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1)------临海市巾山
巾山,又名巾帻山,位于临海台州府城东南隅,东连小固山,因山上有两个峰耸峙中垂凹谷,形如帻,故得名,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坠下巾帻于此山,现峰上石壁仍刻“遗巾处”。山虽百米余,但前绕灵江,下抱古城,毗邻紫阳古街,天宁寺、龙兴寺南接古城墙和兴善门,一山云罩,四塔同辉。旧志载云:“巾子山,在城内东南,连小固山,两峰如帢帻,一号恰帻峰。……下瞰闉闍,阁南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尽,故其胜概名天下,登临者必之焉。”宋代诗人赵企诗云:“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
巾山之名,明方孝孺在《巾山草堂记》中称,“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弁冠,人因语之曰巾山”。
明代临海人、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台中山水可游者记》中称:“巾子山,一名帢帻,当城内巽维,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声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山腰窞处一穴,为华胥洞,其趾有黄华丹井焉,前对三台山,半山为玉辉堂,登堂见灵江来自西北,环抱于前,流东北以去。江上浮梁卧波,人往来树影中,海潮或浮白而上,百艘齐发,呼声动地,则星明月黑之夕共之。”
从升仙亭俯瞰临海
巾山,景致之佳,历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之变成了一座诗词之山和文化名山。唐代诗人顾况据传因倾慕浙东山水,自请来到台州府城,又因实在太喜欢巾山,于是就在山上搭了个草庐住下,一住四年,并作《临海所居》诗三首以纪之。其中一首云“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唐李绰所撰《尚书故实》一书中载:“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王默为副。”
唐代诗人任翻也三游巾山,并在巾子山题诗,留下了“一字不苟”的成语。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氏,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
巾山,精致之佳,历来被文人称颂。北宋文豪、台州知府曾几“青铜镜外翠屏绕,中有万屋鱼鳞差。古来二事不兼得,此地一览俱无遗”便是很好的写照,朱熹在巾山,也有诗云“帢帻峰头天蘸碧,梧桐井上叶飘黄。诗脾悟得凉如水,云满松窗月满房。”更多的还有感悟,如明代方孝孺:“妙静玄化机,纵意群动表。悠然悟真趣,忽觉天地小。是身本无累,万事相纷扰。愿释经世情,於兹共幽讨。”戚继光《巾帻山》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巾山,一山有四塔,儒释道交相辉映,山上古树参天,百年以上的古树过百棵。西山麓遗存有南山殿塔和龙兴寺千佛塔,顶峰屹立大小文峰塔,统称为巾山群塔。其中大小文峰塔也称东西两塔,是临海的标志。“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宋代戴复古《题翠微阁》有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明代高辅元咏《双峰》:“ 玉削双峰倚碧空,峨然胜慨出鸿蒙。云堆对峙形俱杰,天柱高擎势并雄。“文峰塔,据《台州府志》载,是因巾山的两峰系临台风水钟聚的地方,“形家号双廌峰”。自从峰上建起了双塔,“故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据统计,南宋时台州进士550人,其中临海有217人;明台州进士271人,临海125人。宋代,台州入相者6人,其中临海两人,一为谢深甫,一为钱象祖,均为城关人。台州历史上出过4位状元,分别是北宋末之陈公辅、南宋之王会龙、元代的泰不华、明代的秦鸣雷,他们都是府城人。此外宋代商氏兄弟四进士、方家父子四进士、理宗皇后谢道清、明代王氏一门三巡抚、乡试会试皆第一的“二元”陈璲,都是府城人。清代府城洪氏,世代好文,学人迭出,内中号称“大小洪”的洪颐煊与洪震煊兄弟更是为学术界所推许。而近现代城区的台州中学和回浦中学就曾培养出10位两院院士。可见,“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名副其实。
千佛井和双塔
东麓
贞庆堂
