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四之耦园
耦园,原名涉园,位于苏州城内仓街小新巷6号,始建于清初。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今东花园)。“涉园“取自陶渊明的《归辞》,“园日涉以成趣”。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诸胜。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
清咸丰年间,涉园毁于兵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携妻归隐,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耦园格局。清光绪二年(1876年),新园落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耦园落成后,沈秉成写诗一首曰:“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晓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其夫人严永华则和诗:“小歇才辞黄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绕膝双丁添乐事,齐眉一室结吟情。永春广下春长在,应见蕉阴老鹤迎。”光绪十六年,沈秉成由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接到朝廷的任命文书之日,严永华就离开了人世。妻子去世后,沈秉成将妻子的诗作结集为《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联吟集》,并请张之万作序。张之万对严氏评价甚高,“造端微言感兴,嘉咏蔚成诗史,无愧大家方之,国朝闺彦……”。后沈秉成患病,回苏州医治,住于耦园。并于次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病逝于耦园中,享年73岁。沈秉成去世后,与严永华合葬在杭州南山。
此后园内日渐破落,散为民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陈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农以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东花园曾租予杨荫榆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杨被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其侄钱伟长曾同住此园。民国三十年(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均购下废弃的耦园,重加修葺。1989年,耦园局部整修西花园。1993年,苏州市政府拨款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园,迁出全部住户。1994年,耦园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南北各有河埠水码头。东西长110米,南北宽78米,近长方形,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园林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主人正宅居中,沿中轴线对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花园与中部相通,取宋人诗句“东园载酒西园醉”之意。“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园宅的特征。东西花园以中轴线相互对应,东园为主,西园为辅,东园寄情,西园藏书。东园有一水池,名为受月池,西园有一口水井与之相对,构成“东池西井”的对景;山水成耦,东园以黄石堆叠,雄浑壮丽,西园则以太湖石堆叠,阴柔淳朴;黄石假山两侧有东、西相对的沿墙半廊,东边一条为筠廊,意为春天的新竹,西边一条为樨廊,意为秋天的桂花,喻义“君廊”与“妻廊”。沈秉成有联曰: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
中厅
耦园中厅为住宅区,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正门门外有一座新建石坊,东西走向,坊额上书“耦园”二字。
门厅内有一木制双面屏风,正面为耦园简介,背面为《叠罗胜云》图。门厅后部建有门楼,上刻“平泉小隐”四字。砖额两侧兜肚处分别饰有“山石牡丹凤凰”和“山峦祥云孔雀”的半透雕图案。“平泉”,唐李德裕游息的别庄叫“平泉庄”,宋张泊《贾氏谈录》:“平泉庄台榭百余所,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具。”后人常以“平泉”作为园林的代表。
门厅与轿厅之间为一小院,轿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为园主迎接访客之所,匾额题“偕隐双山”四字,取自严永华“偕隐双山间,一廛差可托“,表达夫妻伉俪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两侧楹联:“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由晚清文人邓石如所写。轿厅后部建有门楼,上刻“厚德载福“四字。
轿厅与大厅之间亦设置一院,大厅为住宅的主厅,为园主宴请宾客或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堂名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厅前设廊,东西相通,两侧小门门额曰“载酒”和“问字”。廊南面围以木制栏杆,明间辟门。厅内悬“载酒堂”,原匾已失,两侧有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抱柱楹联“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
