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白马寺镇,2025年6月正式开放,是我国现存地上、地下遗存保存最为完整的大遗址之一。以汉魏时期历史文化为核心,占地面积约219亩,展厅面积约8200平方米,荟萃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现汉魏洛阳故城作为这一时期世界最大都市、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文明盛况。
遗址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取自汉魏传统高台建筑规制,高台之上宫墙环绕中心大殿,整体鸟瞰就像一座微缩的汉魏都城。从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博物馆正门、汉阙广场、候车廊、拱桥、博物馆展厅等核心建筑,体现了“建中立极”的空间秩序。在展览设计中,突破传统博物馆以时间为轴的叙事方式,以“总—分—总”的形式设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从都城制度、民族融合、世界影响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展示汉魏时期的历史文化面貌。
第一展厅“天下河洛,大都惟中”通过择中立国、皇建有极和甲子华章三个单元,展现汉魏洛阳城历经数百年营建,上承三代、下启隋唐的都城建设;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翦商,建立西周王朝。西周都城在丰镐(西安),但为了更好管理东方广大的土地,武王营周居于洛邑。成王秉承武王遗志,在洛阳盆地完成都邑的营建,迁徙殷遗民并驻屯称作“八师”的军队,实为西周之东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定都王城(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公元前249年秦再次扩建、西汉初都洛阳,东汉光武定都洛阳,完成了洛阳城的兴建。
第二展厅“汉魏经典,魂脉融合”讲述东汉、曹魏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汉族在多方面的交流影响,这一时期开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自西周到北魏,汉魏洛阳城经历了1600年历史,见证了成康之治、光武中兴、曹丕代汉、孝文帝改革等众多历史事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融合包容等重大史事,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展厅“千秋创举,世界大同”则以考古成果和文献佐证,呈现汉魏洛阳故城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昭君出塞镜
该镜制作于东汉中期(公元25-220年),正值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频繁时期。现存唯一带有完整昭君出塞叙事场景的东汉铜镜,铭文中两次出现了"中国"二字,为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称谓的早期物证,具有重要历史语言学价值。直径21.5厘米、缘厚1.2厘米、重1434克,其镜背中心为扁球形钮,钮座为十三枚乳钉环绕,间以铭文十二字,为制作者名称及吉语:“仲作,宜侯王,复(服)此竟(镜)者大富昌。”铜镜内区中部有四枚乳钉,将图像分割为四组扇形区域,每一区域均布置人物车马画像,并具榜题,铭文分别为:“王诸君/大皇後/胡王车/胡主簿”。外区有长铭,形式为七言诗,共七十字,铭文为“孟春正月更元年,胡王陛见赐贵人。后宫列女王昭君,隐匿不见坐家贫。待诏未见有(又)失神,长迫受诏应众先。倍(背)去中国事胡人,汉召单于匈奴臣。名王归义四夷民,兵革不用中国安”,详细地记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又称太学石经、一字石经,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至光和六年(183年)刊刻的官方儒家经本。蔡邕等人校勘《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七经后书丹刻石,共46块碑石,单碑高逾3米、宽1米,隶书书写,初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石经落成时引发"车乘日千余辆"的观摩盛况,成为汉代儒学经典标准化范本。
西晋辟雍碑
刊刻于西晋咸宁四年(278年)十月的一方碑刻,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大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又称“皇帝三临辟雍碑”等,无撰书人姓名,碑名纂书,正文隶书。原碑位于河南洛阳洛龙区佃庄镇东大郊村。《辟雍碑》高322厘米,宽110厘米,厚30厘米,围绕碑首正、侧面雕有龙纹图案,碑座刻有孔子及其弟子等八个人像,额题“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大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23字。碑阳30行,每行55字,记述晋武帝司马炎设立学官、兴办太学、亲临辟雍视察讲演以及皇太子司马衷再次莅临之事,并追述了西晋国的历史,称颂司马炎的才略。碑阴刻有学官(如太常散骑)、教职员(如博士、助教、主事、司成)、学生(分礼生、弟子、门人、散生、寄学)400余人的郡籍、姓名。书法上,其笔势遒劲有力,结构严谨,造型庄重,收放自如。
