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45)-----青龙山慈云寺

2023-10-21 23:08:17
标签: 佛学 文化 旅游

                               神州佛音(445)-----青龙山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巩义市东南二十公里处青龙山大峪沟镇南部,东连五指岭,西接石人山,南瞻中岳嵩山,北揽黄河、洛水。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也载:“其山势如圆月之状,南对钵盂高峯,左右有龙潭狮嶺圣境,内外列玉兔金龟之形。嵯峨峯峦,巉岩嶂岫,环列四周,难以胜数。”青龙山,古称霍山、天陵山、东西盘龙山,宋时建陵(定陵)于此山之阳,遂得名青龙山。青龙山五十三峰“峰峰有其名,峰峰有景”,“山势穹窿高耸,玉润云翔,有若盘龙之状,其山如满月之形,水曲银河之泒,内藏玉兔,外列金龟。”《河南府志》称:“浮戏北有双峰高峙,俗呼“盘龙双尖”。西北为西青龙,与东青龙异山合体,中有慈云寺,寺前龙潭北流,为石子河。西青龙有石人峰,登峰见山脊环绕如高墉,中列数十峰,皆攒秀献奇于足下。所谓大山绕小山为霍也。西卸北走为小青龙山(即今凤凰山),尽处为牛头山(即今孝义岭)。”

       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古称大白马寺、大慈云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著名学者景日昣撰文《重修大法王寺碑记》载:“嵩阳之法王,与嵩阴之慈云,洛都之白马同时,并为佛教入中国作寺之始。”因此,也有“释源”、“祖庭”之称,俗称上寺。明天顺四年,河南知府虞廷玺撰《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称之为“少林同祖,白马同乡”。

       据寺内明正德二年(1507年)刻立的《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载:“慈云寺,肇自汉明永平七年,僧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睹其胜概,发心创建,躬荷畚锸,亲执斧斤,诛茅斩茨,辟云构烟而成寺,名曰慈云大寺。”明景泰元年(1450年),住持南宗觉顺刻立《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载:“窃闻古刹慈云禅寺,乃释源大白马寺。兹寺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明天顺四年(1460年),河南府知府虞廷玺、广东左参议杨铭撰文并立碑《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载:“黄河之南去巩县四十里,有山曰青龙,山之为势,穹窿高耸,玉润云翔,有若盘龙之状。昔宋太祖因山而陵,远取诸象,故塟于青龙山之阳,即山也。……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腾、竺法兰始创白马寺于洛阳城东,既而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时任巩县知县纪文炜等立碑、举人张拱极撰文《重修慈云寺碑记》载:“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摩腾、竺法兰至自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创寺之初,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亲手种下一颗银杏白果树,高约35米,树干要九个人才能合抱,“九搂十八匝”覆盖大半个寺院,堪称华北第一树,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四日,北山口诗人于同堂游慈云寺,曾写道“扫天白果忆汉土,匝地佛龛闭眼愁”,可惜,1936年此树被伐掉,仅存遗址而已。

       唐贞观元年至三年(627-629年),唐三藏法师奉敕重修此寺。据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载:“至于唐三藏禅师,奉敕重修庄严宝地。自兹以往,或兴或废修置不一。”玄奘家居巩义西邻的偃师陈河,幼年在距青龙山不远的净土寺出家,后遍访名师,西出天竺求法,成为佛学泰斗。据明景泰元年(1450年)《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载:玄奘法师重整慈云寺后,“于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此外,玄奘法师还从西域带回来“释迦牟尼双足灵相碑”,后经明天顺年间重刻保留至今。

       北宋建立后,在巩县选建皇陵。“昔宋祖因山而陵,远取诸象,故塟于青龙山之阳”,并在宋陵内外兴建了众多寺院,对慈云寺敕建重修。元代,元世祖和元顺帝曾两次敕修,“后显大唐并宋帝,重修至正、至元年,至正年间宗主广慧清辩大师续后重兴。”

