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4)----苏州玄妙观

2022-12-17 17:10:43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404----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玄都胜景,人间福地,位于苏州古城坐标中心,为吴地灵脉之所在。西汉年间,于此筑“通天台”,以观天象,致感天人;西晋咸宁二年(276年),道观初建,名“真庆道院”, 东晋太宁二年(324),明帝敕命重修道院,并更名为“上真道院”。

       据观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清殿内所立《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载:“苏郡圆妙观,居城之中央。创建于晋曰真庆道院。唐曰开元宫,宋曰天庆观,元改名今额。明洪武初清理道教定为正一丛林……”清代顾沅撰《元妙观志》载:玄妙观,在今江苏苏州,为正一道著名宫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初名真庆道院。东晋太宁二年传晋明帝司马绍曾梦见三清神驾云幸驻姑苏,于是重修道院,更名为上真道院。唐玄宗李隆基赐内帑扩建,赐名开元宫。宋太平兴国年间,扩建为太乙宫。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敕改观额为天庆观。元贞元元年成宗取《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义,诏改玄妙观,清代避圣祖玄烨名讳,改称元妙观

来自网页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清殿内所立《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

       唐开元二年(714),唐玄宗赐内帑对道院进行扩建,并改名为“开元宫”。唐著名画家吴道子画“太上混元皇帝像”,颜真卿为其书,玄宗御赞。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又在开元宫内增设“文昌”、“张仙”二殿。唐末,吴越王田镠辖吴越,地方藩镇孙儒攻陷苏州,开元宫建筑大多毁于兵火。五代至宋初的百余年中,先后在观内修复并兴建了玉皇殿、天医殿、高真殿、三茅观及转藏、丰教、十王诸殿。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开元宫扩建为“太乙宫”。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赐额“天庆观”,增建了净乐宫、八仙堂、灵宝院等殿宇,颁敕“金宝牌”永镇观内。皇祜年间(1049-1054),改建山门,更加雄伟庄严。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敕赐昆山县田五十顷为“天庆观”香火田,使玄妙观冠于江南道观之首,臻于历史鼎盛时期。南宋初,金兵南下,天庆观又遭兵火。绍兴十六年到淳熙六年(1146-1179),地方官王唤、陈岘、赵伯肃先后主持修复重建,其中淳熙六年重建三清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道士邱长春等人奏请元世祖忽必烈,将金阙寥阳宝殿改为三清殿。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玄、元相通,亦称元妙观。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陵阳名士牟巘撰文《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赵孟頫书并篆额。牟巘还应邀撰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赵孟頫亦书写碑文。

      明洪武四年(1371),元妙观更名为“正一丛林” ,设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于观内。明宣德年间(1426-1435),道士张宗继倡建弥罗宝阁。明正统三年(1438),巡抚周忱、知府况钟首捐俸资,于正统五年建成弥罗宝阁,明历三十年(1602),宝阁已毁。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元妙观。

       清康熙初年(1662),再次大修,历时三年乃成,为避讳改称圆妙观。从康熙十三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建成后的建筑群东至洙泗巷,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据《同治苏州府志》载,“国朝康熙年间,有施炼师道渊,殚心营建,募白金四万两有奇,大殿宝阁,钜工悉成。越四十余年,法嗣胡得古重加藻绘,扩方丈而薪之,继起绵延,绍承弗失”。

       乾隆十六年(1751)到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次南巡驾临玄妙观,玄妙观的修缮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据《同治苏州府志》载:“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在籍诸臣于观中设经坛,祝慈宁万寿,驾亲临视。越六年,再建万福经坛,恩赉帑金三百为香火供,赐御书禁扁三:一曰清虚静妙,一曰穆清元始,一曰珠杓朗耀。越五年又南巡。越三年又南巡。礼亦如之。”清代石韫玉《重修玄妙观三清殿记》载:“苏城玄妙观,古之天庆观也,肇基于晋咸宁中,法门香火,经今千五百余载,黄冠之土云集于其中,其大殿崇奉三清像,重屋四檐,规模大壮。”

       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5.5万平方米,共有28座殿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正山门东西两旁是八字形黄照墙,东西照墙分别开有“吉祥”、“如意”二门。其他殿阁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分布在25处自成院落的“子院”内。东路有神州殿、太阳宫、天医殿、真官殿、天后殿、文昌殿、祖师殿、斗姆阁、火神殿、三茅殿、机房殿、关帝殿、东岳殿、痘司殿等14个配殿组成;西路由雷祖殿、寿星殿(长生殿)、观音殿、三宫殿、灶君殿、八仙殿、水府殿等组成;观内东北角立“行宫”一所,北路由蓑衣真人殿、肝胃殿、刘公祠及方丈殿等组成。院内还立有四角亭、六角亭等十八景观。此外,在正山门南,跨过观前街还有一座玄妙观附属殿宇传奏司。

