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游之四雄村
雄村,距离歙县县城6.5公里,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古名洪村,因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随着曹姓家族的兴旺发达,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改名为雄村。据《雄村曹氏族谱》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安曹氏后裔曹永卿迁居歙县洪村,娶村中大姓洪氏之女为妻,是为雄村曹氏一世祖。后曹永卿生有二子,嫡出宗仁、庶出宗礼。曹宗仁育四子,曹宗礼育三子,便是后世著名的“雄村曹氏七房”。而雄村曹氏的“一祖两祠”也源于此,即宗仁支下四房后裔建“孝思堂”,宗礼支下三房后裔建“一本堂”。
据粗略统计,从明至清,雄村曹氏族人中举人的有52人,其中获乡魁的6人、会魁的1人,连捷成进士的29人。尤其清代中举的39人,连捷成进士的23人。清代,雄村有“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明代,曹氏宗仁一支率先发达起来。在整个明朝,曹氏获得“一门三进士,五世四经魁”的赞誉。其中,曹祥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兼制湖广湖北道并四川酉阳等处,被称为“大中丞”;曹楼官至江西参政、四川学政,被称为“学宪”。清康熙年间,曹宗礼的后代在扬州从事盐业生意,自第八世曹士琏起逐渐做大,第九世曹世昌时,成为扬州两淮八大盐商之一,成为巨富。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曹世昌曾参与接待;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后文埴两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帝对文埴及其母多有赏赐,并御赐“四世一品”,并其子三朝宰相曹振镛在内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屹立于村头曹氏宗祠前的“四世一品”坊,就是这一表彰的见证。
雄村景区古迹众多,有“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竹山书院、慈光庵、中美合作所遗址、小南海星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其中竹山书院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典型徽派建筑群和徽州古书院。
桃花坝
从雄村景区大门而入,就是沿新安江建成的高大石堤,桃花坝。景区大门徽派建筑风格和重檐歇山顶相结合,门联“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赤红贯日谁近其馨。”桃花坝临练溪,面竹山,当年雄村曹氏沿十里长堤遍植桃花,既保持水土,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清代曹文植《石鼓观斋》诗钞中有云:“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游眺……”沈德潜在《竹山书院记》中描述:“缘溪之曲,筑平堤,艺佳树,苍翠无际,隐隐如画图”。
从桃花坝可沿长堤一路前往竹林书院,也可沿江乘坐竹筏体验一下碧水连天,“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境。
大中丞坊
距竹山书院不过百米,在雄村乡政府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坊,又称“光分列爵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的青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13米,宽8.5米。坊三楼双升龙板上镌刻“恩荣”两字,二楼中央前面石碑书“光分列爵”四个大字,一楼正中央书“大中丞”三字。“光分列爵”意即罗列先人事迹,让后人瞻仰。坊上镌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间首开进士曹祥,到刚刚金榜题名的曹文埴在内的所有进士、举人的芳名,是一次集体表彰活动。
上社
雄村上社和书院南片建筑连在一起,有曲廊相通。门前有两头石雕狮子蹲踞,为清代遗存。这里是村人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的地方,每逢旧历的春秋社日,雄村先人都在这里搭台唱戏,舞狮舞龙,甚是热闹。现为雄村老年大学、竹山书画协会所在地。
竹山书院
书院是曹氏家族为其子孙后代修建的私家书院,采用徽派园林格局,是文化与园林结合的经典。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作为江南园林的十三个实例之一加以介绍,与苏州园林、岭南庭院齐名于世。
曹世昌为富而仁,曾奉命接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幸扬州。在徽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传统观念下,在皇帝景羡的目光及在场仕宦谈吐中,总感到商人生为四民之末难以入流。在其弥留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于溪干建文阁,修书院,点社祠,筑园庭,植花木,以培养所有族人,俾籍于讲诵诗书之业,渐漬于礼义亲逊之风,此常保富贵之良方,振兴曹氏之一法”。据竹山书院正堂右侧墙上《输助文社基地列后》碑刻记载:竹山书院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工,历时四年,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书院落成,门额“竹山书院”四字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邓石如所题。礼部尚书沈德潜撰写《竹山书院记》,并附上曹学诗的《所得乃清旷赋》,饰之“清旷轩”正壁,乾隆皇帝阅之大加赏识。沈德潜在《竹山书院记》中写道:“许氏本歙人,后先固堪辉映,顾许之园止以私于其家;而曹氏合其族人无分畛域,俾之相率于为善,而不私为己有,则有度越于昔人远矣。”高度赞扬了曹氏礼祠支七房为全族人谋未来之善举。
