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68)------扬州天宁寺

2024-05-20 00:03:27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神州佛音(468)------扬州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扬州城北郊外城河边,丰乐上街3号,是清代帝王南巡时驻在扬州的行宫。天宁寺居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扬州有“双宁”----天宁寺和重宁寺,随着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扬州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双宁”同在一条中轴线,南北相连长达500米,两座寺庙殿宇巍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互相呼应,是扬州市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小故宫”的美誉。

       寺庙相传本为东晋太傅谢安别墅,太元十年(385年)谢安镇广陵时居此,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60卷,故又名“兴严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名证圣寺。唐广明二年(881年),改名正胜寺。又传该寺原为唐代柳毅住宅,后舍宅为寺,故寺内有柳长者像。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写道:“天宁寺居扬州八大刹之首,寺之始末基址,郡志未经核实,故古迹多所重出。考志载天宁寺在新城拱宸门外。世传柳毅舍宅为寺,寺有柳长者像。又传晋时为谢安别墅,义熙间,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于此。右卫将军褚叔度特往建业请于谢司空琬,求太傅别墅建寺。又《华严经》序云:“尊者于谢司空寺别造履净华严堂译经。”又曰:“寺西杏园内枝上村文思房有银杏二株,大数围,高百三十余丈,谢太傅别墅在此。”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名兴教院。宋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应昭庆军节度使蔡卞请求,赐“天宁禅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名报恩光孝寺。元末,寺倾圮。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仍名天宁禅寺,沿称至今。

       清代,天宁寺迎来了极盛时期。康乾年间,为康熙帝六次南下的巡幸地,乾隆六巡江南,曾五次驻跸寺内行宫。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命巡盐御史曹寅在天宁寺内设立扬州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此后,曹寅、李煦又相继奉旨刊刻了《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佩文韵府》等大型典籍。清世宗雍正皇帝,为天宁寺赐紫衣。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誉天宁寺为“江南诸寺之冠”,并在寺西建行宫(现在的“西园”)、御花园,在寺前建御码头。乾隆年间,于寺西花园兴建江南三阁之一的文汇阁,《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乾隆帝命人抄写七部,分别存放在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清咸丰年间,天宁寺毁于兵火。同治四年(1865年),僧人真修请两淮盐运使方浚颐拨款重建。以后又经历代僧人续建,使其成为规模宏大、殿宇整齐的仿宫殿式建筑。

       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古来规模宏大,南至北柳巷北半段,北至今重宁寺,东至彩衣街西半段,西至小秦淮河。南北长约1667米,东西宽约833米,占地约6250亩。原天宁寺山门在今天宁门街南口,门前曾有华表、牌楼。牌楼高二十丈,上悬“朝天福地”额,俗称牌楼口。牌楼上栖蝙蝠上万,故又称其地为“万福来朝”。寺内有青龙泉井一眼。往南行不远即到彩衣街、大东门街等市井生活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新城时,始将天宁寺分割。从此,天宁寺便成为护城河以北部分的专称。

       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扬州天宁寺进行大规模维修,共花费白银一万五千七百两。其中除了商银一万四千二百两外,还包括官银一千五百两。乾隆十八年(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经历三年才修建成功。天宁寺行宫的规模,除了包含从前的下院外,又兼并了周围的许多地方,例如枝上村,天宁寺西园下院,在寺西偏,今归御花园;行庵,马主政家庵也,在枝上村西偏,今归御花园。其东临梅花岭,西有御花园,寺中西为佛殿,东有杏园,亦称东园,有便门通梅花岭,规模达到鼎盛。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右建大宫门,门前建牌楼,下甃白玉石,围石栏杆。甬道上大宫门、二宫门、前殿、寝殿、右宫门、戏台、前殿、垂花门、寝殿、西殿、内殿、御花园。门前左右朝房及茶膳房,两边为护卫房。最后为后门,通重宁寺……驾过后,各门皆挡木栅,游人不敢入。”

来自网页

        天宁寺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96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民间誉为“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沿中轴线依次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华严阁组成,两侧筑东、西甬道各一条,长约百米,建有东西廊房及配殿,整个建筑群对称分布,井然有序,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寺庙建筑群。