       咸丰、同治年间遭受兵灾战火,渐趋衰落,未能恢复旧观。咸丰十年(1860年),弥罗宝阁被毁,光绪年间胡雪岩出资重建,民国元年恢复玄妙观之称,弥罗宝阁失火焚毁。1933年原址上改建为中山纪念堂。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玄妙观座北朝南,以中路为核心,形成东西两路围绕中路,两路并举的格局。中路以三清殿为中心,由南往北依次为棂星门、正山门、三清大殿,东路座东朝西,主要由文昌大殿、慈航(观音)大殿、三星大殿和碑廊组成,西路座西朝东,主要由太岁殿、财神殿组成。其中,三清大殿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南宋大木构建筑。

       玄妙观历经千年兴衰,文化积淀深厚,“到苏州不可不去观前街,到观前亦不可不去玄妙观。”旧有十八景之说,现还存有玄妙十景。分别为运木古井、朝北玄帝铜殿、钉钉石栏杆、一步三条桥、无字碑、文昌殿、正山门(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财神殿、三清殿(老子像刻碑)和妙一统元匾额。

 

        中路

       中路由南往北依次为棂星门、正山门和三清大殿。正山门两侧开吉祥门和如意门,院内东西两侧建有六合亭和四海亭。

       灵星门

      灵星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观前街上,正对着玄妙观山门。六柱三门冲天式石制牌坊,三门之间由两堵砖墙连接,单檐硬山顶式砖墙前后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

       山门

       面阔五间,宽20米,进深三间12米,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明间辟门,次间开直棂门窗,梢间黄墙,镂空浮雕仙鹤、仙鹿等吉祥图案。檐下额匾“玄妙观”,为赵孟頫题额。山门内,大殿正中供奉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系甲午年2014年十二月重塑法身并祀奉),上悬“威灵显赫”横匾。两侧祀奉“辟非、禁坛”两将军及“马、赵、温、王”四大元帅塑像。原塑像为元代所造,现为1990年,苏州市道教协会请世代雕塑师刘国祥重塑六大神像,历时二年竣工。

       殿内当心间脊柱间设断砌门,左右放置有抱鼓石。门上脊檩下高悬竖匾“圆妙观”,为清末通州名士沙玉召所书,笔力浑厚,字态端庄。两侧楹联:宝殿三尊金相庄严扶帝胄;山门六将神威震慑伏群魔。

       北侧山墙上嵌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原碑已经失落,现为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市道教协会委托,仿刻成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牟巘撰文、大德六年(1302年)赵孟頫书并篆额。纸本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明代的评论家李日华赞叹此碑:有太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无其一钝;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也。”

来自网页

       山门两旁辟东、西脚门,东脚门朝南门额“吉祥”,朝北门额“长生”;西脚门朝南门额“如意”,北向门额“众妙”。东、西脚门都有一条南北通道,直通观底。山门北侧明间檐下悬挂“回首见福”,穿过山门,北侧是中部庭院,正中是用青砖铺成的甬道,宽约六米,长约七十米,甬道尽头处就是三清殿。甬道东西两侧建有四角攒尖顶的六合亭和四海亭。

        五代古井

       位于山门与三清殿之间的轴线上,1999年在玄妙观改造时发现,出土文物近30件,多为宋代遗物。

       三清大殿

      为玄妙观主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檐歇山顶。据范成大的《吴郡志》记载,三清殿淳熙三年郡守陈岘建。初道士募缘,御前亦有所赐,始克成就。八年至尊寿圣皇帝赐御书金阙寥阳宝殿六字为殿额。面阔九间,宽44米,进深六间,七柱十四椽,深25米,通高26米,总面积1100平方米。三清殿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它既是宋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也表现出地方性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宋代南、北建筑的重要例证”。梁思成在注释《营造法式》时为“上昂”配图,其中就选用了玄妙观三清殿的照片,这一斗栱构件在北方罕有,仅在江南得以一见。刘敦桢在《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记述:“内部中央数间施上昂及插栱,尤为海内不易多睹之例。”

       三清殿台基高约一米,面阔49.6米,进深29.5米。前施月台,面阔27.2米,进深16.3米,中央立有铁鼎。月台正面与东、西两侧各设踏跺,周以青石勾栏。台基仅南面东、西梢间及尽间有石栏,与月台石栏相互贯通。殿前石栏杆,用生铁铰链,似铁钉钉合,民间称钉钉石栏杆。钉钉石栏杆为五代遗物,素有“姑苏第一名栏杆”之誉。由38根莲花柱、30块镂空扶栏石、东西12块浮雕石坐栏、6道斜形扶栏坤石组成,取材于色彩素雅、青白相间的江南青石,与黄墙黛瓦、赭漆门楣的三清大殿相互辉映,浑然天成。栏杆上镌刻有细巧的画像,人物、走兽、飞禽和水族等纹样,依稀可辨有双龙戏珠、彩凤展翅、鲤鱼化龙等吉祥图案,雕刻精美,古意盎然。

