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两大分支,曾在学界有较大的争论,目前基本的共识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国际政治理论具有时代性,人类过去的历史更符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解释,而当下则更符合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解释,存亡已不再是国家最主要的困扰。但李江春博士在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1期上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一文中认为,基于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占据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没人能够保证人类社会不会重回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且在现实主义者看来,无论何时国家的存亡及生存的好坏都必须予以关注,而处在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天然面临困局,因而有必要把防御性现实主义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背景下进行研究,这将丰富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
如果有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处于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那么其悲惨的命运是显而易见的。李江春博士的贡献在于,从把这种直观感知学术证据化,回答了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会面临哪些生存压力(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进攻的诱因,容易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的战争演练场,面临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敌人众多,与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合作无法实现,实力无法提高)以及这些生存压力对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造成哪些影响(灭亡、依附等)这两个问题。同时区别于存、亡这样质的概念,提出了生存质量这样对国家生存状况量化的指标。文中主要用宋朝和波兰作为案例支撑。
如果需要批评,那么在这篇研究中,生存质量这一指标更像一个为了提出而提出的概念,没有实质性的运用,以至于让读者认为可有可无,无法体现这一创新的价值所在。同时该文的逻辑有一个可以明显质疑之处:从作者提供的案例来看,宋朝和波兰都有表现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时期,即使在作者所认为的奉行防御性现实主义时期,宋朝只要有可能,便与西夏联合攻击辽国、与金联合攻击辽国,与蒙古联合攻击金国,同样表现出进攻性现实主义倾向,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些“悲惨”的国家在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奉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否是因为其进攻性现实主义失败后的无奈之举。若是如此,则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悲剧,其实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自身的悲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