       明朝是慈云寺的鼎盛时期,从大明正统九年(1444年)到崇祯十年(1637年),有碑记记载的重修、增建就到十次之多,其中南宗顺禅师的重修,奠定了慈云寺的基础和规模。据明天顺四年《庆赞慈云住持南宗顺禅师行状铭》载,南宗顺,俗籍四川,先师乃曹洞第六代信公无疑大和尚,后赴京都,奋志大能仁寺,投礼弘善妙智国师,以为授业之师。宣德四年,得遇皇恩,钦蒙大赏,请给西天之度。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铭》载:明正统甲子岁(正统九年),南宗顺游历慈云寺,见“垣墙坍塌,所存者惟殿基屋址而已。”于是,“誓心修建,不惮劳苦”,“创始于景泰乙亥秋(1455),落成于天顺戊寅夏(1458)。”历时三年多,规模宏大,“中建大雄之殿,转角有廊,前后有庑。楼阁峥嵘,斋堂整饰,飞瓦复道,琳馆珠宫,方丈有室,厨库有房。黝垩丹漆,金碧交辉,内塑诸佛千尊,水陆百座,一切神像,粧理成备。大小僧房,不计其楹,工料所费,千万余缗.....虽远公之住庐山,达摩之居少室,大颠之临南海,其胜会丛林,亦不多让也!”天顺二年,赵州柏林天竺大和尚行至本寺,传临济宗二十五世衣钵与南宗顺禅师,法号卧云禅师。南宗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圆寂于慈云寺,弟子尊称法号为顺南宗大禅师。

       清代,从顺治至乾隆,有记载的重修达十余次,例如清顺治三年(1646年)《草修正殿记》、《清乾隆四年(1739)《重修水陆殿并拜台碑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金粧金刚殿碑》、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六祖观音、金粧佛祖开光、修廊完工碑》等,宣统元年(1909年)“上自下彦和尚塔铭”所载“光绪丙午(1906年),朝廷变法。寺产归学堂十分之七,并迫身归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冯玉祥下令拆寺建学,期间大白果树也被伐掉作为教学楼修建之用。

       2001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千年古刹慈云寺祖庭中兴开光大典,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晋院嗣座方丈,驻锡慈云寺。历时十年,先后修建了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华严阁、白衣阁、方丈室、禅堂、藏经阁、百余米的碑廊。2007年,曾任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为慈云寺题匾:“释源祖庭”。少林寺、慈云寺方丈永信大和尚亦为慈云寺题匾:“少林共祖、白马同乡”。慈云寺还募资复建了祖林,2011年4月,时任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为慈云寺题写“华夏作寺之始”、还为“祖林”题写了匾额。

       慈云寺占地面积约60亩,寺院座北朝南,沿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白衣阁,东西两侧有钟鼓楼、藏经阁、方丈室及僧舍。寺院东南方自古就有祖林,在摄摩腾、竺法兰圆寂之处复建。西北方有塔林,为安奉历代圆寂的高僧所设,原有塔数百座,现仅存塔基和塔铭近百块。寺内遗存隋塔一座,明、清碑刻52通,其中明代碑刻《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和《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一进院

       慈云寺的碑刻之旅是寺院的主要亮点,记载了兴衰交替和历史传承,填补了中国佛教史的空白。从单檐歇山顶的山门而入,一进院内天王殿南侧,东西两侧立有四块碑刻,东侧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慈云禅寺》碑,由住持永法等立碑,是为从北京来找释源、建祖庭的南宗顺禅师所立的纪念碑,碑前为大白果树遗址;一诚长老题写的《释源祖庭》碑。西侧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慈云禅寺碑记》,记载了重修后寺院中轴线“位坎向离”的坐向;重述了“自汉永平七年有摩腾、竺法兰始创为寺”的史实。另一为传印长老为慈云寺题写《华夏作寺之始》碑刻。一进院靠东墙也立有数通石碑,清雍正八年《重修天王殿碑记》等。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慈云禅寺》

      二进院

       天王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建有掖门。穿过天王殿就是二进院,正中为大雄宝殿。殿前东西两侧立有四通石碑,东侧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临济宗二十五世觉顺重刻《五十三峰圣境之图》,该碑展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建寺理念,提出了诸如祖林、僧侣活动等重要信息,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五十三峰的名字。碑刻下方为“卧龙禅师(南宗顺禅师)赞慈云圣境”和“赞二老谈经偈”。碑阴刻《十方施主水陆檀越》。另一碑为明天顺四年(1460年)巩县知县孙让立碑《庆赞慈云住持南宗顺禅师行状铭》,记述了受皇恩剃度的长沙太守之子南宗顺的一生及其到青龙山寻找佛教祖庭的过程。

 

