二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流连佇足,如痴如醉。住了多日,采集建盏瓷片,并向当地古董商购得残碗标本百余只。这批建盏后来整理时惊喜的发现,里面有徽宗评判的上品,青黑盏数只,藏于养尊阁。
http://s1/mw690/001ELgZNgy6DTSMXb44d0&690
http://s14/mw690/5a81c11fzx6DRuroHo16d&690
养尊阁藏黑天目盏底部
http://s12/mw690/001ELgZNgy6DTSYgOgz8b&690
养尊阁藏兔毫盏局部
http://s4/mw690/001ELgZNgy6DTT2ZRTBe3&690
养尊阁藏青黑盏局部
http://s4/mw690/5a81c11fzx6DPoRKDkLc3&690
养尊阁藏玻璃釉盏
http://s14/mw690/5a81c11fzx6DPp2Kpxr4d&690
http://s13/mw690/5a81c11fzx6DPoXmG1m3c&690
养尊阁藏朱金釉盏底部
“山外青山楼外楼,怎抵忆君十年愁,昨夜忽得一梦至,如叶飘零随波舟,不才我辈未服老,挚手相看岭上头。”静庵《秋夜观建盏梦徽宗帝》
瞪大眼睛观望这些从窑址带回来的遗物,日夜目瞭触摸,脑海里终于浮现宋人血祭窑场,大观赐宴……
当江南的苏杭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北方的女真已开始磨刀霍霍。
茶,成就文人的纸上霸业,让人理智的享受东山丝竹,却也总架不住武士的刀剑,斗茶盛宴把宋皇的天才表演推到极端,也为误国杀身埋下伏笔。
史载金人(女真)灭宋,金兵于公元1126年闰11月底攻破汴京,废宋徽宗与子赵恆为庶人,3月,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掠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掳掠毫不在乎,但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徽宗在被押金国途中,受尽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被命令与赵恆一起穿着丧服为金帝向太祖献俘。尔后,被关押于韩州(今辽宁昌图县)。
“彻夜西风憾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被流放的徽宗仍雅好写诗。
http://s16/mw690/001ELgZNgy6DTTuPw3Z1f&690
http://s10/mw690/001ELgZNgy6DTTw1LZfe9&690
宋徽宗赵佶和他的瘦金体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又将二帝迁往五国城囚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1135年四月甲子日,被关押九年后,徽宗终于不堪忍受被折磨而死,享年54岁。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金人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于永佑陵。
http://s10/mw690/5a81c11fzx6DYpw0pfP99&690
自乙亥年起,笔者因在县城北郊金鞍山迁建南宋名相李纲祠(纪念馆)历时十五年,并在边上另辟古建筑作为雅居,名“养尊阁”,意寓养浩然之气,植芳乔嘉卉,叠石整山,凿石理水,俾蛱羽晏如。阁边有一亭,也新落成,时著名古琴家茅毅先生访余,在新亭饮茶,茅毅兄为新亭取名 “澡雪”,并建议请篆刻家叶一苇题额。“温然其人,淡然其心,何以托志,澡雪之亭”,当我扣开叶一苇先生于武义溪南寓所,奉上亭铭请叶老审阅,叶老欣然题“澡雪”二字。回忆叶老曾多次为我写字刻印改诗,其对同乡后辈殷情之心,淳淳教诲,未能报答。却于今年春季仙逝,云压壶山,熟水断流。公归在天宁闻我言,举我一觞归安丘陵。
自园林落成,庭院梅兰应时怒放,四景常新,时有骚人挚友聚雅,茶自然是免不了的。http://s7/mw690/001ELgZNzy7idMMTZlka6&690
http://s8/mw690/001ELgZNgy6DTUEQcn5e7&690
养尊阁雪霁图1
常法居士所携红茶,产于名山,高僧所赠,身价过万。以阁中所贮雪水煮之,入口竟涩,急换泉水,始发幽香,原来此茶性未稳,须文火缓攻。
王瑛秘制铁皮石斛茶名贵药材煎制,安养能量,调理四时,众人瀹此茶福祉甚大。
席上小女悦儿抚了几首古琴名曲,有“秋江夜泊”“归去来兮”“良宵引”等,并小记一则:
武川金鞍山人嗜茶,门设常关,偶来宾客,欣然迎之。小径石路,猫犬相随。阑干倚处,互为叙伦。绿蕉为席,瘦月可摘,铁炉汤沸,茶烟映盏,留得余香淳淳。和风弄袖,秋虫鸣树,如此良辰,幸有散发披襟处。客载兴归。帝乡期期,丘壑风流,谁入邯郸道,夜已三更,今日茅屋甚窈窕。
众人各使浑身解数,搜刮肚肠,做得茶诗数首,鼎公文才敏捷先作了一首七绝:仙人一盏乾园里,龙象八分瀚海中,左史法书烧舍利,右军玉颖策青骢。接着又作《乾园夜饮奉牧之长老》: 金谷园中何曾见,养尊阁上贝叶篇,人叹绿珠殊绝世,红颜一坠底堪怜,娑婆世界情最重,净土严饰戒为先,主人斟茶三蛊耳,太羹十千金斝前。且把三蛊作三昧,何时何日不盛筵。优昙陀罗秋声起,琉璃雕甍棨戢连。良辰未央烛花落,云水芭蕉焦尾弦,三五虽值寒雨夜,除却六根月自圆。二千由旬天心处,还同心田种福田。勿误六尘粲祖偈,一经付炬应洞然。
接着阁主静庵做了一首,“落叶知春意,流水弹素琴,一盏一菩提,山中寄故人”
复做了一首题为《养尊阁茶歌》:人之行,在于德,物之美,曰乎性。德行者,众仰之,情性者,乐思之。予茶具,宋供御,青黑盏,世名器。残盏者,曰兔毫,完美物,曰天目。七彩斑,金丹水,虽残件,弥珍贵。完整器,佳客赏,鉴宝物,雅兴事。古人茗,唯德养,双手搴,规斯文。斯文者,恭谦让,若过之,失江山。今人茶,功夫胜,功夫者,武所为。茶之具,煤电烧,古柴窑,绝传薪。养尊阁,宅古婺,好独饮,喜茶事。怀故旧,涕湿襟,长啸歌.天
地间。
http://s15/mw690/001ELgZNgy6DTUv43Ku5e&690
养尊阁雪霁图2
结束语
世事飘忽与浪浮,尘缘坐久慕清幽,一尘未染难得遇,白发年来已上头。前面说过,喝茶是很私人的事,没必要公开,正如人生一辈子很复杂。苍央嘉措活佛说:见与不见都在那里。建盏与我,虽才过了几年,依稀就尘封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世沧桑,岁月匆匆,茶也醉人。
我随众生来,莫随流水去。
茶,拿起,放下。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