从东麓登山,小顾岭上有贞庆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旧名“小固岭堂“,为僧如宁所创。康熙中(1662-1722年)僧德舜重修。洪秤有《小固岭堂》诗云:”数椽古寺比邻居,梵音风传听有余。地为壮游离别久,僧因乞米来往竦。芭蕉叶大能藏日,栀子花肥可著书。拟借香台片席住,道心尘虑两如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毁于火,后复建,改名为”贞庆堂“。1989年改为”居士林“,1990年重修大殿,1991年建三圣殿,1997年新建大雄宝殿。
兜率寺
沿登山路一路往山顶而去,经过松鹤亭,往西南就是上兜率寺。寺庙始建于五代吴越广顺三年(953年),胜光和尚居之,故名“胜光安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兜率寺”。分上兜率寺和下兜率寺(已无存),崇祯六年(1633年)僧湛容重建。清顺治间(1644-1661年)僧灵文改建,后废。此后乾隆、道光、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有兴废。寺中有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
大文峰塔
怡道轩,位于前往大文峰塔山路一侧。宋诗人陈白有《 题胜光怡道轩
》云:“了了无凝滞,谁人知此心。开池待海月,种树宿沙禽。白云盈青简,古风生素琴。由来大隐者,何必在山林”。
大文峰塔,也称东大塔,位于东峰之巅,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砖混结构,通高21.68米,五级六面,由塔基、塔台、须弥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身内中空,有砖石台阶螺旋而上。层层有窗,并置有佛龛,龛内供奉陶佛坐像。二层壸窗亦有额枋,之上刻有梵音、成就、宝胜、弥陀等灰塑字额。每层塔身隐出角柱、额枋、槏柱、串枋等。腰檐菱角牙子叠涩出跳。顶安装铁铸葫芦宝瓶刹,整体保存完好。
底层西部开有塔门,塔门首有篆额“文笔冲霄”四字,同治乙丑秋、岳阳刘璈。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可知,东塔与西塔在南宋时已有。现存东塔系清同治四年(1865)台州知府刘璈罚令大田赤水人徐万年重建,故又称“万年塔”,但此塔二层基座仍保存南宋遗存,有捐题名石刻题记。内壁间有“同治六年”、“巾子山塔”等篆隶砖铭。
古华胥洞
东峰塔下北面巨岩中有一处巾山最早的遗迹,古华胥洞,也称皇华洞。相传为皇华真人(华胥子)炼丹修道成仙之处。华胥子,为西汉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终于得道升天,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巾山两峰。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石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称为“仙人床 ”,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古华胥洞院落修建有华胥亭,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亭前设廊,从亭后有山路可以直通古华胥洞和飞仙亭。
遗巾处共有五处摩崖石刻,院落东侧的摩崖之上,一为“通幽”,一为“跋文”,为中华民国十年所刻,“辛酉夏初,积雨新霁。偶登巾子山访翠微阁遗址,烟峦耸翠,松径盘云,古寺藏口,境绝幽邃。因思唐人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爰题斯石曰‘通幽’,盖亦仿佛山寺禅院之胜境焉。题之者邑人屈映光,书之者同邑王弢。偕游诸子:则杨熨锦、杨毓琦、李惠人、周厥初也,浔附书。时中华民国十年浴佛前二日”。
小文峰塔
古华胥洞院落西侧建有台州府名宦塑像群,从唐代郑虔开始共计十八位。
小文峰塔,也称西塔,小塔,与东塔并称巾山双塔。史载建于唐五代,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形制延续至今,实心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塔通高18米,构造简洁,二层以上每面中辟壸门形佛龛,龛内设石佛像。壸门两边隐出槏柱,转角作八角形倚柱,并隐出地栿和阑额。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塔顶六角攒尖,塔刹为葫芦形制。
