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38)-----甘谷大像山石窟

2023-10-07 17:02:23
标签: 佛学 文化 旅游

                         神州佛音(438)-----甘谷大像山石窟(上)

       大像山石窟,位于天水甘谷县城西2.5公里处,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山体高度215.6米,呈东西走向,山势巍峨,气势磅礴,总长约1.5公里。正面观之,犹如两面迎风招展的旌旗,故称“文旗山”,与其并列的东山则称“武旗山”,统称旗鼓山。文旗山因山巅修凿大佛像之故,又称大像山。据清《伏羌县志》载:“旗鼓山,邑西南二里,状若旗鼓。大像山,邑西南三里。”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秦州条记:“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长八尺,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丈,有阁道可登。”

       历史上,甘谷因其所处交通枢纽的特殊位置,东面毗邻天水,西面相接武山县,南面直通礼县,北面与通渭县、秦安县相邻,成为各民族交流频繁的地区。旗鼓山东西两侧,有水从山南流出,在前方交汇,北流入渭。当地人称这两条水为沙沟,大像山(文旗山)西为上沙沟,或大沙沟;武旗山东为下沙沟,或小沙沟。清《伏羌县志》载:“上下沙沟,邑南二里,俱发源南山下。逢天雨暴涨,水势洶激,为邑患,筑堤御之。沙沟故堤,邑西南一里。永乐初,知县李贵昌筑。成化中,知县周书复修后增筑,有功名各记。”明朝景泰三年,始建通广渠,水利灌溉历史悠久。上下沙沟汇流形成一个三角洲,自古就有民众生息于此。先秦时就有冀戎在此活动,其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为中国县治肇始之地,建县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甘谷大像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质地为红色砂砾岩,为开凿石窟提供了便利。大像山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其依山就势,西低东高,分东西两个区,西区以古建为主,现存明清古建15处,从山脚一路延伸到山巅,有土地庙、姜维殿、梅葛殿、伏羲殿、观音殿、小巧精致的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灵岩寺、永明寺、财神殿、韦陀殿、无量殿等,布局上,错落有致,风格不一;东区以石窟为主,除半山腰开凿千佛洞外,其余分布在石窟寺内,现存石窟22处,其中以6号窟(大佛殿)最为重要。

       大像山石窟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据考证,石胎雕于北魏时期,泥妆塑于盛唐年间。而根据文字记载推断,至少在北周之前,彩绘续建完成于盛唐,北宋达到全盛,明清陆续有重修。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麦积山“为亡父造七佛龛”,其规模宏大,堪称麦积山石窟之首。时著名文学家庾信专门撰《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以记其盛:“异岭共云,同峰别雨。冀城余俗,河西旧风。水声幽咽,山势崆峒。法云常在,慧目无空。”甘谷古称冀州,后称伏羌,当时能与麦积山石窟相比的,在冀城非大像山石窟莫属,可见,大像山石窟在北周时期已经存在。此外,甘谷县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两通发掘于大像山的佛造像碑,一尊是一佛二菩萨造像碑,发现于大像山石窟附近,为西魏时佛造像;另一尊是三级佛造像塔,镌刻于北周时期。

       另据大像山6号大佛窟壁遗存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立《重建大像山碑记》载:“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开陡出石像,高百二十余尺,覆以重楼数层。肇于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余岁,地方于以庇神麻焉。同治初,经兵赞,佛楼被焚,露立八载,无复起宇者。任于庚午正莅斯邑,议重建之。其工巨,需数千婚。募之各统戎,慨然诺。任督其事,率会首等,越五月而工乃成。非致侈言焕然,亦聊以蔽风雨云。是为记。”可见,宋嘉祐三年(1058年)进行过大修,大佛窟前建成楼阁以保护佛身,同时又用泥塑技艺重妆佛身,以至于有肇于宋嘉祐三年之说,而大佛造像则存早矣。

      明天启《伏羌县志·地理志·山川》载:“大像山:在西南三里,巅上有佛,就崖刻像,高百丈……上覆以楼,今楼废。”可知明天启年间,大佛楼已毁。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年(1781-1786年)间,县令杨芳灿主持重建大佛窟楼阁,工成,在其所撰的《大像山佛龛铭并序》中载:“琉璃耀日,七重雀目之窗;金碧凭霄,百尺蛇鳞之桷。”清同治二年(1863年)夏历四月,回民反清起义,毁塑像,焚大佛楼及全山梵宇祠庙,除大佛以外的塑像和木构建筑无一幸免。平襄刘伯龙撰《重修大像山碑记》技术清同治九年(1870年)伏羌县令强任“祈诸军门,筹资兴修,并兴银百两,规模粗具,一复承平之旧”,将大佛楼由七层改建成五层三间。建成后,又对大佛进行了全面彩绘,面部贴赤金,并再次描绘胡须,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重塑活动得以完工,基本保持了前代原貌。

