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58)----武陟妙乐寺塔
2024-03-17 00:26:45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神州佛音(458)----武陟妙乐寺塔
妙乐寺塔,原名妙乐真身舍利塔,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张村北,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后周显德二年(995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据后周显德二年所立《妙乐寺重修真身舍利塔碑并序》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灰尽灭时余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自周广顺三年癸丑岁兴工,至显德元年甲寅岁毕工。不二载,成塔。身高一百尺,相轮高二十三尺,纵广相称,层层离地,发发耸空。”另据《塔尖铭刻》:“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庚申建”。可见,妙乐寺塔最后全部竣工于显德二年二月。
关于武陟妙乐寺最早记载见于初唐僧人道宣所撰《广弘明集》:“略列大唐育王古塔来历并佛像经法神瑞迹:……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已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塔基从泉上涌出。云云。”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认为妙乐寺塔始建于隋代:“隋怀州妙乐寺塔者,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图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道俗自见,咸惊讶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测其底。古老相传塔从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虚。有刺史疑僧滥,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犹不见其际。”寺内元延祐元年(1314年)《达
公和尚碑》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余舍利灵骨,收建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也。”
妙乐寺塔因寺而名,据寺中所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佛像并罗汉圣像记》
载:“妙乐寺昌盛时,六院分裂,形式甚阔。今所存遗址有山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白衣殿、中殿、大殿、僧房等。”清代编《河南通志》中有妙乐寺塔记载:“妙乐塔,在武涉县,塔前有槿树二株,高凌云汉,明赵贞吉诗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心;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立《募化施金疏》碑记载:“夏城之右,古怀之隅,佛惟释迦,塔名妙乐,创建不知何代,兴废更历有年。后周则显德重修,至元则延祐再盛,其余营造,难以缕陈,蚀雨颓风,六院半已坠地,穿云映日,一柱俨欲撑天。”
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卷21收录元代《重修大妙乐寺碑》记载:“系古人阿育王始造窣堵波,曹皇后安置金轮相,仍修大刹,基址犹存。”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重修妙乐塔梵宇记》记载:“妙乐寺在武陟县西十里,本怀城古址,寺旁有塔,相传谓建自唐时,有后周显德二季重修舍利塔碑存焉。塔高数寻,下为如来佛像,前有井水深数尺,岁旱祷雨则应。”
妙乐寺塔高34.19米,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各层造型基本一致,仅第二层以砖砌出檐部,再用泥抹造山花蕉叶三十一朵。南面辟有券门,第九层南面门侧置一碑。塔身内设方形塔心室,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室壁为竖井形,每一层设楼板和楼梯。塔身四面均设有佛龛,内置佛像,计17尊,其中两尊铁佛,其余为石佛。每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挂铁风铃,清脆悦耳,数里可闻。
塔身以上部分为铜制鎏金塔刹,高6.74米。刹底为须弥座,上有相轮七重。其上为八角形宝华盖、水烟,皆锯有火焰纹饰,再上为仰月、三重宝珠和刹尖。刹柱上有铁链四根,系于塔顶四隅,由四尊鎏金铜狮蹲踞。鎏金铜狮,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现存于武陟博物馆。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塔刹上还铸有建塔铭文“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由于历史上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塔的第一层下半部已埋入土中,现在地面高度,几乎将塔门全部掩埋,已经无法进入。
妙乐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代大型砖塔,其建筑风格颇具唐风,其檐部曲线及山花蕉叶的作法,在唐代以后的砖塔中极为少见,故该塔明显地表现出了唐塔向宋塔的嬗递关系,也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宗教史的珍贵实物。
妙乐寺塔遗存有后周及宋、元、明、清碑刻二十几通,记载了历代善家信士对妙乐寺殿宇砖塔的修缮经过,为寺塔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其中,塔南立有一通明崇祯二年(1629年)画家周万书的如来佛画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被称为三绝碑。“崇祯二年十月吉旦
成县吏萧屏 撰 虹桥周万书
画并书”,为当时的县吏萧屏所撰;书法和绘画由大儒,号称“周不写”的周万书所作;号称“姜不刻”的姜玲雕刻。
如来画像,采取阴阳线刻,人物饱满、栩栩如生。右上边的篆书内容节选自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坛领袖沈约的《释迦佛像铭》,左上边的楷书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修补塔第七层东南角的故事。碑的后面是捐款人修碑的记载,最上面有让国郑府世子六个字。郑府世子为朱元璋第九世孙朱载堉。左上角楷书载:“积智成明,积因成业。能仁奚感,将吼妙法。驻景上天,降生右胁。如出四门,终超九劫。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物我兼谢,心行同泯。一去后心,百非宁尽。或资理悟,悟以言陈。言不自布,出之者身。有来必应,如泥在钧。应我以形,而余蒙瞽。守兹大夜,焉拔斯苦。仰寻尊灵,法言攸吐。不有仪形,薆焉谁睹。
——梁·沈约《释迦佛像铭》
万历四十一年,妙乐寺舍利塔东南隅,自上至第七级,是夜三鼓,其声大震若雷,坠下一角,若电光闪烁,似释迦像现,又闻洪军路过,架炮复打,佛现金手遂止。塔院僧镜爱异而告众,纠施主孟守道等六人,重拯复兴之。自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改元间竣,爱逝。今孟师汤谨斋心砻石,仍肖释迦金像欲上,令十方善士瞻诵有归。