竹山书院选址依竹山傍新安江,建在水口,充分利用天然造化之优势,其空间虽受限制,但构筑上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以大自然为背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将书院东方临江的一面,用“延山引水”的手法,将新安山水画廊的山容水态天然景致摄入园内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光绪年间歙县知府谭复堂记竹山书院:“缭以短垣,面新安江,峰壑如屏。帆缆上下,擅胜在远,山泽之姿,可以坐啸。”
书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整个建筑分为讲堂和园林两部分。讲堂为合院建筑,有堂、斋、廊等建筑。堂北有斋,中设天井,斋后为厨房。园林位于讲堂之北,主要建筑有清旷轩、文昌阁、百花头上楼、眺帆轩等。
书院兼具教育、祭祀和休闲等功能,其中教育是书院的核心功能。讲堂位于书院主入口区域的中轴位置,呈对称格局,左右为启蒙馆和藏书楼。书院大门两旁伫立两尊石鼓,大门上方“竹山书院”题额为邓石如所题。入门处两个廊柱之间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宽敞明亮。两侧廊壁上悬挂有“营造始末”、“人才辈出”、“曹振镛生平”、“曹文埴生平”、“曹文埴倡建古紫阳书院”、“曹学诗生平”、“园林意境”等介绍。正厅明柱上左右悬板联一付,“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为清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埴所撰写。左侧的启蒙馆主要承担着幼童启蒙教育的任务,体现了朱熹“循序而致精”的教育思想;右侧的藏书楼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院的雄厚办学实力。
竹山书院的祭祀、休闲区域则体现在园林区域,与教育区域以园林相区分、相勾连,实现“礼乐”分明、和谐统一。其中“山中天”是勾连主园林与教育区的过渡性小型园林。在讲堂通往桂花厅回廊的廊间壁上,嵌有一幅青石板,上刻“山中天”三字,字径尺五,为颜真卿真迹,寓意雄村是卧虎藏龙之地,也指父子尚书的山中宰相家。
园林区域以清旷轩和文昌阁为两大标志性建筑,分别承载了祭祀与休闲的重要功能。园林前部稍突于讲堂,并于东南隅增设一园门。园东面作开敞式处理,面山临江,仅筑矮墙分隔内外。其余三面,环以建筑,形成主景庭院。以借景手法将山容水态摄入园内,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款式,同时采用辞赋、匾额、楹联、刻石等文学艺术方式来深化意境的内涵,将园林主体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尽借景之能事。
清旷轩,又名挂花厅,为园中主要建筑。院中平岗叠石,轩前平台的侧面有一个叫“秋叶”的小水池,池里养着鲫鱼、鲤鱼,边上种有杏树,院内桂树飘香。栽杏象征“杏坛讲学”,植桂以寓“蟾宫折桂”。轩厅正壁有乾隆御赐“江南半才子”之称的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对联:“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轩厅上额匾为篆书“所得乃清旷”。厅前有平台,地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平台是石雕的低栏,三面围绕,栏柱上面有14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遗存的仅余四只。桂园中植有52棵桂树(有说54棵),意为雄村曹氏有52位进士和举人,其中还有三对连根树,它们是亲兄弟同时考中、共同所植之树。据说雄村曹氏族中立约,凡考中举人、进士者可以在庭院中植桂树一棵,以示褒扬。
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该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阁分二层,各具八角,顶为锡制,基部如荷披复,上为防风锥,以铁链八条系于四角间。角均翘起,如鸟振翼,下垂风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脊间立好望兽。阁的上层,八面皆窗,原有文昌帝像。正面窗外悬陶匾,曹文植手书“俯掖群伦”;阁的下层,前柱为石制,两柱间有一匾,“贯日凌云”,石柱悬一对联,上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下联“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一楼供奉武财神关公,周仓、关平侍立左右。
竹山书院奉行“有教无类”的儒学教育理念。书院办学摒弃嫡庶、贫富之见,在宗族雄厚财力的支持下,“雄村曹氏七房”所有后裔皆可免费就读,除了免去学费之外,如学子参加乡试,每人皆可得三十吊钱的助学金;为鼓励后学,曹氏族约还专门规定凡曹氏子孙中举者,均可在桂花厅外植桂一株,以示荣耀。书院学风严谨、重视科考,不仅有专人督课,还陆续邀请当时的一些名儒如沈德潜、袁枚、邓石如等前来交流讲学,体现了徽州教育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竹山书院建成的第二年,曹氏同科中进士者就有5人,其中曹文埴高居二甲之首。雄村曹氏子孙继明代后又在清代科举史乃至徽州教育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终成“徽州第一科举世家”。