       民国九年(1920年)甘谷一带地震,大像山大佛楼阁倾塌,据民国安履祥《甘谷县志·山川》载:“文旗悬崖间凿佛像一尊,金容彩衣,辉映渭川。高约十丈余,足趾一甲之大,直如箕;一指之大,巨如瓮。清末,右手一指堕,坏护身层楼一间。”民国十年(1921年)乡民李绣鎕等人募资重建大佛楼,改五层三间为三层五间。后又毁,此后再未恢复。1983 年维修大佛像时,大佛腿部宋、清两代重修泥层剥落,石胎的腿部露出了北齐典型的“曹衣出水”衣纹塑造风格,为大佛开凿于南北朝时期提供了更好的证明。

        牌坊

       位于上山步道前,四柱三门三楼歇山式木牌坊,明间绿色琉璃铺顶,正脊正中塑狮子驮宝瓶,檐下额间悬“大像山”横匾。牌坊南侧立有民国戊辰年(1928年)四月《羲皇故里》碑,阴刻《伏羲生于甘谷白家湾乡古风台》,伏羲氏为三皇之首、人文初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阴阳法则,揭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真理。最早记载伏羲诞生地的文献是东汉纬书《河图稽命徵》,“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唐代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太嗥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雷泽、成纪的地理位置,在《三皇本纪》注中有明确记载:“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阳。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因此,天水从古至今被称为“羲皇故里”。明嘉靖《秦安志·建置》载:“(秦安)自庖牺氏开辟为羲皇地。”民国以前秦安县城南郭城墙一直镶嵌有“羲皇故里”石刻,因此,秦安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民国张其昀、陆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图志》云:“大像山伏羲庙: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约二百公尺,相传伏羲为甘谷人,生长于此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建庙于山麓心祀之”。民国时期安履祥《甘谷县志》云:“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风台者,乡人谓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谷称古风台村人善编制鸡罩,以鸡罩形似八卦,洵为莫之为而为之者,其说虽不经,而实无因焉”。

      土地庙

       与姜维庙两两相对,单檐硬山顶,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内供土地神,神龛上方悬挂“瑞泽福地”匾额。

      姜维庙

       位于山路西侧,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中间和两梢间辟门,内供姜维。明间檐柱楹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棲像山永昭千载英灵”。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人,三国蜀汉著名将领。

       伏羲殿

      伏羲殿,也称太昊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同治二年兵灾被焚,光绪十年重建。据明代叶应甲编纂的《伏羌县志》载:“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大殿坐南朝北,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宫门建于重阶之上,为砖木结构悬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七踩斗栱承托撩檐枋,额题“太昊宫”三字,为清代优贡李维屏题写。额题下有“一画开天”,两侧楹联,清宣统知县雷光甸题写:“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鸟篆,梵字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门左右两侧有一字墙,上有装饰性月窗。

      伏羲大殿,高八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面积124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建筑,重修于1994年。正脊中央塑龙马奔腾,两侧花鸟吉兽,丹陛、地砖、门窗、供桌、乃至大殿兽吻,处处透露出八卦太极形象。殿前设廊,廊前檐下悬挂赵朴初题写的“人文始祖”匾额,明间和两次间檐下悬挂启功的“一画开天”匾额,舒同的“开天明道”匾额和黎泉的“与天地准”匾额。廊前明柱上镌刻清光绪翰林王海涵所题楹联:“绍皇开泰运,厥后有石子访道(孔子贤人石作蜀),伯约(姜维)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殿内供奉伏羲坐像,高2.6米,分腿端坐于分心石上,两手作“天地合一”式托演八卦。

       千佛洞

       千佛洞开凿于半山腰,由三个殿堂窟与长甬道连接而成,讲法堂、地藏殿、罗汉洞依次相连,四壁多新绘壁画,多为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等。

       百子洞

       灵岩寺是洞寺结合,大像山就地取材、因山就势的典型代表。寺内院北有窟前阁,阁东北就是百子洞。百子洞也称观音洞,为天然洞窟,民国三十六年人工凿通甬道至窟,窟内主供送子观音,两耳室塑有金华、大势至菩萨、城隍、马三将军像。马三爷是甘谷特有的一位地方神灵,又称马三将军,回族,清初甘谷人,家境富裕,排行老三,年少有德,因生前常骑黑驴,也称“黑驴马三爷”。病逝后托梦乡人,乡人以神灵敬祈,颇有灵验,逐渐作为一个地方神灵被供奉起来。