”
神州佛音(458)----武陟妙乐寺塔
神州佛音(458)----武陟妙乐寺塔
妙乐寺塔,原名妙乐真身舍利塔,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张村北,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后周显德二年(995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重修。据后周显德二年所立《妙乐寺重修真身舍利塔碑并序》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灰尽灭时余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自周广顺三年癸丑岁兴工,至显德元年甲寅岁毕工。不二载,成塔。身高一百尺,相轮高二十三尺,纵广相称,层层离地,发发耸空。”另据《塔尖铭刻》:“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庚申建”。可见,妙乐寺塔最后全部竣工于显德二年二月。
关于武陟妙乐寺最早记载见于初唐僧人道宣所撰《广弘明集》:“略列大唐育王古塔来历并佛像经法神瑞迹:……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已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塔基从泉上涌出。云云。”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认为妙乐寺塔始建于隋代:“隋怀州妙乐寺塔者,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图塔,方可十五步,并是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道俗自见,咸惊讶其神鬼所造,其下不测其底。古老相传塔从地涌出,下有大水,莫委真虚。有刺史疑僧滥,乃使人傍基掘,下至泉源,犹不见其际。”寺内元延祐元年(1314年)《达 公和尚碑》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余舍利灵骨,收建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也。”
妙乐寺塔因寺而名,据寺中所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佛像并罗汉圣像记》 载:“妙乐寺昌盛时,六院分裂,形式甚阔。今所存遗址有山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白衣殿、中殿、大殿、僧房等。”清代编《河南通志》中有妙乐寺塔记载:“妙乐塔,在武涉县,塔前有槿树二株,高凌云汉,明赵贞吉诗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来心;寂寂留双槿,花开不计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立《募化施金疏》碑记载:“夏城之右,古怀之隅,佛惟释迦,塔名妙乐,创建不知何代,兴废更历有年。后周则显德重修,至元则延祐再盛,其余营造,难以缕陈,蚀雨颓风,六院半已坠地,穿云映日,一柱俨欲撑天。” 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卷21收录元代《重修大妙乐寺碑》记载:“系古人阿育王始造窣堵波,曹皇后安置金轮相,仍修大刹,基址犹存。”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重修妙乐塔梵宇记》记载:“妙乐寺在武陟县西十里,本怀城古址,寺旁有塔,相传谓建自唐时,有后周显德二季重修舍利塔碑存焉。塔高数寻,下为如来佛像,前有井水深数尺,岁旱祷雨则应。”
妙乐寺塔高34.19米,为十三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各层造型基本一致,仅第二层以砖砌出檐部,再用泥抹造山花蕉叶三十一朵。南面辟有券门,第九层南面门侧置一碑。塔身内设方形塔心室,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室壁为竖井形,每一层设楼板和楼梯。塔身四面均设有佛龛,内置佛像,计17尊,其中两尊铁佛,其余为石佛。每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挂铁风铃,清脆悦耳,数里可闻。
塔身以上部分为铜制鎏金塔刹,高6.74米。刹底为须弥座,上有相轮七重。其上为八角形宝华盖、水烟,皆锯有火焰纹饰,再上为仰月、三重宝珠和刹尖。刹柱上有铁链四根,系于塔顶四隅,由四尊鎏金铜狮蹲踞。鎏金铜狮,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现存于武陟博物馆。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塔刹上还铸有建塔铭文“显德二年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由于历史上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塔的第一层下半部已埋入土中,现在地面高度,几乎将塔门全部掩埋,已经无法进入。
妙乐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代大型砖塔,其建筑风格颇具唐风,其檐部曲线及山花蕉叶的作法,在唐代以后的砖塔中极为少见,故该塔明显地表现出了唐塔向宋塔的嬗递关系,也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宗教史的珍贵实物。
妙乐寺塔遗存有后周及宋、元、明、清碑刻二十几通,记载了历代善家信士对妙乐寺殿宇砖塔的修缮经过,为寺塔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其中,塔南立有一通明崇祯二年(1629年)画家周万书的如来佛画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被称为三绝碑。“崇祯二年十月吉旦 成县吏萧屏 撰 虹桥周万书 画并书”,为当时的县吏萧屏所撰;书法和绘画由大儒,号称“周不写”的周万书所作;号称“姜不刻”的姜玲雕刻。
如来画像,采取阴阳线刻,人物饱满、栩栩如生。右上边的篆书内容节选自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坛领袖沈约的《释迦佛像铭》,左上边的楷书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修补塔第七层东南角的故事。碑的后面是捐款人修碑的记载,最上面有让国郑府世子六个字。郑府世子为朱元璋第九世孙朱载堉。左上角楷书载:“积智成明,积因成业。能仁奚感,将吼妙法。驻景上天,降生右胁。如出四门,终超九劫。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物我兼谢,心行同泯。一去后心,百非宁尽。或资理悟,悟以言陈。言不自布,出之者身。有来必应,如泥在钧。应我以形,而余蒙瞽。守兹大夜,焉拔斯苦。仰寻尊灵,法言攸吐。不有仪形,薆焉谁睹。 ——梁·沈约《释迦佛像铭》 万历四十一年,妙乐寺舍利塔东南隅,自上至第七级,是夜三鼓,其声大震若雷,坠下一角,若电光闪烁,似释迦像现,又闻洪军路过,架炮复打,佛现金手遂止。塔院僧镜爱异而告众,纠施主孟守道等六人,重拯复兴之。自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改元间竣,爱逝。今孟师汤谨斋心砻石,仍肖释迦金像欲上,令十方善士瞻诵有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