塔内大修时曾发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二日造记”的铭文塔砖,遂判断此塔始建于北宋,另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塔至迟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元明以后,西塔外层毁坏,清康熙十八年(1719年)重修,外表遂成清式。后塔身倾斜,塔体开裂,1989年重修,塔体结构恢复宋式,历时十月而竣。
清·洪颐煊有《巾山双塔》云:“ 双塔崚峋锁碧苔,几时投笔向江隈。前朝亚字红栏在,引得游人日日来。”清光绪叶桐封有《登巾子山》:“双峰如帢帻,一线路相通。巧本天孙织,霞光灿绮空。”
南麓
从小文峰塔往南,巾山南麓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东侧分布有中斗宫、杨节愍公祠、三元宫,西侧则有小寒山读出处遗址。南宋台州文坛泰斗陈耆卿曾经在巾山南麓安庐,著有台州最早的志书《嘉定赤城志》。
中斗宫
中斗宫,也称斗阁,依山建筑,旧为愍忠祠。祠久圮,唯存石碑。阁由同社诸绅耆,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建成,因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姆而取名为斗阁,宋元两代尊称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嘉庆二十一年(1806年),邑人刘梦奎等重修,乞郡守洪其绅撰记,名为“中斗宫”。
清建此阁时,阁中之殿三楹,左右各有厢房,现名为状元楼和大雄宝殿。宫内还建有文昌阁、读画阁,儒释道并存,山门有楹联曰“一宫三世界,三教一乾坤“。
来自网页
杨节愍公祠
位于中斗宫东侧,是纪念明末抗清英雄人物杨时熙的专祠。杨公祠几经兴废,现为民国年间杨镇毅等人兴建。杨时熙,临海人。明崇祯十七年甲申,转两淮盐运司同知,史阁部可法才之,提升运使。清兵攻克扬州时,随史可法抗清,同在扬州梅山殉国。清乾隆追封赐谥为“节愍”,并彩绘绢像,悬于扬州盐运使署之景贤楼。道光三年(1823年)名士郭麟为之作《景贤楼画像辩证记》。道光六年张来霄广征名流题咏像赞,装成像卷,勒像于首。民囯七年(1918年),像卷交杨时熙后人杨镇毅,并雇请苏州名工周梅谷镌刻将画像题赞勒石,迎回临海,嵌于巾山杨公祠内墙壁。1919年迎回像及石刻到达临海南门码头时千人夹道恭迎,盛况空前。同时在原不浪舟的废墟上进行重建,作为享堂之用,严秉鉞作联云:怀古寓神游,何须风马云车,塔影斜阳双打桨;抚今消旧恨,无复胥涛种浪,江心月明静沉珠。“项士元作《不浪舟燕集次韵》诗云:”明社久墟留正气,寒山故里剩残痕。同舟共淬腰间剑,孤堂难招劫后魂。“
三元宫
位于杨节愍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年)创建,原奉“三元”大帝,天官赐福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清道光年间重修,后归于佛教。民国十三年(1924年),于宫之西边增筑藏经阁,并重修大殿,使二者连成一体。1991年以后陆续修缮,比丘尼定净将大殿改建成卧佛殿。宫后绝壁有摩崖石刻群,壁脚有泉水池。
小寒山读书处遗址
小寒山读书处是明末殉节官员陈函辉少年时的读书之地,也称天际阁。陈函辉,初名炜,字木叔,号寒山。崇祯七年进士,曾任靖江县令。“甲申国变,函辉在籍,悬太祖高皇帝像于府堂,莅牲设誓,起义勤王。复移檄京师各镇,共举义旗。”失败后,奔临海云峰山,作绝命词十章,最后以死殉国。徐霞客与陈函辉交谊深厚,曾到临海探访陈函辉,并在小寒山“烧灯夜话”。陈函辉先后为徐写了交谊诗40余首并写墓志铭。现在遗址处为明代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王士性、徐霞客、陈函辉树碑立像。
西麓
巾山西麓一侧紧接兴善门和古城墙,一侧毗邻紫阳古街。西麓有龙兴寺和千佛塔、天宁寺和南山殿塔。
天宁寺
天宁寺,原称南山殿,始建于明代,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而立。张巡,唐中期名臣。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地区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在台州,明嘉靖中叶以后,倭患严重,为祈求太平,百姓面江造庙,依庙建塔。现存殿宇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