歙县游之四雄村
歙县游之四雄村
雄村,距离歙县县城6.5公里,是一座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古名洪村,因元末曹姓家族迁入此地,随着曹姓家族的兴旺发达,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改名为雄村。据《雄村曹氏族谱》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新安曹氏后裔曹永卿迁居歙县洪村,娶村中大姓洪氏之女为妻,是为雄村曹氏一世祖。后曹永卿生有二子,嫡出宗仁、庶出宗礼。曹宗仁育四子,曹宗礼育三子,便是后世著名的“雄村曹氏七房”。而雄村曹氏的“一祖两祠”也源于此,即宗仁支下四房后裔建“孝思堂”,宗礼支下三房后裔建“一本堂”。
据粗略统计,从明至清,雄村曹氏族人中举人的有52人,其中获乡魁的6人、会魁的1人,连捷成进士的29人。尤其清代中举的39人,连捷成进士的23人。清代,雄村有“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明代,曹氏宗仁一支率先发达起来。在整个明朝,曹氏获得“一门三进士,五世四经魁”的赞誉。其中,曹祥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兼制湖广湖北道并四川酉阳等处,被称为“大中丞”;曹楼官至江西参政、四川学政,被称为“学宪”。清康熙年间,曹宗礼的后代在扬州从事盐业生意,自第八世曹士琏起逐渐做大,第九世曹世昌时,成为扬州两淮八大盐商之一,成为巨富。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曹世昌曾参与接待;乾隆帝六次南巡,多落脚扬州,曹文埴承办差务,深得乾隆帝信任。后文埴两次进京,为乾隆帝祝福、贺寿,乾隆帝对文埴及其母多有赏赐,并御赐“四世一品”,并其子三朝宰相曹振镛在内成为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五世一品”,屹立于村头曹氏宗祠前的“四世一品”坊,就是这一表彰的见证。
雄村景区古迹众多,有“大中丞坊”、“四世一品坊”、竹山书院、慈光庵、中美合作所遗址、小南海星岩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其中竹山书院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典型徽派建筑群和徽州古书院。
桃花坝
从雄村景区大门而入,就是沿新安江建成的高大石堤,桃花坝。景区大门徽派建筑风格和重檐歇山顶相结合,门联“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赤红贯日谁近其馨。”桃花坝临练溪,面竹山,当年雄村曹氏沿十里长堤遍植桃花,既保持水土,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清代曹文植《石鼓观斋》诗钞中有云:“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游眺……”沈德潜在《竹山书院记》中描述:“缘溪之曲,筑平堤,艺佳树,苍翠无际,隐隐如画图”。
从桃花坝可沿长堤一路前往竹林书院,也可沿江乘坐竹筏体验一下碧水连天,“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境。
大中丞坊
距竹山书院不过百米,在雄村乡政府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坊,又称“光分列爵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的青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高13米,宽8.5米。坊三楼双升龙板上镌刻“恩荣”两字,二楼中央前面石碑书“光分列爵”四个大字,一楼正中央书“大中丞”三字。“光分列爵”意即罗列先人事迹,让后人瞻仰。坊上镌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间首开进士曹祥,到刚刚金榜题名的曹文埴在内的所有进士、举人的芳名,是一次集体表彰活动。
上社
雄村上社和书院南片建筑连在一起,有曲廊相通。门前有两头石雕狮子蹲踞,为清代遗存。这里是村人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的地方,每逢旧历的春秋社日,雄村先人都在这里搭台唱戏,舞狮舞龙,甚是热闹。现为雄村老年大学、竹山书画协会所在地。
竹山书院
书院是曹氏家族为其子孙后代修建的私家书院,采用徽派园林格局,是文化与园林结合的经典。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作为江南园林的十三个实例之一加以介绍,与苏州园林、岭南庭院齐名于世。
曹世昌为富而仁,曾奉命接驾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幸扬州。在徽商“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传统观念下,在皇帝景羡的目光及在场仕宦谈吐中,总感到商人生为四民之末难以入流。在其弥留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于溪干建文阁,修书院,点社祠,筑园庭,植花木,以培养所有族人,俾籍于讲诵诗书之业,渐漬于礼义亲逊之风,此常保富贵之良方,振兴曹氏之一法”。据竹山书院正堂右侧墙上《输助文社基地列后》碑刻记载:竹山书院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工,历时四年,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书院落成,门额“竹山书院”四字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邓石如所题。礼部尚书沈德潜撰写《竹山书院记》,并附上曹学诗的《所得乃清旷赋》,饰之“清旷轩”正壁,乾隆皇帝阅之大加赏识。沈德潜在《竹山书院记》中写道:“许氏本歙人,后先固堪辉映,顾许之园止以私于其家;而曹氏合其族人无分畛域,俾之相率于为善,而不私为己有,则有度越于昔人远矣。”高度赞扬了曹氏礼祠支七房为全族人谋未来之善举。
