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85)----北京承恩寺(燕京八绝博物馆)
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0号,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落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由司里监太监温祥修建。京西模式口,位于京西驼铃古道,地处蟠龙山、馒头山之阳,北有翠微山、福寿岭,西连隘口,旧称“磨石口”,为明时重镇,因盛产磨刀石而名。民国初,因该村率先通电,遂改称今名,意即“为诸村之模式”。
承恩寺所在之地,相传早在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已有寺庙存在,到明武宗朱厚照时期,赐名“承恩”,取其义“承天恩泽”故名寺。明清之时承恩寺有“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设道场”三不之谜,因此又被称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之一。模式口古镇原有寺庙二十多处,现有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三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俗谚:“法海寺的画工、承恩寺的地工、田义墓的石工”,概括了他们各自的神秘特色。
明正德八年(1513年)九月初十,明武宗朱厚照敕谕建寺碑,颁布圣旨,圣旨文书 28
行,共 368
字,首题“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司礼监太监温祥,性资茂异,器宇端庄,选自先朝……是祥尝以禄赐余资,在宛平县香山等乡,地方新建承恩寺,傍预置茔域祠宇为身后之计。事闻已赐祠额曰显德,其田村所买錦衣卫百户赵弘遠等地三顷有余,备祠中香火之费。……但免其一应杂泛、差徭,……凡内外官员、附近军民僧俗人等,敢有不遵勅旨者,治以重罪,必不轻宥,宜悉知之。故諭。”此道敕谕说明了温祥竭诚辅佐正德皇帝从太子到登基,因功劳卓著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备受宠幸,为身后事考虑,温祥在宛平县香山乡建承恩寺,旁建茔地祠堂;正德皇帝钦赐祠堂匾额为显德,优免温祥所买三顷有余香火地的所有杂泛差徭,并特敕谕地方政府颁布禁令,晓谕内外。此外,温祥又乞陞僧人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领众焚修,为国祝延,以图补报。宗永,山东充州人,承恩寺第一代住持。承恩寺竣工后,宗永任僧录司左觉义全押管事兼承恩寺住持。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九月廿九日,七十六岁的宗永圆寂,葬承恩寺老塔院。
清代《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正德十年(1515年)吏部尚书李东阳曾撰承恩寺记,并附有李东阳所撰的碑文:“都城之西山,自太行迤逦而来二千余里,迄于古碣石之地,以入于海,屏嶂严固,岩峦起伏,奇踪巨丽,甲于天下,释刹道观往往各得其胜。乃于金山之西、香山之南,有山名曰翠微,有新刹一区,额曰承恩。其地崇冈后峙,高塔前耸,长河抱其阳,平畴衍其周,论堪舆者以为风气攸结,览形胜者以为景物所会。而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閟而不发者久矣。爰伐材于林,凿石于山,佣夫于农隙,选工于善事,众手交作,布地除壤,高庳称位,三阅炎燠甫以告成。予兹虽退老邱壑,未能扶衰力惫,携笻蹑屐一往观焉,兹山少所经历,游不啻数十,至翠微之胜亦知之熟矣,故为之记。兹寺经始于正德五年庚午之春,落成于八年癸酉之秋,额名实上所赐,且命僧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恩寺又经历三次重修。据大雄宝殿前所立道光二十三年《重修承恩寺碑》载:“自乾隆二十二年重修之后,又历八十馀春秋,颇形倾圮,首领太监刘金庆目睹情形,爰倡义举,并承礼亲王菊泉主人慨捐多金,用完善果。于是构料鳩工,以新庙貌,计六十日,精舍吿成,而殿宇遂以改观焉。”
清道光三十年《重修承恩寺碑》载:“京城之西北有翠微山……山之隈有庙曰承恩寺,创自有明,盖温公所建也……曾于道光癸卯(道光二十三年)年间修葺前殿、山门及后殿等,其他则欲修而未果。”時礼亲王府太监刘金庆自道光二十三年修承恩寺后又“复议重修,并于后殿之后添囗数楹,遂移温公供奉其中…”
民国二十年(1931年)《承恩寺庙产登记表》及《民国二十年僧案选》有记载:“(承恩寺)面积亩数,约十四亩有余,又毗连余地三十三亩。本庙房屋间数,一百二十五间。附属土地亩数,平地山地二顷零七亩。又云,慧志和尚自置民红契地二顷十八亩……庙内神像有毗卢佛、释迦佛、菩萨、韦驮、伽蓝、天王、金刚、十八罗汉、天仙圣母、二郎神、关帝,泥质神像共二十七尊,铜质五十一尊,铜钟二架,大鼓二面,铁磬一口。藏经全部十分之四。”