厅后门楼,上刻“诗酒联欢”。其中斗拱下面的上枋处雕山林人物画五幅,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雕狮子滚绣球;中枋东西两侧兜肚处各有一幅砖雕作品,内容以宴饮为主题;下枋处为人物画五幅,也是宴饮主题,紧密扣着“诗酒联欢”之主题。
楼厅前的院落较大,东、西各建侧楼,组合成“凹”字形平面。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与东侧楼区相通,在楼上沿通道可达东花园“补读旧书楼”和“双照楼”。楼厅西边亦有走廊有小门通往西园。楼厅为住宅最后一进,是园主生活起居之所。东西连廊墙上均嵌有碑刻,为唐寅行书《石田先生寻咏落花十篇》。
东花园
东花园较大,占地面积约4亩,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园中黄石假山,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东侧主山,陡峭险峻,名“留云岫”,西侧小山,山势平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主山东边转为绝壁,直泻“受月池”。受月池上,有宛虹杠石桥曲折相连。主山北侧,竖大石数排,结构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以险峻,苍劲感。
无俗韵轩
从中部住宅过渡到东花园,有一小型庭院,为园主读书、会客之所。南眺田园风光,北望湖石奇峰,吟诗作画,颇具风情。轩内原挂有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书写的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现为启功先生补书。庭院的对面是沈氏书房。
无俗韵轩东面有座半亭,亭内墙上嵌有砖雕匾联,匾额“枕波双隐”,对联: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此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
樨廊和筠廊
东园,黄石假山两侧有东、西相对的沿墙半廊,东边一条为筠廊,意为春天的新竹,西边一条为樨廊,意为秋天的桂花,喻义“君廊”与“妻廊”。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景点。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就到城曲草堂。
藤花舫
耦园前身涉园旧迹,其实是座西面东而立的小轩,全部建在陆地,屋呈舫形,故名。 舫南植有紫藤,故假藤名舫,周围空间开阔,为消暑休憩观景佳处。室内挂有一幅《紫藤金鱼图》,题款:紫藤飘香俭偶来。
储香馆
位于藤花舫的北侧,城曲草堂西侧,是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面积约20平方米,东、西为墙,南、北下为裙板,上置和合窗3排,南、北各有一门,南门供出入,北门通向馆内小室。该馆前临庭院,院中遍植丛桂,为沈家子孙读书处,“储香”意为含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子孙脱颖而出。
城曲草堂
是东花园的主体建筑,一组面阔40米的重檐楼阁读书楼建筑群。楼中间设大厅三间,是旧日园主宴饮宾客之处。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补读旧书楼”。小楼呈四方形,三面置窗,因日月光照皆可入楼,故名“双照楼”。底层大厅,堂上悬挂“城曲草堂”匾额,由清代书法大家梁同书题书。两侧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匾额取名来自唐李贺《石城晓》“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诗意,故有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自比之意,在此男耕女织。
补读旧书楼为上层的楼厅,是园主旧时读书之所。“补读旧书”出自陶渊明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了园主夫妇向往着读书学习式的隐居生活。
楼区东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下层还有两间,一曰“安乐国”,一曰“还砚斋”。“安乐国”题额取意于宋代理学家邵雍所居的“安乐窝”,“还砚斋”则有书法大家刘墉的题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从还砚斋沿筠廊南行,经望月亭、《抡元图》石碑,吾爱亭,就到和城曲草堂相对的池边亭轩山水间。
望月亭
筠廊北端树荫下有间玻璃小屋名“望月亭”,因假山之下的池塘有名“受月池”,取自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中“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诗句。意思是夜间池水映出的光泽,超过了月色,故在池边筑亭,是赏池中月之佳处。
《抡元图》石碑
上有沈氏夫妇跋文,图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绘有园中的三只香橼,因王文志是清初四大书法家之一,但“梦楼先生为不多见足图”而弥足珍贵。
吾爱亭
涉园旧迹,取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诗句:“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园主超脱名利,隐退山林的志向。
山水间
座南朝北,为假山东侧对岸的水榭,阁中有匾额“山水间”,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间为四面厅,南北通透,临湖而建,戗角飞耸,隔假山与城曲草堂遥相呼应,形成花园主体布局。水榭北面长窗落地,南面饰有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透雕门罩,为明代雕刻精品。