天宁寺依山势而建,依次建有南山殿塔、金刚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北侧建有娘娘庙。南山殿塔,简称南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位于巾山西南麓南山殿山门前,清同治五年,曾在台州知府刘璈主持下重修。塔高16.3米,宽2.3米,因建在南山殿前而得名。塔身为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塔基呈六角六面,塔刹已毁,形制和东大塔基本相似。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挑。二层以上每层中间辟壶门形佛龛,龛内奉石制佛像。塔体外今叠嵌明“万历四十六年“模印砖铭。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像
张巡像
金刚殿面阔三间,位于塔后的月台之上,面阔三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米黄色的砖墙,上开有蟠龙圆形窗。单檐歇山顶,出檐平缓,略有上翘,掩映在北侧一棵高大的古樟之下。大沿台阶向上,院内主殿大雄宝殿,面向西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明间宽广,进深六椽前后乳袱用两柱,前再搭卷棚顶。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龛内供奉“敕封东平王统领张巡“和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清代袁枚有《题南山殿壁》:“刀上蛾眉唤奈何,将军邻境尚笙歌。残兵独障全淮水,壮士同挥落日戈。六射须眉浑不动,一城人肉已无多。而今鼠雀空啼窜,暮雨灵旗冷薜萝。”
千佛塔
千佛塔是巾山西麓的标志性建筑,也称龙兴寺塔。龙兴寺,为台州首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千佛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也是台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元塔。塔六面七层,其内中空,净高28.66米,塔身满砌佛像砖1003尊,故称千佛塔。
在千佛塔西北百余米处的紫阳街南端,有一口古井曰“千佛井”。井有双栏,俗称双眼井。井壁用阴刻模烧佛像砖砌成,与千佛塔相对相合,一阴一阳,成和衷共济之势。故民间有“塔佛上天,井佛入地”,建塔在于镇水患之说,同时又含饮水思源,不忘佛恩之意。据《临海县志》载:“上二石栏,井隐地下,与巾子山上有阴阳之分的大小文峰塔相对,井壁砖有佛像,其凹而为阴,与泓碧同清,可谓法相深藏,法施不露。传说古街´祝融´常顾,民居屡毁,皆因一井难镇巾子双塔所至,百姓乃自发于井上添一石圆栏,而成´双眼井´”。
神州佛音(401)------临海市巾山
神州佛音(401)------临海市巾山
巾山,又名巾帻山,位于临海台州府城东南隅,东连小固山,因山上有两个峰耸峙中垂凹谷,形如帻,故得名,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坠下巾帻于此山,现峰上石壁仍刻“遗巾处”。山虽百米余,但前绕灵江,下抱古城,毗邻紫阳古街,天宁寺、龙兴寺南接古城墙和兴善门,一山云罩,四塔同辉。旧志载云:“巾子山,在城内东南,连小固山,两峰如帢帻,一号恰帻峰。……下瞰闉闍,阁南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尽,故其胜概名天下,登临者必之焉。”宋代诗人赵企诗云:“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
巾山之名,明方孝孺在《巾山草堂记》中称,“小山特立,圆秀苍润,远望之如人之弁冠,人因语之曰巾山”。 明代临海人、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台中山水可游者记》中称:“巾子山,一名帢帻,当城内巽维,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声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山腰窞处一穴,为华胥洞,其趾有黄华丹井焉,前对三台山,半山为玉辉堂,登堂见灵江来自西北,环抱于前,流东北以去。江上浮梁卧波,人往来树影中,海潮或浮白而上,百艘齐发,呼声动地,则星明月黑之夕共之。”
巾山,景致之佳,历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之变成了一座诗词之山和文化名山。唐代诗人顾况据传因倾慕浙东山水,自请来到台州府城,又因实在太喜欢巾山,于是就在山上搭了个草庐住下,一住四年,并作《临海所居》诗三首以纪之。其中一首云“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唐李绰所撰《尚书故实》一书中载:“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王默为副。”