神人抱鱼铜带钩,
出土于曹休墓,带钩长12.4厘米,宽2.5厘米,曲棒形,鎏金。钩首为一兽首,钩体上浮雕一鸟首人身的怪兽,双手抱鱼,用喙嘴衔住鱼的吻部,背部一对翅膀向上伸展。墓中最为重要的遗物是一方铜印,边长2.4厘米,篆书"曹休"二字,成为墓主人身份最直接的证据。
陶百花灯
整座灯为分体制作,便于拆卸和组装。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灯盏、灯柱和曲枝,共有四层十三个灯盏,分别插在灯柱和灯盘上,最上层为禽鸟形灯盏,其下三层各有四个禽鸟形灯盏,下方两层灯盏间有神人驭龙曲枝形装饰,整体长短有致、错落有别;下部为覆盆状灯座,间以山峦造型,其上饰有奏乐神人俑,并有形态各异的鹿、羊、狗灯动物俑。据汉代志怪小说集《海内十洲记》载,昆仑山“方广万里,形如覆盆”,百花灯的灯座造型可能象征昆仑仙山,上部灯柱为昆仑天柱,整体造型复杂优美,神人瑞兽毕集,形成一派祥和之气。这盏陶百花灯是中国古代灯具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制陶技艺的精湛体现。
西晋瑞兽“天禄”(招财猫)陶熨斗
西晋陶熨斗。由熨斗和熨人(支架)两部分组成。熨斗为宽沿、平底,柄部残缺;熨人高36厘米,底部为覆碗形足,中部为竹节状柱,上方有孔可插熨斗,柱顶蹲坐一虎形小兽,应为瑞兽天禄形象,不少人戏称为“招财猫”。
彩绘车马出行纹陶盖壶
西汉,此壶有半圆形盖,平口,直沿,束颈,鼓腹,上饰对称铺首,假圈足,器盖中央以红绿彩饰一飞鸟,鸟尾作变形云纹环绕器盖边缘。器身通体用红、黄、紫、绿、褐等色绘制几何图案及人物车马图,共9组,图案色彩艳丽,布局随器物的造型宽窄有度,人物车马图形象生动、传神。
大吉瓦当
出土于太学,保存较好,其上刻有“大吉”二字。早期的瓦当素面无文,后来逐渐加上了动物纹、蟠纹、葵纹等纹饰。秦汉时期,瓦当上开始出现文字,表达民众美好意愿。
牛首鸟身纹样画像石
汉,石质,浅浮雕。正面中央雕刻一头牛立鸟展翅画像,线条流畅,构图巧妙。牛头的牛角向上,眼耳部分刻画清晰,鸟身双翅呈张开状,双翅和身体部分均雕刻线条,表现出丰满的羽毛,左下雕刻一小型飞鸟,呈飞翔状,左右饰有不规则祥云图案,反映出农耕社会人们对于神兽瑞兽的奇思妙想。
永宁寺遗址
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重要佛寺故址。位于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坐落于北魏宫城的西南侧﹐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为灵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年)被大火焚毁。
永宁寺遗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遗迹﹐为高大的土台﹐当地俗称木宁寺或木塔寺。塔基出土了大量佛教泥塑残像﹐还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佛教泥塑残像有大小两种﹐大像较少﹐有佛和菩萨造像。小像出土约300余件﹐多为贴置墙壁上的“影塑”﹐包括飞天﹑菩萨﹑比丘以及世俗供养人像﹐有高冠大履、褒衣博带的上层人物及其侍从﹑文吏和武士等。这批泥塑造型精致﹐形态生动﹐超出同时期石窟中泥塑的艺术水平﹐是北朝雕塑艺术的精品。建筑材料中﹐有饰狮子纹的贴砖,瓦当多为宝装莲花纹﹑变体莲纹和莲花化生等图案﹐其题材均与佛教艺术有关。
北魏·拜占庭金币
东罗马金币,直径2.1厘米,厚0.16厘米,重2.8克,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衡山北路一处北魏时期“甲”字形墓葬,推测墓主人为北魏节闵帝元恭。这枚金币,正面为拜占庭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像,背面为维多利亚女神站像,是我国为数不多通过专业考古发掘出土的东罗马拜占庭金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
大汉雄风——盛世辉煌的汉文明
北齐华严经造像碑
石灰岩质,高253厘米、宽107厘米、厚26厘米,由整块石灰岩雕琢而成。顶部呈圆拱形,雕刻着6条相互缠绕的蟠螭。螭首下垂,双目圆睁,獠牙外露,面目狰狞,造型生动有力,作口衔碑身顶部两角之势。碑的正面额部设有一个佛龛,龛内雕刻着一组五尊像:中间是主尊坐佛,两侧各有弟子和菩萨站立侍奉。主龛还雕有8个小龛,里面各有1尊菩萨像,龛外刻有菩萨名号及对应供养人题名,整体布局井然有序。
碑身部分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经文,共35行,每行约48字。隶书书写的,从右向左排列展现了北齐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石碑的背面同样雕刻精美,顶部有一个帷幕形的佛龛,内有3尊造像:中间是坐佛,两边各立1尊菩萨。龛座刻有香炉和狮子,龛外两侧各有1个金刚力士像,上身裸露,下着长裙,踏于仰莲之上。碑身上部还排列着24个长方形小龛,每排8个,分3排,每个龛内都立着1尊菩萨像,各具特色,形象生动。
彩绘雁形铜灯
西汉时期照明用具,造型美观大方。由雁首、雁身、灯盘、灯罩四部分组成,通过可拆卸结构实现清洗维护。其核心创新在于环保功能设计:灯具点燃后的油烟经雁颈内部管道导入腹部清水层溶解,有效减少空气污染。灯罩为两片弧形板,上部插入灯盘内的直壁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档风,又能调节灯光。
高浮雕鹿头彩绘人物空心砖