魁星阁与听橹楼
位于山水间的南侧,东花园东南角,一楼一阁由阁道相连,两两呼应,亦与耦园的“耦”字合意。西侧为“魁星阁”,东南角为“ 听橹楼“,依围墙转角而建,与外面的内城河仅一墙之隔,取自陆游《发丈亭》诗中“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诗意。严永华亦作有“橹声频欸乃,花气自清幽”诗句。 听橹楼一层为”便静宦“,宦按照《周易》指东北方,为阳、养之义,耦园位于城东北隅,沈秉成崇道,故以方位名之,为其悟道清修之地。
西花园
西花园是以藏书楼建筑群为主,湖山假石为衬的书斋庭院。花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
鹤寿亭
位于“织帘老屋”东侧,从中厅前往西花园,经过走廊中一座西向歇山顶的半亭,是为鹤寿亭。取名据说跟园主沈秉成收藏的各种版本的“瘗鹤铭”拓片有关,而沈秉成又自名老鹤,喜欢鹤遗世独立的品质。
织帘老屋
座北朝南,面阔三间,堂中正中高悬“织帘老屋“横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书。取自南朝吴兴人沈驎士织帘诵书,满腹经纶却终身不仕,被誉为笃学守节的典型。中堂悬挂一幅《织帘图》,图旁有副对联: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抱柱上另有一副柱联:涧道余寒历冰雪,洞口经春长薜萝。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撰书。取自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阳到林丘。”对句出自杜甫《即事》“洞口经春长薜萝”,描写幽静、冷寂的山野景色。
纫兰室
位于西花园西南端,为女主严永华的书房。取名来自严永华的诗集《纫兰室诗钞》。
藏书楼
位于西花园西北角,二层木构建筑,又名“鲽砚庐“。因耦园主人沈秉成有收藏砚台的爱好,据说他在京师得到一块鱼形的千阳石,做成了两个砚台,名曰“鲽”,后来,他就用这砚台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藏书楼,唤其“鲽砚庐”。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写道:“仲复在京师得一异石,文理自然成鱼形。剖而琢之为二砚,砚各一鱼,夫妇分用之,名曰‘鲽砚’……”鲽砚,即双鱼合为一体,寓意夫妻二人皆通文墨,合二为一,心意相通,不愧为文房一佳话也。
东池西井,藏书楼
俞樾在《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中评价沈秉成:“性喜金石、字画,所收藏皆精绝。偶得一古器、一旧刻书籍,摩娑玩弄,以为笑乐。”沈秉成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且多为宋本等珍贵典籍。网师园主人李鸿裔卒后,李氏藏书名画一时散出,沈秉成得其部分。在如今拍卖会上,还能看到沈秉成的藏品。
苏州园林四之耦园
苏州园林四之耦园
耦园,原名涉园,位于苏州城内仓街小新巷6号,始建于清初。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今东花园)。“涉园“取自陶渊明的《归辞》,“园日涉以成趣”。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诸胜。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
清咸丰年间,涉园毁于兵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携妻归隐,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耦园格局。清光绪二年(1876年),新园落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耦园落成后,沈秉成写诗一首曰:“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晓涨生。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其夫人严永华则和诗:“小歇才辞黄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绕膝双丁添乐事,齐眉一室结吟情。永春广下春长在,应见蕉阴老鹤迎。”光绪十六年,沈秉成由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接到朝廷的任命文书之日,严永华就离开了人世。妻子去世后,沈秉成将妻子的诗作结集为《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联吟集》,并请张之万作序。张之万对严氏评价甚高,“造端微言感兴,嘉咏蔚成诗史,无愧大家方之,国朝闺彦……”。后沈秉成患病,回苏州医治,住于耦园。并于次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病逝于耦园中,享年73岁。沈秉成去世后,与严永华合葬在杭州南山。