唐代诗人任翻也三游巾山,并在巾子山题诗,留下了“一字不苟”的成语。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去游天台巾子峰,题寺壁间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后复有题诗者,亡其姓氏,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
巾山,精致之佳,历来被文人称颂。北宋文豪、台州知府曾几“青铜镜外翠屏绕,中有万屋鱼鳞差。古来二事不兼得,此地一览俱无遗”便是很好的写照,朱熹在巾山,也有诗云“帢帻峰头天蘸碧,梧桐井上叶飘黄。诗脾悟得凉如水,云满松窗月满房。”更多的还有感悟,如明代方孝孺:“妙静玄化机,纵意群动表。悠然悟真趣,忽觉天地小。是身本无累,万事相纷扰。愿释经世情,於兹共幽讨。”戚继光《巾帻山》 :“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极目苍茫忆明主,吴钩高接斗牛辉。”
巾山,一山有四塔,儒释道交相辉映,山上古树参天,百年以上的古树过百棵。西山麓遗存有南山殿塔和龙兴寺千佛塔,顶峰屹立大小文峰塔,统称为巾山群塔。其中大小文峰塔也称东西两塔,是临海的标志。“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宋代戴复古《题翠微阁》有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明代高辅元咏《双峰》:“ 玉削双峰倚碧空,峨然胜慨出鸿蒙。云堆对峙形俱杰,天柱高擎势并雄。“文峰塔,据《台州府志》载,是因巾山的两峰系临台风水钟聚的地方,“形家号双廌峰”。自从峰上建起了双塔,“故台多父子兄弟连登甲第者。”据统计,南宋时台州进士550人,其中临海有217人;明台州进士271人,临海125人。宋代,台州入相者6人,其中临海两人,一为谢深甫,一为钱象祖,均为城关人。台州历史上出过4位状元,分别是北宋末之陈公辅、南宋之王会龙、元代的泰不华、明代的秦鸣雷,他们都是府城人。此外宋代商氏兄弟四进士、方家父子四进士、理宗皇后谢道清、明代王氏一门三巡抚、乡试会试皆第一的“二元”陈璲,都是府城人。清代府城洪氏,世代好文,学人迭出,内中号称“大小洪”的洪颐煊与洪震煊兄弟更是为学术界所推许。而近现代城区的台州中学和回浦中学就曾培养出10位两院院士。可见,“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名副其实。
东麓
贞庆堂
从东麓登山,小顾岭上有贞庆堂,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旧名“小固岭堂“,为僧如宁所创。康熙中(1662-1722年)僧德舜重修。洪秤有《小固岭堂》诗云:”数椽古寺比邻居,梵音风传听有余。地为壮游离别久,僧因乞米来往竦。芭蕉叶大能藏日,栀子花肥可著书。拟借香台片席住,道心尘虑两如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毁于火,后复建,改名为”贞庆堂“。1989年改为”居士林“,1990年重修大殿,1991年建三圣殿,1997年新建大雄宝殿。
兜率寺
沿登山路一路往山顶而去,经过松鹤亭,往西南就是上兜率寺。寺庙始建于五代吴越广顺三年(953年),胜光和尚居之,故名“胜光安国”。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兜率寺”。分上兜率寺和下兜率寺(已无存),崇祯六年(1633年)僧湛容重建。清顺治间(1644-1661年)僧灵文改建,后废。此后乾隆、道光、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有兴废。寺中有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
大文峰塔
怡道轩,位于前往大文峰塔山路一侧。宋诗人陈白有《 题胜光怡道轩 》云:“了了无凝滞,谁人知此心。开池待海月,种树宿沙禽。白云盈青简,古风生素琴。由来大隐者,何必在山林”。
大文峰塔,也称东大塔,位于东峰之巅,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砖混结构,通高21.68米,五级六面,由塔基、塔台、须弥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身内中空,有砖石台阶螺旋而上。层层有窗,并置有佛龛,龛内供奉陶佛坐像。二层壸窗亦有额枋,之上刻有梵音、成就、宝胜、弥陀等灰塑字额。每层塔身隐出角柱、额枋、槏柱、串枋等。腰檐菱角牙子叠涩出跳。顶安装铁铸葫芦宝瓶刹,整体保存完好。