西汉,此空心砖反映祥瑞升仙思想的吉禽瑞兽画像砖。中央高浮雕鹿头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鹿头上方为一玉璧形图案,两侧站立人物俑,着红色衣袍,微微作揖,整体画像上方和左右边缘均有阳线刻菱形纹饰。根据研究,鹿头主要意义是引魂升天,将之放于墓砖上,起到驱除障碍、辅助升天的作用,两侧人物俑则充当镇守天门的门吏或导引升天的扈从、仪卫。该空心砖通过传神的图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死后去往理想仙界的美好向往。
北朝围屏石棺床
出土于孟津朱仓北朝墓地,石刻子母阙围屏石棺床。石棺床四周立有4块屏风,每块屏风上雕刻3幅浮雕,共12幅,局部仍可见涂朱与贴金痕迹。除其中一幅图案疑似男性墓主人形象外,其余内容为“郭巨埋儿”“秋胡戏妻”“临深履薄”等孝子、列女、高士君子题材故事,以及墓主出行宴饮场景。下部棺床外侧另有11幅图案,以畏兽等神怪异兽为主题;床腿两侧雕饰狮子,中间为兽面纹样。该墓内未见木棺痕迹,仅采集有少量的人骨痕迹。子母阙内侧出土有一对武士俑。石棺床并非汉民族传统葬具,其起源与鲜卑民族密切相关。石屏风图案既包含反映中原汉文化传统的孝子、高士故事,又融合了带有草原艺术风格的元素,生动展现了北朝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特征。
西晋荀岳墓志
荀岳墓志全称“晋故中书侍郎荀岳墓志”,亦称“荀岳暨妻刘简训墓志”,1917年出土于偃师。
志石纵长57厘米,横宽101厘米,厚9厘米,圭首形制,青石质地,无志盖,无纹饰,四面阴刻文字,阳17行,阴18行,满行21字,隶书。
虽系晋隶,颇含汉风。
墓志题首为“晋故中书侍郎颍川颍阴荀君之墓”。墓志详述荀岳世系、生平和家族情况,并附有晋惠帝诏书。其中“陪附晋文帝陵道之右”的记载,为考察西晋皇陵的方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志文虽为隶书所写,但其中却带有楷书的意味,是一幅难得的晋代书法石刻作品。
北魏石雕坐佛
石灰岩质,典型的北魏瘦骨清像风格。磨光高肉髻,面相清秀,双眉高挑,鼻梁高挺,嘴角微翘,略含笑意。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之上,外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呈上衣搭肘式披覆,中衣结带,佛衣下缘垂于座前。
永宁寺大佛头
方圆脸型,不同于其他出土的略显长形的长圆脸型,更接近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菩萨形象,口形、耳廓线条细腻流畅,颇具女性化趋向。
西汉金缕玉衣
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为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该玉衣由958克金丝编缀1460片新疆和田玉玉片制成,包含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套、左右靴等十余个部件。
西汉四神纹玉雕铺首。
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东,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玉器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一件。这件铺首由一整块蓝田玉雕琢而成,整体以环钮为鼻梁,上连粗眉和双眼,形成兽面,下缘有8颗牙齿。铺首两侧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这件铺首将兽面与四神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浅浮雕、高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对器物进行多层次雕琢,反映了汉代制玉技术的高超。
鎏金铜牛铜马
西晋,出土于洛阳白马寺镇庄河堤晋墓。鎏金铜牛高5厘米,长7.2厘米,宽3.5厘米;金马呈站立姿态,昂首挺胸,四肢笔直站立,尾巴高高翘起。
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是西汉初期宫殿建筑构件,出土于陕西汉长安城遗址。瓦当直径17.5厘米,采用泥质灰陶制成,圆形制式配宽边轮,中央半球状凸起外围饰有"漢併天下"四字篆书铭文,系为纪念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而制
.其篆书字体庄重浑厚,兼具建筑实用性与政治象征意义,印证了汉代"汉承秦制,统一全国"的政权合法性建构需求。
鎏金漆耳杯及底座
西汉时期文物,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号陪葬墓1号。器物由耳杯与铜座组成,耳杯呈椭圆形,圆形底,附双耳,铜座为盘足柿蒂状支架,通体施鎏金工艺并残留漆木痕迹。耳杯尺寸为长14.3厘米、宽2.2厘米,铜座高11厘米、底径12厘米,座柄呈圆柱形,底座为圈足状,柿蒂纹叶尖上翘呈桃形。该器物以鎏金、鎏银工艺与漆艺结合,工艺精湛,纹饰华美,体现了西汉时期金属加工与漆器工艺的融合水平,为研究汉代工艺美术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阳信家染器
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号陪葬墓。染,指的是汉代豆豉酱。染器即是带炉的铜杯,杯中盛放豉料(汁),炉中加炭火对杯中豉料持续加温,再用煮熟的肉蘸食杯中的豉料以调味食用。与这件文物共同出土的其它文物带有”阳信家“的铭文,证明这件染器的主人是阳信公主,即汉武帝的姐姐。
秦都古陶博物馆
丝路文明所展示的琉璃水瓶、健陀罗化妆盘、琉璃香水瓶、希腊、贵霜等时期的钱币、金币,健陀罗地区的佛传故事造像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