       山门殿前东西各蹲踞一座石狮,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灰布瓦铺顶,明间门额上端嵌砌“敕赐天宁禅寺”石额。

       进山门后,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北向为天王殿。钟鼓楼旁原有两座佛塔。天王殿,面阔三间,红墙砌面,单檐歇山顶,大殿四周设廊环绕,殿内佛像早已不存,现塑供四大天王像。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第一层为天王殿,中供布袋罗汉像,……殿右设画鼓,左悬钟。古者钟楼用风字脚,四柱并用浑成梗木,若散木,不可低,低则掩,声不远。宜在左。寺廊下作平棋盘顶,开楼,盘心透上直见钟作六角栏干,则声远百里。是寺钟昼夜撞之,有紧十八、慢十八之号。寺鼓在右,即宋孚禅师闻之悟道处。钟鼓楼旁,矗两宝刹,高数丈,剪彩为幡幢。”

天王殿

       第二进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脊檩高19米。重檐歇山顶,殿后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殿前东侧还伫立有乾隆四十九年自己撰写的《南巡纪》,“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点明了帝王南巡的主要目的。清代大雄宝殿内供奉有大佛三座,旁列梵相十八应真(罗汉),殿后供大悲千手眼菩萨像。

来自网页老照片

       第三进是三重檐的华严宝阁,即译《华严经》处,系清宣统三年(1911年)寺僧愚谷重建。面阔五间,三重歇山顶,建在高耸的月台之上,四周建有石栏,后设净水池。如今,珍藏一套《四库全书》,计6144函,36000余册,一共使用了128个书架,是国内首套依据《四库全书》文津阁版本原色原样复制而成的。清代还有两进大殿,分别为万寿经坛,供奉阿弥陀佛;后为三层楼,楼下为方丈,中为僧房,上层供奉佛像一万一千一百尊,称“万佛楼”,为扬州佛教寺院第一崇楼。

来自网页老照片

       寺庙内甬道中间的广场上陈设有扬州八怪的雕塑。清代,天宁寺成为名人汇聚之地,大画家石涛曾住天宁寺,后定居距此不远大东门外的大涤草堂,其与曹寅交谊深厚;著名的“扬州八怪”大多都先后在天宁寺寄宿过。雍正二年金农在扬州暂住天宁寺,后移居净业精舍;同年黄慎初到扬州居“广陵客舍”,后搬到天宁寺与李鱓、板桥同住,并在天宁寺留有画作“米家山水”,板桥题有七绝“苍茫一晌扬州梦,郑李兼之对榻僧。记我倚栏论画品,蒙蒙海气隔帘灯。” 郑板桥曾在扬州卖画,并为求取功名,备战乡试,于雍正六年(1728年)春天,在其36岁时来到天宁寺,寄居寺里读书。乡试中举后,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赴京应试,考中了进士,为二甲第88名。可见,天宁寺是郑板桥人生之中最重要的转折之地;罗聘的故居朱草诗林,与天宁寺近在咫尺,重宁寺建好后两淮盐商曾重金聘罗聘为寺中殿宇作大幅壁画,可惜后世毁于战火。

郑板桥展

       历史上,天宁寺因康熙、乾隆多次南巡,留下了大量题字、诗歌和楹联,成为这座寺庙的特殊财富。康熙皇帝在天宁寺,先后御题“萧闲净因”、“皓月禅心”、“寄怀兰竹”、“般若妙源”诸匾额,以及“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珠林春日永,碧溆好风多”、“除却私欲终世乐,洗尽邪念满身轻”、“楚尾吴头开画境,林光鸟语入吟轩”等楹联。此外,康熙还留有《幸天宁寺》、《天宁寺》等诗句;乾隆为天宁寺题写的匾额有“淮南香界”、“浮山华海”、“神威拥护”、“省方设教”等,又为天宁寺行宫题写了“众水回环蜀冈秀 大江遥应广陵涛”等楹联以及《天宁寺行馆杂咏》等诗句,据说著名的“满汉全席”,就发源于天宁寺。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