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自费拍了一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一日之内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这几年大家都日日在雾霾中同呼吸共命运,但说实话,除了发发牢骚,却很少有人曾真正把雾霾当回事。
对于雾霾的产生,其实并不必等柴静告诉我们,谁都知道汽车尾气排放和采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没车的同志们还是在拼命的摇号买车,有车的同志们只要不限号,即使再拥堵,谁也不愿意把车停在家里去挤地铁公交。而到了冬天,如果供暖标准是室温18度,那么即便已达17度,也总会有很多“正义之士”为民请命,而这当然意味着烧更多的煤。对于雾霾对身体的影响,虽然至今我们仍不能确定危害到底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好的影响,然而再去看行色匆匆的人们,又有多少人会不管有没有帮助,先把防霾口罩带上。实际上很多人,并非不明白雾霾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但又从来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自身健康真正上心。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的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明知故犯,死不悔改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最简单的,每个人都知道饮酒伤身,但无论是商务应酬还是家庭聚会,总有很多人不醉不归。我曾为一位同学的朋友圈状态点过赞,他说:“好难受!好难受!!从明天开始,再也不喝酒了!答应老婆的话就得算话!!!”但两周之后我看到他的另一条状态:“有喝酒的兄弟么?干一杯!”我留言问,不是说不喝酒了吗?我这位同学没有回复,再后来,我的那句留言找不到了。再比如,似乎每个人都痛恨贪污腐败,而一旦身居其位,灰色、黑色利益唾手可得时却多又洋洋自得。
正因如此,无论是真正看完那部纪录片的人,或只是看到那部纪录片的名字以及别人的讨论,而参与到这一两日讨论中的人,虽然大家都纷纷表态对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痛心疾首,发誓要为今后的“争一口气”出一点力,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只是说说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明知故犯,死不悔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很多人无论是因为感动还是震惊,看似若有所悟并扬言要有所改变了,但实际上那种若有所悟经常是假的,只是用来骗骗别人,甚至只是骗骗自己。正如从小到大师长对我们的那些教训,道理都很深刻,当着师长的面我们也都说懂了,但大多数时候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从来不曾真正走心。至于那些关于改变的誓言,更是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所以我们总是知道饮酒伤身,却总是互劝多喝几杯;知道要节约用水,却总是在洗澡时不假思索的把龙头开到最大,享受舒适与酣畅;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却总是为那身昂贵的真皮服饰顾影自怜;知道要保护环境,雾霾伤身,却总是要开车,要开大排量的车。知道并不等于相信。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还是要看他内心真正相信什么。
我自诩为“相信哲学”的践行者。我相信饮酒伤身,我不愿意让我的父母爱人看到醉醺醺,甚至吐到不成样子的我,所以只要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且从来不会主动找酒喝,也不会主动劝别人喝酒。我的爱人来自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她洗碗时总是习惯把水开到很大,但只要我在身旁我总是顺手把龙头关小,而我也总是更习惯接一小盆水来洗脸,而不是用源源的活水。虽然她以前时常说我洗不干净,不卫生,但自从我和她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后,她再也没有反对过我洗碗时将龙头关小或是用脸盆洗脸。我知道资源的有限性和消费主义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性,所以我的东西总是用很久,我身边十年以上的物品并不少见,我当然也不愿意频繁的更换手机,尤其是我看到配置再高的手机也往往只是被用来打电话、发微信、看电子书视频和打游戏之后。我知道少开私家车可以保护环境,所以每想到这点,乘坐公共交通和步行时内心甚至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也相信,即便以后必须要买车,我也不会把奢华和大排量高马力作为选择指标,汽车只是一种代步工具,高速上的最高时速也不过每小时120公里。
然而说所有人对于道理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我更愿意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一颗本善的心。但为什么对于那些道理很多人听了,也扬言信了,却最后还是做不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区别于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其他类型的东方社会,中国社会基本而言是一个看别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两种的意识,一种意识是:明明是好事,但别人不做我为什么要做,甚至凭什么我来做;明明是坏事,但大家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很多奇怪的事:在犯罪或暴行面前更多人选择围观而非见义勇为,而面对翻倒在高速公路旁的货物,很多人又争先恐后的去哄抢;而另一种意识则是,虽然自己觉得应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但因为社会中有一个相悖的看似不能挑战的既成“规则”,为了不显得与遵守规则的别人不同,甚至被“枪打出头鸟”,所以选择放弃或妥协。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社会就是这样”的说法。而这两种意识,某种程度上可以统一为草履虫都有的,“趋利避害”的动物天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正因有此,所以在这个本可以更好的社会里,大家都在看别人,没有人愿意或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承担损失,来让这个社会更好。
有一个常识叫“囚徒困境”。没有人愿意牺牲利益而承担损失,结果是整个社会无法获益或蒙受损失,最后个人也无法获益或同样承受损失,甚至是更大的损失。正如这漫天的雾霾,每个人都在“痛心疾首”地调侃而不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去行动。人们更愿意去指望政府关停工厂,或只是开着空气净化器“等风来”,却依然该开车开车,天冷了就要把暖气开到可以在家穿短袖,而从来都不习惯去思考并尝试,自己要为大家共同的环境做点什么,牺牲点什么。总是看别人的人们多见不得自己不好而别人好,所以“同呼吸,共命运”,也算是求仁得仁。
但这明明是不对的。而如果有人不仅知道它是不对的,并且真正相信它是不对的,从而希望有所改变,那么在尝试真正相信一些道理之外,我们最应该学着去牺牲。这里所提倡的牺牲并非指献出生命,而只是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即在一些事、物上能够割舍,而获得个人或社会更大的福祉。这实际上与诸多鸡汤里的“舍得”有大致相近的含义。但毫无疑问,我自己更喜欢“牺牲”的表达。相比于“舍得”的随遇而安,“牺牲”显得更为主动,而这种主动性本身也是牺牲精神的重要特质。
唯有牺牲掉“别人对自己的好看法”,不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做或不做什么事,才能真正健全自我,践行真正值得奉行的道理,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唯有不再“看别人”,才能更加从容的践行真正值得奉行的道理,为社会更大的福祉而有所牺牲。而如果更多的人都能践行那些本应奉行的道理,为与他人共同的社会牺牲一些利益或承担一些所谓的损失,或许在提高他人、社会福祉的时候,自己的福祉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比如,如果我们愿意牺牲一点所谓的品质感,用人造革取代动物皮革,那么这是世界会更加鸟语花香;如果我们愿意牺牲一点所谓的舒适感,更多的用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那么我们的交通可能更顺畅,天空可能更蓝;如果我们愿意牺牲一点所谓的畅快感,洗澡的时候将水龙头关小一点,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在这颗到处是水,却缺水的星球上繁衍的更长久,而这其中必有我们自己的子孙。
治理雾霾很简单,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都很简单: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问题只在于我们信不信这句话,敢不敢去牺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