       殿柱排列,纵横成行,内外一致,共有7列,每列10柱,无“减柱”或“移柱”,俗称“满堂柱”,这在早期高等级建筑中非常罕见。四周檐柱为八角石柱,共30根,殿内诸柱除内槽中央三间4根后金柱为抹角石柱外,均为圆木柱,共 36根。柱础均为连磉有唇覆盆式,檐柱础上再施仿木质八角形石柱脚,殿内木柱则于础上加石鼓。局部还有穿斗架的特点,殿身北半部中间5间的6根后檐柱穿入天花以上,直接承托后檐檩。这几根柱上的斗栱均为插入柱身的插栱,不用栌斗。此外,外檐柱石柱外侧刻道教天尊的名号,共180个,加上原弥罗宝阁三十根八角形石柱,一百八十个天尊圣号,二处共360个天尊圣号,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

咸淳六年(1270)《天庆观甲乙部符公据》

       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外槽梁架彻上露明造,与《营造法式》中的乳栿褡牵结构相同。在檐柱与内侧老檐柱上端,装穿插枋,并于柱头铺作上架月梁,梁下与穿插枋间用隔架科,月梁上以栌斗装十字交叉的令栱,承受上层月梁与栱下的素枋;内槽梁架,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于斗栱上置平棊(天花),平棊以上是“草架”,在平梁上立瓜柱,瓜柱顶端置榑枋,中柱间用七架梁,前后用三步梁。殿内平棊和藻井上绘有云、鹤、鹿、暗八仙(八仙的法宝)等图案。

       下檐斗拱为四铺单昂,柱头铺作昂嘴实为内檐华拱的延长,其上承月梁。梁头伸出作耍头,斫作宋式梢头。补间铺作皆用真昂,符合《营造法式》上的“飞昂”制度。内槽斗拱,则于重抄之上,前后两面用“上昂”成为“六铺作重抄上昂斗拱”结构,为国内孤例。

       大殿屋脊高达10余米,正脊两端有一对宋代雕刻的鸱吻,高3.5米。正脊南面,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北面书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正脊正中是铁铸的三根戟,表示平升三级之意。重檐下悬挂“三清殿”竖匾,系康熙年间太傅金之俊所书。下檐之下,悬挂一块横额,上书“妙一统元”,亦为金之俊所书,但原物已失,现为谢孝思所书。妙一统元意出《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三清殿内主供三清尊神,即中为玉清元始天尊、东为上清灵宝天尊、西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认为三清皆是元始天尊的化身,故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坐像通高17米,像高7.9米,分列三龛,西龛上悬“清虚静妙”,中龛上悬“太初阐教”,东龛上悬“梵籁清机”。三匾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并有御笔楹联:圆筦叶三元仁宣橐籥,妙机含万有寿溥垓埏。

       三清神像东侧南向供奉昊天金阙玉皇上帝圣像,西侧南向供奉佑圣真武玄天上帝像。大殿东西两楹分别奉祀“邓、辛、张、陶、庞、刘、勾、毕、岳、温、殷、朱”等十二天将,属扬善惩恶的雷部诸神。三清神像背后北向正中供奉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北向东侧供奉金马元帅、太乙真人、玉鼎真人,北向西侧供奉三官大帝,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殿内珍藏有两通珍贵的碑刻,一为老君像碑,碑高1.8米、宽0.91米,唐画圣吴道子所绘,唐玄宗李隆基御赞,颜真卿书,亦名“三绝碑”。此碑为冯大同跋,张允迪摹刻而成,刻工精良,为南宋宝庆元年(1225)立石。赞共由四言十六句:“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训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则,累圣攸传。万教之主,先天地焉。函谷关右,传经五千。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一为南宋端平元年(1234 )四月立《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省札部符使帖》,高1.97米、宽1.08米。

端平元年(1234 年)四月立《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省札部符使帖》

       殿内东北侧陈列有一玄帝朝北铜殿,亦名祖师殿,原在文昌殿前庭,系铜合金浇铸,仿武当山金顶铜殿造型,坐南朝北,内供奉北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铜色古湛,为明代遗物。原殿面阔四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九,置于石座上,坐南朝北,面向玄帝殿(已毁)。