底层西部开有塔门,塔门首有篆额“文笔冲霄”四字,同治乙丑秋、岳阳刘璈。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可知,东塔与西塔在南宋时已有。现存东塔系清同治四年(1865)台州知府刘璈罚令大田赤水人徐万年重建,故又称“万年塔”,但此塔二层基座仍保存南宋遗存,有捐题名石刻题记。内壁间有“同治六年”、“巾子山塔”等篆隶砖铭。
古华胥洞
东峰塔下北面巨岩中有一处巾山最早的遗迹,古华胥洞,也称皇华洞。相传为皇华真人(华胥子)炼丹修道成仙之处。华胥子,为西汉道士,曾在山上炼丹修道,终于得道升天,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变成巾山两峰。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遗巾处”石刻,边上有块平坦的巨石,称为“仙人床 ”,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古华胥洞院落修建有华胥亭,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亭前设廊,从亭后有山路可以直通古华胥洞和飞仙亭。
遗巾处共有五处摩崖石刻,院落东侧的摩崖之上,一为“通幽”,一为“跋文”,为中华民国十年所刻,“辛酉夏初,积雨新霁。偶登巾子山访翠微阁遗址,烟峦耸翠,松径盘云,古寺藏口,境绝幽邃。因思唐人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爰题斯石曰‘通幽’,盖亦仿佛山寺禅院之胜境焉。题之者邑人屈映光,书之者同邑王弢。偕游诸子:则杨熨锦、杨毓琦、李惠人、周厥初也,浔附书。时中华民国十年浴佛前二日”。
小文峰塔
古华胥洞院落西侧建有台州府名宦塑像群,从唐代郑虔开始共计十八位。
小文峰塔,也称西塔,小塔,与东塔并称巾山双塔。史载建于唐五代,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形制延续至今,实心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塔通高18米,构造简洁,二层以上每面中辟壸门形佛龛,龛内设石佛像。壸门两边隐出槏柱,转角作八角形倚柱,并隐出地栿和阑额。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塔顶六角攒尖,塔刹为葫芦形制。
塔内大修时曾发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二日造记”的铭文塔砖,遂判断此塔始建于北宋,另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塔至迟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元明以后,西塔外层毁坏,清康熙十八年(1719年)重修,外表遂成清式。后塔身倾斜,塔体开裂,1989年重修,塔体结构恢复宋式,历时十月而竣。
清·洪颐煊有《巾山双塔》云:“ 双塔崚峋锁碧苔,几时投笔向江隈。前朝亚字红栏在,引得游人日日来。”清光绪叶桐封有《登巾子山》:“双峰如帢帻,一线路相通。巧本天孙织,霞光灿绮空。”
南麓
从小文峰塔往南,巾山南麓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小道,东侧分布有中斗宫、杨节愍公祠、三元宫,西侧则有小寒山读出处遗址。南宋台州文坛泰斗陈耆卿曾经在巾山南麓安庐,著有台州最早的志书《嘉定赤城志》。
中斗宫
中斗宫,也称斗阁,依山建筑,旧为愍忠祠。祠久圮,唯存石碑。阁由同社诸绅耆,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年)建成,因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姆而取名为斗阁,宋元两代尊称为“先天斗姆大圣元君“。嘉庆二十一年(1806年),邑人刘梦奎等重修,乞郡守洪其绅撰记,名为“中斗宫”。
清建此阁时,阁中之殿三楹,左右各有厢房,现名为状元楼和大雄宝殿。宫内还建有文昌阁、读画阁,儒释道并存,山门有楹联曰“一宫三世界,三教一乾坤“。
杨节愍公祠
位于中斗宫东侧,是纪念明末抗清英雄人物杨时熙的专祠。杨公祠几经兴废,现为民国年间杨镇毅等人兴建。杨时熙,临海人。明崇祯十七年甲申,转两淮盐运司同知,史阁部可法才之,提升运使。清兵攻克扬州时,随史可法抗清,同在扬州梅山殉国。清乾隆追封赐谥为“节愍”,并彩绘绢像,悬于扬州盐运使署之景贤楼。道光三年(1823年)名士郭麟为之作《景贤楼画像辩证记》。道光六年张来霄广征名流题咏像赞,装成像卷,勒像于首。民囯七年(1918年),像卷交杨时熙后人杨镇毅,并雇请苏州名工周梅谷镌刻将画像题赞勒石,迎回临海,嵌于巾山杨公祠内墙壁。1919年迎回像及石刻到达临海南门码头时千人夹道恭迎,盛况空前。同时在原不浪舟的废墟上进行重建,作为享堂之用,严秉鉞作联云:怀古寓神游,何须风马云车,塔影斜阳双打桨;抚今消旧恨,无复胥涛种浪,江心月明静沉珠。“项士元作《不浪舟燕集次韵》诗云:”明社久墟留正气,寒山故里剩残痕。同舟共淬腰间剑,孤堂难招劫后魂。“