      西侧为明天顺六年(1462年)赵州柏林寺湛秀撰文,洛口驿驿丞白俊立碑《付嘱南宗顺禅师绍继慧命》,记述了临济宗二十四世向二十五世传位的全文及慈云八景,碑阴详记重修后的建筑、神像等。另一为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南宗顺禅师重刻《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该图是玄奘从西域带回,据《法师传》中记载其中一处曰: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万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著。是如来将入涅槃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碑刻下部刻有文字铭文,“其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跡俱有千辐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燿。……大唐贞观年中,有玄奘法师亲往西域求教,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奉,以广传焉。大明洪武丁卯(1387年),云水僧德明,长安卧龙禅寺镌。天顺四年庚辰岁,巩县慈云禅寺住持顺南宗重镌。石匠刘福升”。碑阴是明代知县下的一项公文“方爷明文”。大雄宝殿殿墙南侧,有汉代殿基遗址,新建大殿向北移出十米,特设四个汉代砖池进行展示。

 

       三进院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后为三进院。殿后北墙处有唐宋中殿遗址,重修前该殿绿琉璃花砖所砌的北墙及门尚残存,瓦砾堆内清理出唐代瓷器、贴金佛像及唐宋大量瓦件。三进院正北为华严阁,二层楼阁建筑,面阔五间,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及法身毗卢遮那佛。阁前设有池塘,南侧有碑刻六通。

       西侧有三通,明景泰元年(1450年)《巩县慈云寺圣像记》,碑阳为明初开封、洛阳及下属官员捐资情况,碑阴是各殿堂内各种佛像分布情况;另一通明天顺四年(1460年)河南府知府虞廷玺、广东左参议杨铭撰文并立碑《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多角度评价慈云寺,堪补了许多历史空白,多次载入府、县志和其他文献中;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进士赵应斗撰文、进士赵迎作诗立碑《慈云寺创建白衣阁记》,介绍自己在寺内读书及创建白衣阁、捐献大槐树、大桂树的经过;碑阴刻有进士赵迎诗文等。

      东侧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南宗顺禅师撰文并立碑《青龙山重修慈云禅寺碑铭》,公示了慈云寺管辖的范围及四至详界,还说明了“禅宗五派”与慈云寺的管理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进士赵景星撰文、知县程宇鹿立碑《重修慈云寺千佛大殿碑记》,自古以来,少林习武,慈云习文,仅明代慈云寺就有两人考中进士,该碑为赵景星回忆少年在寺内读书的情景;明景泰元年(1450年)住持觉顺立碑《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铭》,碑中有关慈云寺的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著名僧人的记载。

      四进院

       白衣阁复建在遗址之上,背山面寺,下层为砖砌高台,上层为木构楼阁,四周设廊,登台近可俯瞰殿顶庄严,远可欣赏峰峰圣境。

      碑廊

       院内东西两侧建有碑廊,十数通碑刻主要为明到清,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竖祖师碑铭并重修斋堂序碑》、明崇祯四年(1631年)《敬修水陆殿神像碑记》、清乾隆四年《重修水陆殿并拜台碑记》、清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地藏十王殿序》、康熙三十二年《重修慈云寺千佛殿碑记》、明正德二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明万历十八年《重建地藏十王殿记》、清康熙四十三年《重修金粧金刚殿碑》、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六祖观音、金粧佛祖开光、修廊完工碑》等。

       祖林

       为纪念在此圆寂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而建。祖林采用一大两小塔式建筑,主塔高28.6米,内供释迦牟尼佛涅槃像,佛像重28吨。主塔两侧是摩腾、竺法兰二祖师塔,塔高17米,内供两位祖师坐像,像高2.8米,重5吨。

       千年慈云禅寺,已复晨钟暮鼓。明天顺四年《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铭》赞曰:“云山苍苍,在彼高岗;名曰青龙,负阴向阳;水环巩洛,地接嵩邙;中有梵宇,创自汉唐;或兴或废,修建不常;庐山岭秀,曹溪水香;适有上人,得得西方;来游来止,感慨心伤;发心修善,誓立道场;不畏寒暑,岂惮风霜;遍千檀越,广施栋梁;经之营之,峻宇雕墙;诸佛有殿,众僧有房;祖风是务,佛日增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香火供养,钟鼓铿锵。为国祝釐,与民降祥;皇图永固,地久天长;镌碑记事,千载流芳。”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