此后园内日渐破落,散为民居。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陈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农以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东花园曾租予杨荫榆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杨被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其侄钱伟长曾同住此园。民国三十年(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均购下废弃的耦园,重加修葺。1989年,耦园局部整修西花园。1993年,苏州市政府拨款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园,迁出全部住户。1994年,耦园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南北各有河埠水码头。东西长110米,南北宽78米,近长方形,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园林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主人正宅居中,沿中轴线对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花园与中部相通,取宋人诗句“东园载酒西园醉”之意。“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园宅的特征。东西花园以中轴线相互对应,东园为主,西园为辅,东园寄情,西园藏书。东园有一水池,名为受月池,西园有一口水井与之相对,构成“东池西井”的对景;山水成耦,东园以黄石堆叠,雄浑壮丽,西园则以太湖石堆叠,阴柔淳朴;黄石假山两侧有东、西相对的沿墙半廊,东边一条为筠廊,意为春天的新竹,西边一条为樨廊,意为秋天的桂花,喻义“君廊”与“妻廊”。沈秉成有联曰: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
中厅
耦园中厅为住宅区,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正门门外有一座新建石坊,东西走向,坊额上书“耦园”二字。
门厅内有一木制双面屏风,正面为耦园简介,背面为《叠罗胜云》图。门厅后部建有门楼,上刻“平泉小隐”四字。砖额两侧兜肚处分别饰有“山石牡丹凤凰”和“山峦祥云孔雀”的半透雕图案。“平泉”,唐李德裕游息的别庄叫“平泉庄”,宋张泊《贾氏谈录》:“平泉庄台榭百余所,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具。”后人常以“平泉”作为园林的代表。
门厅与轿厅之间为一小院,轿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为园主迎接访客之所,匾额题“偕隐双山”四字,取自严永华“偕隐双山间,一廛差可托“,表达夫妻伉俪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两侧楹联:“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由晚清文人邓石如所写。轿厅后部建有门楼,上刻“厚德载福“四字。
轿厅与大厅之间亦设置一院,大厅为住宅的主厅,为园主宴请宾客或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堂名取宋人“东园载酒西园醉”诗意。大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厅前设廊,东西相通,两侧小门门额曰“载酒”和“问字”。廊南面围以木制栏杆,明间辟门。厅内悬“载酒堂”,原匾已失,两侧有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抱柱楹联“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
厅后门楼,上刻“诗酒联欢”。其中斗拱下面的上枋处雕山林人物画五幅,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雕狮子滚绣球;中枋东西两侧兜肚处各有一幅砖雕作品,内容以宴饮为主题;下枋处为人物画五幅,也是宴饮主题,紧密扣着“诗酒联欢”之主题。
楼厅前的院落较大,东、西各建侧楼,组合成“凹”字形平面。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与东侧楼区相通,在楼上沿通道可达东花园“补读旧书楼”和“双照楼”。楼厅西边亦有走廊有小门通往西园。楼厅为住宅最后一进,是园主生活起居之所。东西连廊墙上均嵌有碑刻,为唐寅行书《石田先生寻咏落花十篇》。
东花园
东花园较大,占地面积约4亩,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园中黄石假山,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东侧主山,陡峭险峻,名“留云岫”,西侧小山,山势平缓,名“桃屿”,两山之间有一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名“邃谷”,主山东边转为绝壁,直泻“受月池”。受月池上,有宛虹杠石桥曲折相连。主山北侧,竖大石数排,结构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以险峻,苍劲感。
无俗韵轩
从中部住宅过渡到东花园,有一小型庭院,为园主读书、会客之所。南眺田园风光,北望湖石奇峰,吟诗作画,颇具风情。轩内原挂有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书写的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现为启功先生补书。庭院的对面是沈氏书房。
无俗韵轩东面有座半亭,亭内墙上嵌有砖雕匾联,匾额“枕波双隐”,对联: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此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
樨廊和筠廊
东园,黄石假山两侧有东、西相对的沿墙半廊,东边一条为筠廊,意为春天的新竹,西边一条为樨廊,意为秋天的桂花,喻义“君廊”与“妻廊”。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景点。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就到城曲草堂。
藤花舫
耦园前身涉园旧迹,其实是座西面东而立的小轩,全部建在陆地,屋呈舫形,故名。 舫南植有紫藤,故假藤名舫,周围空间开阔,为消暑休憩观景佳处。室内挂有一幅《紫藤金鱼图》,题款:紫藤飘香俭偶来。
储香馆
