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名村杨家堂

2022-11-14 23:42:31
标签: 旅游

                                                     松阳名村杨家堂

      杨家堂村,位于松阳县三都乡,距离县城约8公里。古村落坐东朝西,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大山合拢形成的坡地中,一条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从村子对面的观景台远眺,30多幢黄墙黛瓦的民居依山势错落有致的呈阶梯状排列着,《国家地理》杂志称这里为“金色布达拉宫”。

      松阳县志记载,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清朝顺治十二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到其曾孙宋宏堂时,家族事业发达,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古民居村落的雏形。杨家堂先祖宋濂(1310-1381年),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后世称为潜溪先生,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玉堂丛语》载:宋潜溪临财廉,尝大书于门曰“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权要非其人,虽置金满橐,一字不肯,纵与之,亦不受馈。日本使奉敕请文,以百金为献,先生却不受。据族谱记载,始祖宋韬,侍讲学士,明洪武间(1368~1398)奉父宋濂之命,自浦江出使松川靖居而卜居松阳。始迁祖宋显昆,字宗福,宋韬十世孙,于清顺治间(1643~1661),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杨家堂村。

       杨家堂村标志性地标是村口两棵1200多年历史的夫妻树古樟,和下坡口另一棵樟树三樟辉映,这也是最早“樟交堂“村名的来历。杨家堂1号院位于村子高处的中间位置,也即“顶头堂”,为宋起艺故居,现为有明堂民宿。院中建筑为硬山顶,面阔三间,左右设客轩。马头墙高高耸起,雀替、牛腿木雕精美,门前设置一幢带窗影壁式山墙。

       据民国《松阳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宋祠及定照院共捐租二十五担四桶,于杨家堂青云宫建立了杨家堂初级小学校,旧名厦田区立第一”。此外据《杨家堂宋氏宗谱》记载,村中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捐资兴办迪德小学,松阳县知县张纲奖给‘泽流桑梓’匾额”,比县城毓秀小学还早四年,可说是全县最早创办的小学之一。杨家堂村4号民居是宋君楣(清朝贡生)的故居,杨家堂宋氏17世孙,“家训”即写在这幢建筑上。3号民居的墙头上则写着“顺理自裕、克难自持、自成圣贤”等家训格言,落款为宋斤(宋宏钦,杨家堂宋氏14世孙),此外,村里其他民居还有《宋氏宗谱·家训》、《孝经》、《孝悌力耕》等家训写于墙上。在杨家堂宋氏族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之下,村中“代有贤才,殷富者迭出,能工巧匠者众”。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道光以来,杨家堂就有贡生、庠生、国学生30多人,大多成为蒙馆的启蒙塾师。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校之后,杨家堂宋姓陆续考上浙江省第十一师范学校及各等师范讲习所、传习所的有27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毕业于各级师范院校的有80多人,且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

宋氏宗祠大门

       杨家堂村里宋氏宗祠也完整保存至今,祠堂建于1787年,位于村子的中轴线上,座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由门厅、正殿和厢房组成四合院。祠堂位于高5米多的石台上,台前西面设有院门,院门朝南,门外有二十余级石阶相连。大门两侧为八字门墙,大门由四扇木制门组成,上面绘有门神。祠堂面阔12.8米,进深21.7米,占地面积272.9平方米,为二进三间两厢结构。正殿为口字形结构,中有天井,东侧设有神龛,上绘太公画像,西侧为戏台,两侧为二层结构式的看台。宋氏祠堂曾设有社仓,社仓中的谷子主要用于备荒和对读书者的奖学金,以前考上秀才的不仅可以减两个人口的税赋,还可以享受奖励。

     “重孝友、崇忠敬、敦礼义、谨廉耻、正名分、敬师友、培祖茔、尚勤俭、戒骄奢、息词讼”。这就是杨家堂村宋氏族人以“勤于耕作笃于读”为核心而累积形成的“家规十条”。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