竹山书院选址依竹山傍新安江,建在水口,充分利用天然造化之优势,其空间虽受限制,但构筑上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以大自然为背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将书院东方临江的一面,用“延山引水”的手法,将新安山水画廊的山容水态天然景致摄入园内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光绪年间歙县知府谭复堂记竹山书院:“缭以短垣,面新安江,峰壑如屏。帆缆上下,擅胜在远,山泽之姿,可以坐啸。”
书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整个建筑分为讲堂和园林两部分。讲堂为合院建筑,有堂、斋、廊等建筑。堂北有斋,中设天井,斋后为厨房。园林位于讲堂之北,主要建筑有清旷轩、文昌阁、百花头上楼、眺帆轩等。
书院兼具教育、祭祀和休闲等功能,其中教育是书院的核心功能。讲堂位于书院主入口区域的中轴位置,呈对称格局,左右为启蒙馆和藏书楼。书院大门两旁伫立两尊石鼓,大门上方“竹山书院”题额为邓石如所题。入门处两个廊柱之间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宽敞明亮。两侧廊壁上悬挂有“营造始末”、“人才辈出”、“曹振镛生平”、“曹文埴生平”、“曹文埴倡建古紫阳书院”、“曹学诗生平”、“园林意境”等介绍。正厅明柱上左右悬板联一付,“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为清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埴所撰写。左侧的启蒙馆主要承担着幼童启蒙教育的任务,体现了朱熹“循序而致精”的教育思想;右侧的藏书楼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院的雄厚办学实力。
竹山书院的祭祀、休闲区域则体现在园林区域,与教育区域以园林相区分、相勾连,实现“礼乐”分明、和谐统一。其中“山中天”是勾连主园林与教育区的过渡性小型园林。在讲堂通往桂花厅回廊的廊间壁上,嵌有一幅青石板,上刻“山中天”三字,字径尺五,为颜真卿真迹,寓意雄村是卧虎藏龙之地,也指父子尚书的山中宰相家。
园林区域以清旷轩和文昌阁为两大标志性建筑,分别承载了祭祀与休闲的重要功能。园林前部稍突于讲堂,并于东南隅增设一园门。园东面作开敞式处理,面山临江,仅筑矮墙分隔内外。其余三面,环以建筑,形成主景庭院。以借景手法将山容水态摄入园内,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款式,同时采用辞赋、匾额、楹联、刻石等文学艺术方式来深化意境的内涵,将园林主体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尽借景之能事。
清旷轩,又名挂花厅,为园中主要建筑。院中平岗叠石,轩前平台的侧面有一个叫“秋叶”的小水池,池里养着鲫鱼、鲤鱼,边上种有杏树,院内桂树飘香。栽杏象征“杏坛讲学”,植桂以寓“蟾宫折桂”。轩厅正壁有乾隆御赐“江南半才子”之称的曹学诗所撰写的《所得乃清旷赋》。轩柱悬隶书对联:“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轩厅上额匾为篆书“所得乃清旷”。厅前有平台,地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平台是石雕的低栏,三面围绕,栏柱上面有14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遗存的仅余四只。桂园中植有52棵桂树(有说54棵),意为雄村曹氏有52位进士和举人,其中还有三对连根树,它们是亲兄弟同时考中、共同所植之树。据说雄村曹氏族中立约,凡考中举人、进士者可以在庭院中植桂树一棵,以示褒扬。
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该阁高大雄伟,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阁分二层,各具八角,顶为锡制,基部如荷披复,上为防风锥,以铁链八条系于四角间。角均翘起,如鸟振翼,下垂风铃。角尾饰以陶制鳌鱼。脊间立好望兽。阁的上层,八面皆窗,原有文昌帝像。正面窗外悬陶匾,曹文植手书“俯掖群伦”;阁的下层,前柱为石制,两柱间有一匾,“贯日凌云”,石柱悬一对联,上联“扶君臣朋友之伦,心悬日月”,下联“证圣贤豪杰之果,道在春秋”。一楼供奉武财神关公,周仓、关平侍立左右。
竹山书院奉行“有教无类”的儒学教育理念。书院办学摒弃嫡庶、贫富之见,在宗族雄厚财力的支持下,“雄村曹氏七房”所有后裔皆可免费就读,除了免去学费之外,如学子参加乡试,每人皆可得三十吊钱的助学金;为鼓励后学,曹氏族约还专门规定凡曹氏子孙中举者,均可在桂花厅外植桂一株,以示荣耀。书院学风严谨、重视科考,不仅有专人督课,还陆续邀请当时的一些名儒如沈德潜、袁枚、邓石如等前来交流讲学,体现了徽州教育的实用性与开放性。竹山书院建成的第二年,曹氏同科中进士者就有5人,其中曹文埴高居二甲之首。雄村曹氏子孙继明代后又在清代科举史乃至徽州教育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终成“徽州第一科举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