三元宫
位于杨节愍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年)创建,原奉“三元”大帝,天官赐福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清道光年间重修,后归于佛教。民国十三年(1924年),于宫之西边增筑藏经阁,并重修大殿,使二者连成一体。1991年以后陆续修缮,比丘尼定净将大殿改建成卧佛殿。宫后绝壁有摩崖石刻群,壁脚有泉水池。
小寒山读书处遗址
小寒山读书处是明末殉节官员陈函辉少年时的读书之地,也称天际阁。陈函辉,初名炜,字木叔,号寒山。崇祯七年进士,曾任靖江县令。“甲申国变,函辉在籍,悬太祖高皇帝像于府堂,莅牲设誓,起义勤王。复移檄京师各镇,共举义旗。”失败后,奔临海云峰山,作绝命词十章,最后以死殉国。徐霞客与陈函辉交谊深厚,曾到临海探访陈函辉,并在小寒山“烧灯夜话”。陈函辉先后为徐写了交谊诗40余首并写墓志铭。现在遗址处为明代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王士性、徐霞客、陈函辉树碑立像。
西麓
巾山西麓一侧紧接兴善门和古城墙,一侧毗邻紫阳古街。西麓有龙兴寺和千佛塔、天宁寺和南山殿塔。
天宁寺
天宁寺,原称南山殿,始建于明代,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而立。张巡,唐中期名臣。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地区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在台州,明嘉靖中叶以后,倭患严重,为祈求太平,百姓面江造庙,依庙建塔。现存殿宇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
天宁寺依山势而建,依次建有南山殿塔、金刚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北侧建有娘娘庙。南山殿塔,简称南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位于巾山西南麓南山殿山门前,清同治五年,曾在台州知府刘璈主持下重修。塔高16.3米,宽2.3米,因建在南山殿前而得名。塔身为砖石结构,五级六面,塔基呈六角六面,塔刹已毁,形制和东大塔基本相似。各层均有腰檐和平座,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挑。二层以上每层中间辟壶门形佛龛,龛内奉石制佛像。塔体外今叠嵌明“万历四十六年“模印砖铭。
金刚殿面阔三间,位于塔后的月台之上,面阔三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米黄色的砖墙,上开有蟠龙圆形窗。单檐歇山顶,出檐平缓,略有上翘,掩映在北侧一棵高大的古樟之下。大沿台阶向上,院内主殿大雄宝殿,面向西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明间宽广,进深六椽前后乳袱用两柱,前再搭卷棚顶。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龛内供奉“敕封东平王统领张巡“和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清代袁枚有《题南山殿壁》:“刀上蛾眉唤奈何,将军邻境尚笙歌。残兵独障全淮水,壮士同挥落日戈。六射须眉浑不动,一城人肉已无多。而今鼠雀空啼窜,暮雨灵旗冷薜萝。”
千佛塔
千佛塔是巾山西麓的标志性建筑,也称龙兴寺塔。龙兴寺,为台州首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重要发祥地。千佛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也是台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元塔。塔六面七层,其内中空,净高28.66米,塔身满砌佛像砖1003尊,故称千佛塔。
在千佛塔西北百余米处的紫阳街南端,有一口古井曰“千佛井”。井有双栏,俗称双眼井。井壁用阴刻模烧佛像砖砌成,与千佛塔相对相合,一阴一阳,成和衷共济之势。故民间有“塔佛上天,井佛入地”,建塔在于镇水患之说,同时又含饮水思源,不忘佛恩之意。据《临海县志》载:“上二石栏,井隐地下,与巾子山上有阴阳之分的大小文峰塔相对,井壁砖有佛像,其凹而为阴,与泓碧同清,可谓法相深藏,法施不露。传说古街´祝融´常顾,民居屡毁,皆因一井难镇巾子双塔所至,百姓乃自发于井上添一石圆栏,而成´双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