       殿内南墙还嵌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和嘉靖十六年(1537年)《苏郡玄妙观三清殿重修记》碑,殿内还有一通1999年《重修三清殿记碑》。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圆妙观修建三清殿弥罗宝阁碑》
嘉靖十六年(1537年)《苏郡玄妙观三清殿重修记》碑

       一步三条桥

       一步三条桥原在三清殿露台两侧,桥面平置三石,据称旧时石碑下有水穴,雨后有鱼从穴中跃出。民国时,水穴已填为平地。现三条青石仍在,信者以为吉祥物,若能一步逾越,即能求得年年有余。   

 

       无字碑

       位于三清殿外东侧,原为清理道教碑,高6.5米、宽2.7米,方孝孺撰并书,明洪武四年(1371)立,后方氏被诛,碑文被铲除,故俗称无字碑。

 

      西路

      西路为财神大殿,坐西朝东,主要由财神大殿、太岁大殿、管委会和方丈室组成。

      财神殿

       财神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原殿位于东脚门,现移建于此。殿内供奉三位财神: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及关羽。中间是文财神比干,因其无心从而专司买卖公平,旁边是赵公明和关公。

      太岁殿

      太岁殿,亦名星宿殿,原为雷尊殿。位于玄妙观西脚门,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明天顺三年(1458年)重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是玄妙观现存配殿中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广16米,进深14米。前加卷棚式轩廊,总深达21米。梁架、柱基均为明代遗物,保存完整。殿内正中供奉斗姆元君,三眼八臂,两侧供奉六十甲子神像。

       东路

      东路为文昌大殿,座东朝西,主要由碑廊、三星大殿、慈航大殿和文昌大殿组成。

      碑廊

      原为文昌殿庑廊,2019年改造为碑廊,共陈列历代碑刻37方,其中宋代1方,明代5方,清代及民国时期碑刻10余方。碑廊中不乏重要碑刻,如宋《通神庵》碑,为南宋庆元三年刻石,宋孝宗赵昚御笔,圆润大气,苍劲有力;《重修玄妙观五岳楼记》、《重修东岳行宫记》、《重修三清殿记》等碑,为明代玄妙观重要记事碑刻。其中《重修三清殿记》碑,明宣德四年(1429)刻石,原藏于火神殿,碑已残破缺损,此次请碑刻专家依原碑拓片重新修复;清代《火神殿碑记》、《忍字歌》碑、《靠天吃饭图》碑、《圆妙观道士禳灾灵应碑记》、《重修圆妙观文昌大殿记》碑等也极具文物及研究价值。其中《靠天吃饭图》碑,为清嘉庆年间刻石,图文并茂,寓意深刻,旧为玄妙观“十八景”之一。此外,还陈列有10余块清末民初时期善士捐款碑以及数块玄妙观重要复制碑刻。

靠天吃饭碑

       三星殿

       正中供奉福禄寿三星,居中者为福星天德星君,道教又称天官,专司人间祸福;左为禄星天佑星君,又指文昌,专管人间禄位;右为寿星南极仙翁,主延年益寿之职。殿内陈列有道教服饰、石雕寿星一尊,还有玄妙观规划模型。

      殿前有一石座,上印有两脚印,为“神仙印石”,相传为吕洞宾留下的,明代遗物。

       慈航殿

       也称观音殿,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内正中供奉慈航道人,又称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观世音菩萨,为元始天尊的弟子,十二上仙之一;两侧为九天玄女灵光圣女,又名九天玄女娘娘;明著天妃彩元圣母,又名天妃娘娘、海神娘娘。殿内左侧放置有慈航道人像碑,为观音三十三相之一鱼篮观音像。

      大文昌殿

      位于玄妙观东脚门,占地一亩余,始建于西晋(一说唐干符元年),现为清乾隆末年建筑。面阔三间,仅明间辟门,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三神像,左侧为孔子,中为文昌梓潼帝君,右为朱熹。门北侧立有苏州历代状元名录碑,从唐代开科举到清代废科举为止,共有51位状元、榜眼12位、探花19名。南侧立有摹刻的同治八年《文昌帝君阴骘文》。

       苏州道教音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属于正一派。玄妙观作为苏州道教宫观之首,苏州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苏州道教音乐研习、演奏的中心,观内道士尤以擅长道乐中的"文班"而著称。其艺术体系的形成一方面受惠于南唐(都金陵)、南宋(都临安)的宫廷艺术,使之渐渐赋有了宫廷音乐的色彩。另一方面能融合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成分,在吴文化的滋润下,无论是编曲,还是演奏方面,都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例如,作为中国道教音乐组成部分的 "飞钹"表演,于明朝永乐年间发源于玄妙观, 是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一项道教绝技。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玄妙观道教音乐的规范。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