承恩寺座北朝南,整体建筑成“回”字形,占地约两万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寺院四面均有高墙围绕,山门两侧为红色墙体,其余三面是高大的虎皮石墙体,与一般寺院青砖或城砖砌筑的墙体迥然不同。四隅建有4座高大的长方形石砌碉楼,高约10米、周长约30米,外面用石材装饰,内部设有盘旋式台阶,可直通顶部。碉楼的作用,一说防卫,防范贼、匪入侵;二说威慑和保密,使一般人不敢靠近,隔断寺院与外界的联系;三说观景与瞭望之用,其功能类似阜成门外八里庄摩訶庵的碉楼,明代《長安客话》载:摩訶庵:“四隅各有高楼,叠石为之,登楼一望川原如织,西山遏面而來,蒼翠秀爽之色,似欲与人衣袂接。意兴勃勃,业已飞香山碧云间矣。”
山门外有上马石和下马石,山门前有旗杆石,旗杆石表面雕刻有纹饰,兼具实用与装饰之用。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明间檐下悬挂蓝底金字横匾“敕赐承恩寺”,两次间为半月形砖雕的门窗。与传统惯例不同,承恩寺的钟鼓楼不在天王殿前,而是在天王殿东、西转角房的转角处起阁,并非独立的建筑,形制上独树一帜。
从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围住,成为内院。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殿中六铺明代壁画是寺中的精华,是目前已发现的唯一的明正德时期的彩画原迹。天王殿壁画总面积约42平方米,东、西山墙绘有白、黄、青、绿五爪龙共四条,北墙西侧为“帝后放生图”,北墙东侧为“帝后放飞图”。壁画大量使用红色,间配青、黄、黑、白、金等色,加以沥粉贴金工艺绘制,其风格属于宫廷画派,继承了南宋宫廷画院的技法,缜密、精工、绚丽、辉煌、崇尚礼法,壁画比法海寺的晚七十年,其宫廷绘制理法高度相似,且绘画材料上同样使用了青金石、朱砂等珍贵的天然矿物质颜料。
“帝后放生图”高约两米,长约四米,画面中,两名侍女为皇后手擎团扇,皇后手捧一个带有漂亮花纹的黄色海碗,内有鱼虾。一名侍女为皇帝擎着华盖,皇帝神情专注,用一个浅口器皿往桥下的水中倾倒鱼、虾、蟹,倾泻的水柱中可见六样活物:一只蟹、两只虾、三条鱼。“帝后放飞图”与“放生图”相对称,画中皇帝左手正在放飞一只飞鸟,那只鸟的上方已经有七只鸟飞向天空。除了三个打扇、打伞的侍女外,皇后手捧一只鸟笼,一名侍女从皇后捧着的鸟笼中取出一只鸟,正准备递给皇帝,生动描绘了帝、后在放飞中的姿态和神情。
四铺五爪龙壁画,东边墙壁上为黄龙和青龙、西边墙壁上为绿龙和白龙,五爪象征着皇权及皇家寺庙。四龙,面目凶猛,体态威猛,用笔粗犷豪放,尤以退晕法着色,与法海寺壁画的画龙风格迥异,反映了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
二进院主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殿前立有两通石碑,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承恩寺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功德碑。大雄宝殿建在月台之上,古素质朴,形制不高。殿内为燕京八绝主展厅,两侧厢房东面为文创空间,西侧分别为紫檀阁与雕漆展厅、楠香房与景泰蓝展厅、花梨苑与花丝镶嵌展厅。
燕京八绝是清王朝解体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散落民间,在北京地区逐渐形成的八种绝技,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现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燕京八绝博物馆建在承恩寺,共展示有燕京八绝八大类工艺精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436件(套),是北京市第一家将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艺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大雄宝殿内檐梁架上,绘有彩绘。展厅内,清代的景泰蓝竹笛、清代“轻舟雅趣”牙雕、清代牙雕“鱼篮观音”、“九子戏弥勒”牙雕、清代玉雕玉熏炉血沁吉熏、清代雕漆剔黑炕桌、明代雕漆龙盘、花丝镶嵌《盛世繁花》手包、“花坛”挂毯、等,都是展中的代表作。
三进院主殿为法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堂前设廊,单檐硬山顶。院门处有一影壁石底座,影壁石已毁。殿内展示京城八绝大师作品回顾展,五位逝去的传承大师薛青大师的宫毯技艺、满建民大师的雕漆技艺、张同禄大师的景泰蓝技艺、柏德元大师金漆镶嵌技艺、于静大师京绣技艺都令人赞不绝口。法堂偏殿也辟为临时展厅,北边则是一处6000平方米的操场,可以操练兵马。
寺中现有古树数十株,其中寺院北墙处有一至少五百年树龄的人字柏,是北京城内外罕见之物。大雄宝殿正后方也有一棵参天而立的楸树,每年4月花开满枝。康熙六年进士,由编修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出郭从玉泉山历碧云香山晚宿承恩寺得诗六首》,其一曰“山色新从出郭逢,帝京西畔碧千重。芙蓉黛色盘高掌,金碧晴光变众峰。远自雁门趋朔漠,近成天堑控居庸。夏云安得奇如此,马首曾经望岱宗。”

来自网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