      永明寺

       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寺庙座东南向西北,沿阶梯式的台地上,依次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组成,两侧是钟鼓楼、客堂和斋堂、十三祖师殿和伽蓝殿,山门为牌坊式单檐歇山顶砖瓦结构,明间额题由赵朴初手书“永明寺”,联刻“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两次间额题民国时期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无上法让、出尘入净”八字。永明寺为净土宗寺院,1992年重建。

      鲁班殿

      过文昌阁,沿公输仙道而上,经过鲁班门,便是鲁班殿。鲁班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九年重修,光绪五年增建殿前抱厦。同治九年维修全山建筑时,木匠们利用剩下的边角边料修成了独具一格的八卦莲花藻井屋顶,未用一钉一铆。鲁班殿砖雕精美,殿门为砖雕拱门,全部砖砌,扇形门额内镌刻“规矩门”三字,两侧门边楹联内镌刻“其巧在古倕以上,所居介帝君之间。”门上脊饰独特,殿内院门正脊、屋顶脊饰脊兽栩栩如生,充分显现西北地区最有名的砖雕“甘谷脊兽”自己独有的风格。殿内供奉木工祖师鲁班,神龛上悬“万代祖师”、“千古巨匠”横匾。两侧楹联“映紫气生陇地,育绳墨秀骨;秉木德显永乐,化曲直妙理。”

文昌阁

       殿外院内有偏殿,名“怀握堂”,门侧楹联“先生矢志尊古训,来者常怀模范型”。碑亭内有书画、碑刻,亭柱上也悬挂多幅楹联,如“游到此处带几分仙气,坐定后岁生一点善心”。从圆拱形后山门可以出院,院门上脊饰生动活泼,两侧楹联“问道等陟玉皇阁,论斧恭入鲁班门”。院门外廊墙上刻有《鲁班殿颂》碑记,碑记两侧楹联:”风雨几度漏痕旧,门人屡有缮作新。”

       财神殿

       出了鲁班殿,一路向上,经过健民路,过“爱民亭”,再拾阶而上,就是八字形影壁的山门,这就是财神殿,也称关圣殿,从这里平台上的鲁班殿一览无余,院内建筑中八卦莲花藻井屋顶异常醒目。关圣殿始建于清初,同治十二年重建,光绪二年扩建,1984年修主殿和僧房。殿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像,半侧而坐,身穿甲胄,外披绿袍,右手捋髯,左手握《春秋》,与月牙门相映。

       无量殿

       位于山顶石窟寺和山下庙宇建筑的结合点,是一处古建和石窟相结合的庙宇,为大像山最早的庙宇之一。正殿座东朝西,内塑真武大帝、西方三圣殿,南边为花儿娘娘殿,北边侧门处有火神庙。三殿陆续修缮于民国九年、民国二十七年和民国三十七年。无量殿也是汉代“隗嚣三台”之一的“歇凉台”所在地。据康熙二十七年《清一统志·巩昌府》载:“大像山,在南三里,岭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嚣歇凉台。”隗嚣,王莽新朝时期天水成纪人。自称西州上将军,雄据陇右十一年,先后被封为右将军、西州大将军。

真武庙 

      火神庙,重建于光绪五年,后又于民国期间、1962年及1991年一再修葺。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一间,进深四椽。供奉火神,内悬挂“文盛中天”匾额,两侧三国关羽故事壁画与神阁顶部的平棋藻井尚存,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绘,民国九年又装色重描,火神系当地皮匠供奉。

       无量殿南有花儿娘娘殿,也称圣母殿,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结构,殿内原塑有眼光、子孙、耳光、斑疹、千子、引母、乳母娘娘等像。现供奉三霄圣母、千子、引母、乳母娘娘等像。殿内有壁画多幅,尚保存完好,主要保存在东西山墙和正壁部分,东西山墙绘画主题为儿童玩耍场景,表现送子祈福;正壁绘有龙鱼凤鸟,主要和伏羲崇拜相关;神龛上有平棋藻井,每一平棋内都绘有一玩耍的小儿,有的坐莲,有的骑着麒麟,形态各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是甘谷花儿娘娘,也称三霄圣母的圣诞,三霄圣母因其主伺生育、护佑儿童,被甘谷老百姓尊称为“花儿娘娘”,每年“上花儿”是甘谷人对买花去山上敬神的称呼,通常给男孩子上白色的花,女孩子则是各种彩色的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