位于藤花舫的北侧,城曲草堂西侧,是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面积约20平方米,东、西为墙,南、北下为裙板,上置和合窗3排,南、北各有一门,南门供出入,北门通向馆内小室。该馆前临庭院,院中遍植丛桂,为沈家子孙读书处,“储香”意为含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子孙脱颖而出。
城曲草堂
是东花园的主体建筑,一组面阔40米的重檐楼阁读书楼建筑群。楼中间设大厅三间,是旧日园主宴饮宾客之处。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补读旧书楼”。小楼呈四方形,三面置窗,因日月光照皆可入楼,故名“双照楼”。底层大厅,堂上悬挂“城曲草堂”匾额,由清代书法大家梁同书题书。两侧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匾额取名来自唐李贺《石城晓》“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诗意,故有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自比之意,在此男耕女织。
补读旧书楼为上层的楼厅,是园主旧时读书之所。“补读旧书”出自陶渊明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了园主夫妇向往着读书学习式的隐居生活。
楼区东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下层还有两间,一曰“安乐国”,一曰“还砚斋”。“安乐国”题额取意于宋代理学家邵雍所居的“安乐窝”,“还砚斋”则有书法大家刘墉的题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从还砚斋沿筠廊南行,经望月亭、《抡元图》石碑,吾爱亭,就到和城曲草堂相对的池边亭轩山水间。
望月亭
筠廊北端树荫下有间玻璃小屋名“望月亭”,因假山之下的池塘有名“受月池”,取自唐李商隐《戏赠张书记》中“池光不受月,野气欲沉山”诗句。意思是夜间池水映出的光泽,超过了月色,故在池边筑亭,是赏池中月之佳处。
《抡元图》石碑
上有沈氏夫妇跋文,图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绘有园中的三只香橼,因王文志是清初四大书法家之一,但“梦楼先生为不多见足图”而弥足珍贵。
吾爱亭
涉园旧迹,取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诗句:“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园主超脱名利,隐退山林的志向。
山水间
座南朝北,为假山东侧对岸的水榭,阁中有匾额“山水间”,取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间为四面厅,南北通透,临湖而建,戗角飞耸,隔假山与城曲草堂遥相呼应,形成花园主体布局。水榭北面长窗落地,南面饰有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透雕门罩,为明代雕刻精品。
魁星阁与听橹楼
位于山水间的南侧,东花园东南角,一楼一阁由阁道相连,两两呼应,亦与耦园的“耦”字合意。西侧为“魁星阁”,东南角为“ 听橹楼“,依围墙转角而建,与外面的内城河仅一墙之隔,取自陆游《发丈亭》诗中“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诗意。严永华亦作有“橹声频欸乃,花气自清幽”诗句。 听橹楼一层为”便静宦“,宦按照《周易》指东北方,为阳、养之义,耦园位于城东北隅,沈秉成崇道,故以方位名之,为其悟道清修之地。
西花园
西花园是以藏书楼建筑群为主,湖山假石为衬的书斋庭院。花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
鹤寿亭
位于“织帘老屋”东侧,从中厅前往西花园,经过走廊中一座西向歇山顶的半亭,是为鹤寿亭。取名据说跟园主沈秉成收藏的各种版本的“瘗鹤铭”拓片有关,而沈秉成又自名老鹤,喜欢鹤遗世独立的品质。
织帘老屋
座北朝南,面阔三间,堂中正中高悬“织帘老屋“横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书。取自南朝吴兴人沈驎士织帘诵书,满腹经纶却终身不仕,被誉为笃学守节的典型。中堂悬挂一幅《织帘图》,图旁有副对联: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抱柱上另有一副柱联:涧道余寒历冰雪,洞口经春长薜萝。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撰书。取自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阳到林丘。”对句出自杜甫《即事》“洞口经春长薜萝”,描写幽静、冷寂的山野景色。
纫兰室
位于西花园西南端,为女主严永华的书房。取名来自严永华的诗集《纫兰室诗钞》。
藏书楼
位于西花园西北角,二层木构建筑,又名“鲽砚庐“。因耦园主人沈秉成有收藏砚台的爱好,据说他在京师得到一块鱼形的千阳石,做成了两个砚台,名曰“鲽”,后来,他就用这砚台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藏书楼,唤其“鲽砚庐”。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写道:“仲复在京师得一异石,文理自然成鱼形。剖而琢之为二砚,砚各一鱼,夫妇分用之,名曰‘鲽砚’……”鲽砚,即双鱼合为一体,寓意夫妻二人皆通文墨,合二为一,心意相通,不愧为文房一佳话也。
俞樾在《安徽巡抚沈公墓志铭》中评价沈秉成:“性喜金石、字画,所收藏皆精绝。偶得一古器、一旧刻书籍,摩娑玩弄,以为笑乐。”沈秉成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且多为宋本等珍贵典籍。网师园主人李鸿裔卒后,李氏藏书名画一时散出,沈秉成得其部分。在如今拍卖会上,还能看到沈秉成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